正文 大數據怎樣“托底”城市安全(2 / 2)

其次,數據共享度不高。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各個部門擁“數”自重的情況還很嚴重。一位內部人士表示,這些數據對於部門不僅涉及到安全,甚至與利益直接掛鉤。例如公交公司此前就不樂意共享客流數據,因為客流數據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這可能會影響政府相關補貼的增減。

“數據割裂的狀況下是無法完成大數據治理的。”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說,以外灘踩踏為例,交通部門及運營商能掌握人流聚集情況,而百度、騰訊等公司能通過用戶搜索知道聚集原因,綜合這些信息才能對人群走向及規模做出完整的判斷。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認為,目前很多地方官員還沒有意識到數據開放能帶來的巨大價值,同時經信委、統計局等機構又缺乏打破部門壁壘、全麵搜集數據的能力。

第三,數據分析力不強。何承說,大數據可以提出預警,但是預警值還需要專業部門提出。在世博會期間人群聚集達30萬人是正常的,而在外灘聚集30萬人可能就是危險的,而這個“預警閾值”還需要靠專業人士給出,光靠技術人員是無法提供的。

例如在一些公共景區的管理中,規定室外空間超過0.75平方米/人時,就要采取限流措施,但“0.75”這個值的判斷需要進行係統的評估和研究。

“就算我們拿到了大量的數據,也不一定知道怎麼使用。”上海交通大學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之儉說,我們的模型還不夠強大、處理手段還比較單一,多維數據傳遞了很多信息,而我們隻能不斷過濾,最終隻會讓預測的風險出現更多誤差。“這就好比三維空間的人無法理解四維空間的信息一樣,到了閾值再做預警就晚了。”

第四,數據傳播手段單一。比如美國有一整套“緊急預警係統”:采用專網、廣播、商業通信、社交網絡等工具發布預警信息,“立體化”地對公眾進行信息播報,確保災害、避難等有效信息能及時傳達。

據介紹,這一係統將在可能發生洪水、颶風、沙塵暴和暴風雪時通過一些兼容的智能手機發送警告信息,不過它對發送的地區、手機型號、字符數量都有一定的限製,但常用的手機型號都是可以兼容的。對於無法立刻觀看電視或收聽廣播的人而言,這種信息渠道顯得至關重要。而這種數據傳播的係統,我們也非常缺乏。

專家認為,應利用手機或移動終端,建立“大數據”模型分析並預測風險,發揮其對公共安全危機的重要預警作用,避免大數據成為閑置的“大量數據”。基於數據資源體係的公共安全數據資源管理平台,對城市運行中有關公共安全的數據進行采集、整合、加工,通過一些特定的交通、人流、氣象等信息,梳理城市運行體征,為城市運行安全監測、綜合分析、預警預測、輔助決策等提供服務,最終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政府需要搭建開放平台,這是大數據治理的基礎。趙國棟認為,無論是數據彙集還是數據挖掘,光靠政府是無法充分體現價值的,因此政府應當抱有開放的心態。我們在和一些地方政府接觸時,它們更強調企業的地域屬性,這顯然不利於發展。而像貴陽市即將在全城布點無線WiFi,並且將WiFi裏產生的數據無償向社會開放,這就是政府開放的積極探索。

其次,政府利用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多方數據,共同挖掘數據價值。百度研究院大數據實驗室專家表示,百度作為互聯網企業,掌握了大量搜索、地圖等實時信息,但是這些數據如何用於社會治理,還需政府主動作為、提出需求。例如某地區有50人或5萬人搜索“PX”,背後的含義就完全不同。

吳甘沙介紹,通信運營商手中掌握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但這些數據遠沒有被充分利用。如果運營商數據利用得當,不僅可以預測人流量,預警公共事件,而且可以輔助城市規劃、確定公交線路等,這也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此外,大數據治理還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專家告訴本刊記者,百度雖然掌握了大量數據,但是其中也涉及用戶的個人隱私,怎樣使用才算合法現在還不明確。如果要與政府展開合作,也需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因此期待相關法律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