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調查”裏的中國經濟生活變局(1 / 2)

如何考量過去一年改革步伐邁得穩不穩、要點抓得準不準?老百姓一年來最關注的話題是什麼?麵對新的一年最大的期待在哪裏?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又如何?

2015年的央視“大調查”給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民意答案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調整,過去30多年快速增長積累的壓力逐步釋放,人口、資源、環境紅利悄然變換,民間經濟的“創造力”被不斷激活……如此大勢下,哪些人最具有創業意願?哪些改革舉措最被百姓所看重?

哪些領域有望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13億多國民經曆了2014年壯闊的經濟轉型和改革突進,又麵對2015年“四個全麵”大布局的徐徐展開,此時此刻有哪些最關注的話題和對未來的期待?值此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央視財經頻道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4-2015)》(以下簡稱大調查)對此給出的答案,不僅事關百姓實際生活,還能反映宏觀經濟脈動。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媒體民生調查活動之一,通過遍布全國的郵政係統的明信片,大調查連續堅持9年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04個城市和300個縣的10萬戶中國家庭就政策感受、經濟狀況、消費投資預期、民生困難和幸福感等方麵進行細致的問卷調查。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該調查負責人、央視財經頻道製片人薑詩明介紹說,大調查既是數據發布和分享的平台,也是傳遞民情民意的渠道,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提供信息,溝通思想。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麵會上,新當選的習近平總書記感概而言:“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我們的調查是為在最大限度內達成最大公約數,提供社會經濟發展的參照係。”薑詩明認為,“今年的大調查反映出的民意特點非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裏話。”

如何表現百姓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有多少信心?大調查專門設立了“大調查居民收入信心指數”這一指標。如果指數超過50%,則預示著對未來收入狀況積極樂觀,對未來經濟形勢看好。指數越高,樂觀程度越高。低於50%則反之。其中50%~55%的收入信心指數範圍為收入信心危機區。

2007年到2013年“居民收入信心指數”呈“V”形走勢,從2009年開始,收入信心指數曲線上升。本次大調查收入信心指數為67.6%,百姓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穩步走強。

大調查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農村收入預期略好於城市;縣域受訪者收入信心最強,其次是地級市,而直轄市和省會收入信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年收入10萬~20萬元的群體,對收入增長相對更有信心。

不過,對比久進城的受訪者(進城務工人員,常住地在城市)和剛進城的受訪者(進城務工人員,常住地在農村),結果發現前者的收入信心低於剛進城的,也低於務農農民和城市居民。這個結果令人深思。伴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市拿什麼留住人、吸引人?需要認真思考。

針對幾大區域經濟帶誰能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這一問題,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選擇了“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其中,有16.4%的人看好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機會,而看好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也超過了10%。

“京津冀協同發展”被看好的程度位列第二,全國有接近兩成的百姓認為這裏的發展機會更多。出人意料的是,西藏、海南等地也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機會極為關注。

“長江經濟帶”是全國百姓也比較看好的區域(12.9%),長江沿線的9省2市打破原有行政區劃,協同發展,江蘇、上海、安徽對此很是樂觀。

很顯然,這是三個強大的發展支撐帶。還有大調查中的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改革將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真正注入動力。對於哪些變化讓你印象深刻這一話題,有將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大力反腐是過去一年最令他們滿意的事情,緊隨其後的是“公車使用”和“政府辦事效率”方麵的變化。比較而言,食品安全、房價和司法製度領域的變化,滿意度排位相對靠後,這或許應成為未來的改革著力點。

2014年實際參與創業的受訪者占比為13.6%,2015年打算創業的受訪者則猛增到了20.5%——從大調查來看,可以明顯感受到全民創業的大潮正在湧來。

那麼,眼下在中國,最想創業的人什麼樣呢?本次大調查總結出了以下幾大關鍵詞:城裏人、已婚、男性、年富力強、中等學曆、年收入3萬~4萬、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