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種形勢,鄧小平明確提出,軍隊幹部工作要量大質高,數量必須建立在質量上,要堅持“寧弱勿缺”和“寧缺毋濫”的原則;要大量提拔政治可靠、德才兼備的幹部;同時要教育好幹部,提高質量,注意幹部新形勢下的理論學習。朝鮮戰爭的技術要求遠遠超出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水平,以前戰爭中形成的經驗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今天的形勢,要學習軍事理論。鄧小平強調指出:“經驗主義是有害的,因此,要提倡學習軍事理論。”沒有軍事理論,無法指揮好今天條件下的戰爭,“現在一個師有一個坦克、一個炮兵團,你沒有理論,就不能指揮”。鄧小平要求,黨委要及時跟進幹部的福利工作,解決幹部的困難。部隊幹部多數要轉入地方工作,因此培養部隊幹部,在長遠作用上還能更好地完成發動群眾、減租退押、土地改革、擴軍和抗美援朝等地方工作。
“毛主席經常說:一切從困難著眼”
1951年下半年,朝鮮戰局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戰爭的前途關係西南抗美援朝運動的進展和力度,西南各界一時也不知道是該持續開展抗美援朝運動,還是該準備結束運動。
麵對西南社會上的疑慮,1951年10月31日,鄧小平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五十八次集體辦公會議上指出:“戰爭根據現在的情況有兩個前途:一是繼續打下去;二是停下來”。西南各項工作要著眼於朝鮮戰爭繼續打,“抗美援朝仍在繼續,今天我們不能著眼於停,要著眼於打,能夠停下來當然更好”。鄧小平指出,抗美援朝運動和其他各項工作在困難的情況下都有發展,下一步工作中還是要從繼續支援朝鮮戰爭來準備,“當然要有思想準備,在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忍耐一下”。他還以毛澤東的話要求大家從兩種前途中困難的一種著手,“毛主席經常說:一切從困難著眼”。
通過這些講話和指示,鄧小平統一了西南區黨政軍係統及廣大幹部的思想認識,明確了方向,為繼續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爭取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正是著眼於繼續打的思想認識,1951年秋冬季以後,西南的抗美援朝運動注重結合實際開展生產。按照鄧小平“開展廣泛群眾性的增加生產、厲行節約運動,就是爭取抗美援朝鬥爭勝利的有力保證,就是加速國家建設的根本方針”的指示精神,西南地區各機關團體、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紛紛訂立了包括政治、生產和學習等內容的愛國公約。
工商界在愛國公約中承諾團結一致,貢獻自己的力量支援朝鮮戰爭;保證抓緊生產,降低成本,穩定物價;加強時事學習,擁護愛國運動;不囤積居奇,不走私漏稅,不投機取巧。民族資產階級和工商業者還以積極認購飛機、大炮的形式,給前線戰場捐獻作戰武器,開展獻金運動,捐獻黃金首飾等實物。一些生活物資廠商也積極擴大生產,將產品捐獻給前線和朝鮮人民。
農民的愛國公約主要包括擁護土改,不鬧意見,以安心生產、提高產量支援抗美援朝;保證精耕細作,促使農作物增收增產;做好田間管理,經常修理水利設施;監督被管製分子,謹防謠言,保證農村穩定。農民將愛國公約貼在自己大門上,經常對照檢查自己,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土改的進度,農民積極生產,提高糧食產量,捐獻愛國公糧給前方戰場和朝鮮人民,並協助剿匪和鎮壓反革命運動,農村婦女擠出時間為誌願軍和朝鮮人民縫製衣服、鞋襪和慰問袋。
工人階級抓緊生產,不計酬加班加點,把工廠作為戰場,通過技術革新、科學管理、節約原料、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等途徑,開展勞動競賽,以增產的實際勞動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軍隊精簡壓縮,節約開支,利用有限的人手完成好剿匪任務,同時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軍事素質,抽調幹部支援地方工作,補充朝鮮戰場指戰員的消耗。
學生在學校將抗美援朝的政治熱情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努力學習,並利用課餘寫下情真意切的慰問信,製作手工小禮品,寄往前線,慰問前線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之情。適齡青年學生則積極要求參軍參戰,或投報軍事院校,要求奔赴前線參戰,並以獲得參軍和赴前線作戰為無上光榮。
至1951年11月,西南全區城市中80%的人口和農村60%左右的人口都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2640多萬人參加了抗美援朝示威遊行,投票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人數達4250餘萬,有4550多萬人在締結和平公約上簽名,投票和簽名人數已過西南人口大半,大城市中80%至90%的人口和農村70%左右的人口都訂立了愛國公約,社會各界認購飛機209架、大炮19門、高射炮2門。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和西康在抗美援朝間,共捐獻慰問品件,有人申請赴朝參戰,有94216人被批準奔赴前線,30789名英烈長眠異鄉。
西南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還建立擁軍優屬組織,廣泛吸納各階層人士參加,定期開會布置並檢查擁軍優屬工作,對軍屬給與政治優待。農村對有子弟參軍入伍而缺乏勞動力的家庭,或者烈士傷殘軍人家庭,組織了代耕製度,視其家庭缺乏勞動力的情況采取不同辦法:完全缺乏勞動力的烈軍屬,由群眾完全包耕軍屬田地;勞動力不足的軍屬家庭,則組織代耕或者助耕。每逢節慶日,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便組織慰問烈軍屬活動,不少地區群眾自覺捐獻慰問金和慰問物品,給烈軍屬贈送光榮匾,貼對聯,抬著慰問品至烈軍屬家祝賀節日。
黨委和人民政府還在節日舉行烈軍屬和返鄉軍人座談會,詢問解烈軍屬和返鄉軍人是否生活困難,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並努力幫助有困難的烈軍屬家庭解決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困難問題。對有生活困難的烈軍屬家庭,安排群眾分批定期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以照顧年邁的烈軍屬。群眾還自發地給軍烈屬挑水、砍柴、洗衣被,送生活用品等,工商界遇烈軍屬購買物品,會主動少收錢,或免費贈送。學校將定期幫助烈軍屬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課,學生爭相熱情參與,並深受教育。在優軍優屬工作的帶動下,全社會形成尊重烈軍屬、愛戴烈軍屬的高尚風氣,烈軍屬能明顯感到光榮,尤其是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作戰戰士的家屬,受到群眾的熱烈擁護和愛戴,幫助前線戰士家屬是周圍群眾表達抗美援朝熱情的重要形式。
烈屬軍屬在獲得社會愛戴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有勞動能力的強烈要求自食其力,不少烈軍屬在生產生活中帶頭吃苦,帶動群眾戰勝自然災害。擁軍優屬的代耕工作已經形成穩定的製度。如峨眉縣,應享受代耕的烈軍屬達1251戶,其中已經實行大包耕的有635戶,小包耕的616戶,全部實現代耕。即使是貴州偏遠山區,也組織了代耕隊。其他各項優軍優屬的措施也基本形成了製度,保證了連續性。
在抗美援朝期間,有一技之長的群眾則紛紛要求利用自己專長為前線出力,西南各省、市、區人民群眾組織了不同專業赴朝誌願隊,醫藥界組成誌願手術隊、醫療服務隊和防疫隊,還有針對誌願軍和朝鮮人民傷殘人士組成的外科矯形隊,奔赴前線救治誌願軍傷員和朝鮮傷員。許多鐵路職工、汽車司機和運輸民工踴躍報名,組成運輸隊和擔架隊,開赴前線分擔後勤運輸任務。
1952年7月,鄧小平離開西南到中央工作後,西南地區的抗美援朝運動仍在繼續進行,並一直堅持到美帝國主義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和抗美援朝取得最終勝利。○
責任編輯潘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