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彭真、林彪為何先後擔任東北局書記(2 / 2)

在當時,不論是國內連年戰爭人心思定,還是國際上的和平呼籲,盼望和平的聲音是絕對的主流。具體到東北三國(中、美、蘇)四方(美、蘇、國、共)在和平的主流下,最終卻選擇了殘酷的戰爭,這並非彭真和平努力的失敗,實際上也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黨派的努力能夠達成,最終的解決隻有靠槍杆子。而在這樣具體環境下的彭真與林彪,正分別代表了最終是“和”還是最終是“戰”兩個相反方向的選擇,兩個人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

重擔交給隻是中央委員的林彪

四平的失敗,由誰承擔失敗的責任?作為東北局書記的彭真是首要責任人。當年擔任張聞天秘書的何方在《我在東北四年》一文中寫道:當時東北的這種情況,曾造成東北局的激烈爭論和下麵幹部的思想混亂。在東北局裏,林彪、高崗、陳雲、張聞天等不同意彭真的方針和做法,而彭真則強調他是在貫徹毛主席的路線和指示精神。一直爭論到第二年(即1946年)6月,中央才決定改組東北局,由林彪任書記,彭真(不久即回到中央)、高崗、陳雲任副書記。

四平之戰後,和平已不可能,全麵內戰也已開始。戰事第一,毛澤東要把重擔交給隻是中央委員的林彪,這樣的安排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當時在東北的政治局委員除了彭真以外,尚有陳雲、張聞天、高崗。毛澤東選擇將軍政全權交給林彪(既是東北局書記,又是東北民主聯軍的司令員兼政委),並不是一個符合常理的選擇,但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林彪出任東北局書記的首要因素是東北局內部矛盾引發混亂所致。關鍵點則在統一指揮權,這裏不僅僅是軍事指揮權,還包括政治以及經濟(主要是後勤保障)的指揮權。東北局在一係列問題上不能形成一致意見,而分歧雙方的代表人物就是彭真和林彪。實際上,這種工作上的分歧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何況其間中央決策的變化又起著重要作用。在彭真與林彪之間如何選擇,首先考慮的要素就是誰能確保戰爭的勝利。在這一點上,林彪居於明顯的優勢。不論是統領千軍萬馬的指揮才能,還是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不論是在軍隊中的威望,還是赫赫戰功,彭真在白區鬥爭的經驗都與林彪的戰爭經驗無法相比。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這樣的選擇自有其合理性。特別是林彪成功指揮四平撤退,迅速退往鬆花江以北,在空間上與對手拉開距離,有了更大的回旋餘地,確實展現了他作為軍事指揮員的過人之處。

對於中共中央為什麼改任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毛澤東1949年3月13日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一番話可以作為解釋:“東北局領導下的工作很有成績。吃了苦,走了路,東北全部到手,很慶幸。七大以後,全黨全軍,用腳走到東北,大約半年到7個月的時間,有偏差,我們開頭也不了解。山海關、錦州守了兩星期,消滅敵人在錦州與沈陽間,也是這麼希望的。後來林彪說不行,無槍、無糧、無政權、無經費、無鞋,老百姓正統觀念。於是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這是陳(雲)、高(崗)、洛(甫)的主張。中央接受了,指示他們執行了,集中起來,勝利了。彭真的錯誤,舍不得大城市,那是不對的。不要說路線錯誤,因為時間不長。中央指示後,沒有堅持,但工作不能了,要調動。”

中央在東北局問題上,等於否定了自己最初的決定。至於彭真與林彪的分歧與矛盾是不是存在路線錯誤,並且在以後幾十年內又曆經複雜演變,其間是不是被人利用,則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本刊編輯部摘自《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