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彭真、林彪為何先後擔任東北局書記(1 / 2)

彭真、林彪為何先後擔任東北局書記

精華選讀

作者:孟醒

對於新中國的建立,東北戰場的勝利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這其中有一個戰略上的轉變——由最初的和平接收、獨占東北到軍事決戰的轉變,最突出的標誌就是東北局書記人選的變化,即由政治上強的彭真為首,轉而為軍事上強的林彪為首。

彭真與林彪矛盾的症結何在

1945年10月9日,東北軍區成立,彭真任政委,司令員是程子華。在當時軍政一體的情形下,東北又在蘇聯紅軍控製之下,毛澤東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造成“獨占東北”的局麵;且這種占領是和平占領,在毛澤東看來,東北這塊“肥肉”已經燉在“鍋”裏了,建立自己的政權機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有城市工作經驗的彭真就成為東北局書記的合適人選。

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東北局發出了《關於集中主力與國民黨爭奪遼寧、安東的方針》。23日,中央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占領全東北。毛澤東甚至提出:關上東北的大門,海上守住安東(今丹東)、營口,陸上守住山海關、錦州,不讓國民黨軍進入沈陽。即使不能達成此目標,亦可造成對抗力量,以利將來談判,迫使蔣介石承認華北、東北的自治地位。11月3日,《中央致重慶代表團電》還有如下說法:“東北由東北人民自治軍保護,中央軍不得開入,否則引起內戰由彼負責。”當時,為阻止國民黨軍隊開進東北,中共軍隊進行了武力攔阻。

但是,抗戰後國內和平成為首要課題,軍事力量處於弱勢的共產黨更是要極力避免戰爭,因此在這個時期,共產黨的首要目標就是在和平條件下參政議政。具體到東北,也由最初的“獨占”,隨著國民黨進軍東北,共產黨部隊逐步後撤,改變為“平分”。到1946年4月,四平爭奪戰之前,“平分東北”仍是毛澤東要堅持的一點。彭真遵照中央的指示,占領大城市以利將來的談判達到和平;林彪則稱遵照中央的指示,工作重點在於建立根據地,準備長期鬥爭。

1946年3月6日的梅河口會議,與會的東北局部分委員和部分黨政軍主要領導幹部對和戰問題、創建根據地問題、部隊作戰方針等問題陷入了爭論。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幹部認為東北形勢是共產黨占優勢,並據此提出“先攻打長春,後攻打四平”,完成“中央建都長春”的計劃,與國民黨平分東北。林彪、黃克誠等軍事幹部認為東北局勢嚴重惡化,對軍事行動極為不利,並批評以彭真為首的東北局沒有建立根據地,沒有為軍隊提供良好的後勤保障。會議不歡而散。彭真等人向中央提出調換軍事幹部,林彪等人則向中央軍委致電,反映東北局主要領導盲目樂觀。

彭、林分歧此時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林彪向中央和東北局建議:南滿地區在我難以保持時,利用戰事期間,在敵人逼近時,將這一帶全部煤礦與工業進行大規模破壞。彭真接電後,立即報告中央,並表示自己的意見說,破壞南滿工業關係全國,影響甚大,須慎加考慮,盼中央速複示。隨後的中央複電說:“關於南滿工業,不論和、戰,我均不應有任何破壞。因為這將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活,並將在全世界留下長期極壞影響。希望不作此打算,並向有此思想的同誌作堅定明確的解釋。”此點可以看出,林彪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也可以不考慮戰爭後果。而彭真眼光更長遠一些,還考慮到戰爭以後的建設。此一細節也說明,彭真與林彪在戰爭觀念上的分歧是不可調和的。

1946年3月13日《中央致重慶代表團並東北局電》稱:“不論他的兵力、士氣與民心,也不論國際國內環境,都無在東北大打久打與反蘇反共到底之可能。”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仍舊判斷,東北問題最終會走向和平解決。

由此展開的攻占長春、攻占四平,其主要目的也是要在和平到來之前,得到在談判桌上難以得到的更大利益。四平之戰是和戰決策的分水嶺。但四平一戰,中共軍隊失敗,最後又不得不放棄長春,渡過鬆花江北撤哈爾濱。平分東北已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