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1+X”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係改革探索
計算機教育
作者:馮月華
摘 要: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近年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基礎性地位逐漸加強,但也麵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結合本校情況,從計算機基礎教學應達到的“能力結構”的要求出發,設計相適應的“知識體係”和 “實驗體係”,製定相應的課程體係,提出“1+X”模式的課程體係改革方案。通過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課程群,加強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逐漸科學化、規範化及合理化探索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教育; “1+X”模式; 課程體係改革; 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0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4-54-03
Abstract: For recent decades,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has got a huge development. Its fundamental status gradually has been strengthened, but faces many new challen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deeply.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situation, the reform idea of "1+X" mode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put forward. A group of common courses of computer foundation is set up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A feasible way of scientizing, standardizing and rationalizing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in colleges is given.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mmon course; "1+X"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source construction
0 引言
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已有40多年曆史,它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90年代之後步入正軌並得到普及,自21世紀初期,隨著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計算機基礎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人們在信息化急劇加速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信息技術對整個社會的巨大影響,個人的信息能力成為衡量其文化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發布了《加強非計算機專業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首次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基礎課地位,提出了從“文化基礎—技術基礎—應用基礎”三個層次上規劃製定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係。
麵對其他學科對計算機應用的極大期望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計算機能力越來越高的現實需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並於2009年再次發布了《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以下簡稱為《基本要求》),其中明確作出了許多改革指導,將整個大學階段計算機基礎總體知識框架結構確立為“4領域X3層次”,並建立構建“1+X”的課程體係設置方案,《基本要求》對發展和規範我國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是目前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中最為權威、詳盡的文件。
1 機遇和挑戰
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成為各專業培養計劃中的重要部分,其基礎性地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呈現出“以培養信息素養為核心、麵向應用、突出實踐”的特點。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繼續快速發展,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出現了急需解決的嚴峻問題和新的挑戰。
1.1 對計算機基礎教學認識觀念的挑戰
許多人認為:“計算機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或者“學習計算機課程就是學習打字、Office等基本軟件”,或者“計算機就是編程”。這些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片麵認識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各專業培養計劃中計算機基礎教學總課時一再被壓縮;教師對該課程重視度不夠,對其深度思考的很少;學生學習興趣也不高,僅僅滿足於掌握基本的操作和能過國家計算機一級考試;在學校中教學資源也不能充分配置,大學計算機基礎成了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
而《基本要求》中一再強調,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僅是大學生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教授什麼是計算機,怎樣使用計算機或是如何使用計算機編程,更擔負著當代大學生全麵綜合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重要任務。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大學教育中應和通識教育中大學數學、大學物理課程一樣重要,具有基礎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的同時,更核心的是融入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展現計算機學科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依托信息技術的共處能力及基於網絡的學習能力,以使學生以後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