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亨利希·曼被開除出普魯士作家協會,作品被焚燒。流亡期間,他同高爾基、羅曼·羅蘭、巴比塞一起,積極從事反法西斯鬥爭。1935年和貝希爾率領德國作家代表團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1938年在巴黎任“德國人民陣線”主席。1940年前往美國,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1949年他被選為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主席,並獲國家一等獎金。他在即將啟程返回德國之前,於1950年3月12日逝世。
亨利希·曼一生共創作19部長篇小說,55篇中、短篇小說,11部劇本和大量政論、散文。他藝術上深受斯丹達爾、福樓拜、法朗士和左拉的影響;思想上從資產階級的叛逆的立場出發,轉向激進民主主義,對資產階級社會持批判態度,最後轉變為從政治和道義方麵肯定社會主義製度的立場。
亨利希·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一個家庭裏》於1894年出版,開始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在懶人樂園裏》(1900),以19世紀90年代的柏林為背景,通過一個外省大學生在柏林的浮沉,采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對大都會時髦的文化界和暴發的金融資本家進行了辛辣地諷刺。這是他的第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在日漸繁華的大都會生活中,作者以銳利的目光發現了寄生、墮落和崩潰的萌芽。長篇小說《垃圾教授》(1905)描寫一個綽號“垃圾教授”的中學教師,平時道貌岸然,私下卻與一個下等歌女勾搭,最後弄得身敗名裂。作者借描寫垃圾教授尖銳地抨擊德國的教育製度,揭露了19世紀末德國資產階級的虛偽與墮落。1930年劇作家楚克邁耶把它改編成電影,更名《藍天使》,30年代曾在歐洲轟動一時。1909年出版長篇小說《小城》,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的一個小山城為背景,反映民主力量與反動勢力的衝突。作者在這部小說裏第一次描寫了人民群眾的形象,提出了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乃至在歐洲崛起的可能性。
1911~1914年間,亨利希·曼完成了傑出的長篇小說《臣仆》,最初部分發表在慕尼黑《時代畫報》上,小說主人公狄得利希·赫斯林是造紙廠老板的兒子,自幼怯懦殘忍,欺軟怕硬,充當強者的走狗,而欺淩弱者。小說還通過老布克和費舍爾的形象,表現了自由主義的沒落和社會民主黨人的機會主義路線。《臣仆》與《窮人》和《首腦》共同構成了《帝國三部曲》,《臣仆》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
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市。父親是經營穀物的巨商,任盧卑克市稅收事務的參議,具有北部德國人的嚴肅、冷靜;母親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統,富於南歐人的敏感、熱情和長於幻想,喜愛藝術。父母的雙重性格在他身上都得到了體現。
1891年父親去世,商號倒閉,1892年全家遷至慕尼黑定居。托馬斯·曼在慕尼黑的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見習生時,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墮落》(1894),受到著名作家戴默爾的讚揚。1895~1896年他在慕尼黑高等工業學校旁聽曆史、文學史和經濟學等課程,同時為哥哥亨利希·曼主編的《二十世紀德意誌藝術及福利之頁》審稿和寫作書評。1896~1898年去意大利。1898年回慕尼黑任諷刺雜誌《西木卜利齊西木斯》編輯。
1898年,托馬斯·曼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矮個先生弗裏德曼》。1901年他發表了成名作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1903年發表小說集《特裏斯坦》,其中包括他的中篇代表作《托尼奧·克勒格爾》。1905年他與有猶太血統的教授的女兒卡塔琳娜·普靈斯海姆結婚。以後陸續發表諷刺小說《王爺殿下》(1909)、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1912),完成3幕劇本《菲奧侖察》(190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針對亨利希·曼批評德國戰爭政策的論文《論左拉》,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1918),從衛護“德意誌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德帝國主義參戰辯護。1922年發表《論德意誌共和國》的演說。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進入30年代後,托馬斯·曼防止德國再走向災難的深淵呼籲德國人民一定要警惕法西斯。1930年他在柏林作了題為《德意誌的致詞——對理性的呼籲》的演說,遭到納粹分子的威脅;同年發表著名的反法西斯的中篇小說《馬裏奧和魔術師》。1933年,他在慕尼黑大學發表題為《理查德·瓦格納的苦難和偉大》的講演以紀念瓦格納逝世50周年,從德國文化的人道主義傳統出發論述瓦格納,沒有讚揚這位作曲家的民族主義傾向,因而遭到一些擁護納粹的文人和藝術家的指責。希特勒攫取政權後,他被迫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