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3)(3 / 3)

1935年美國哈佛大學授予托馬斯·曼名譽博士稱號。1936年被納粹政府剝奪了國籍,捷克政府立即給予捷克國籍。同年波恩大學取消了他的名譽博士稱號。為此,他給波恩大學文學院院長寫了一封著名的公開信,譴責納粹政權踐踏德國文化的罪行,揭露納粹政府準備發動戰爭的陰謀,鼓舞反法西斯力量的鬥誌。

1933~1938年托馬斯·曼在瑞士流亡期間完成長篇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4部曲中的前3部:《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和《約瑟在埃及》(1936)。1937~1938年期間他主編雜誌《尺度和價值》,後在瑞士出版。1938年遷居美國,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39年發表小說《洛蒂王魏瑪》。1940~1945年直接參加反法西斯宣傳,發表55篇廣播演講題為《德國聽眾們!》。1942年被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文學顧問。1944年取得美國國籍。

1949年為紀念歌德誕生200周年,托馬斯·曼在法蘭克福和魏瑪發表演講,兩地都給他頒發了歌德獎金。由於對美國日益猖獗的麥卡錫主義不滿,1952年他離開美國,移居瑞士蘇黎世附近。1955年紀念席勒逝世150周年,他分別在斯圖加特和魏瑪發表題名為《試論席勒》的演講。為了紀念歌德和席勒,他兩次分別在東西德演講,以表示他反對分裂,維護德國統一的立場。

1955年8月12日,托馬斯·曼於蘇黎世去世。

托馬斯·曼是現實主義作家,進步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創作主要是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與衰敗為主題的中、長篇小說。他的小說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種種無法醫治的病症,意味著必將滅亡,作者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現實,因此他把自己的小說稱為“盡頭的書”。他深受叔本華和尼采哲學以及瓦格納的創作思想的影響,但他的藝術和思想主要來源於德國18、19世紀進步的人道主義,因而他的創作始終保持現實主義精神。他在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到盡頭的同時,也感到一個新的世界(社會主義)正在出現,但他對這個新世界又持保留態度。

托馬斯·曼所著小說的結構,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情節和人物都作了細致的安排。他從不拘泥於一種寫作方法和技巧,常常以使用不同的寫法描述不同的情節,使作品的情調和氣氛也不盡相同。他講究遣詞造句,語多諷喻。他被認為是德國20世紀的語言大師。

中篇小說《墮落》(1894)是托馬斯·曼的處女作,寫一個女人墮落的故事,反映了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的壓抑。小說集《矮個先生弗裏德曼》(1898)包括6部中篇小說,體現了作者初期創作的特征,小說中描寫了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以外的孤獨的人,流露出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這部小說集於1909年再版時,增收了一篇《火車事故》,諷刺普魯士紳士的傲慢,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2卷,1901)是托馬斯·曼第一部重要的代表作,描寫盧卑克城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以及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發跡。這部作品成為德國社會從19世紀30年代~90年代發展的縮影,是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有的評論家甚至認為它“使整個歐洲都感到與自己有關”。小說的前半部按時間順序寫,後半部則有幾條情節線索同時平行發展。小說運用了直接敘述和間接敘述、通篇議論或夾敘夾議以及內心獨白等手法。

他的《特裏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在威尼斯之死》(1912),寫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自視清高,市民隻圖實利,藝術與生活、藝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藝術家不甘世俗困擾,便脫離現實,走向唯美主義。

《王爺殿下》(1909)描寫貴族克勞斯·亨利希想與一個美國百萬富翁的女兒結婚,嫌對方不是貴族,但考慮到對方有錢就同意了。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德國資本主義發展中貴族與資本家互相依賴、彼此結合的獨特現象。

長篇小說《魔山》(1924)是托馬斯·曼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主人公大學畢業生漢斯·卡斯托普在一所療養院住了7年,療養院病人中相信理性的樂觀的人道主義者、狂熱鼓吹禁欲主義的耶穌會教士、享樂主義者以及熱衷於精神分析的醫生,希望卡斯托普也接受他們的思想。最後卡斯托普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他終於擺脫了等候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企圖有所作為,不料卻被送上帝國主義戰爭的屠場。小說反映的是1904~1914年,但卻反映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因此,這部“教育小說”又是一部“時代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