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5)(1 / 3)

德布林畢生站在資產階級激進立場,反對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反對戰爭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企圖把東方道教、佛教與西方基督教救世說結合起來,創立一種特殊的世界觀,主張通過“自由人”的自發聯合達到變革現實,走向社會主義。

福伊希特萬格

福伊希特萬格,1884年7月7日生於慕尼黑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年輕時曾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語文學、哲學和人類學。1908年創辦文學月刊《明鏡》,後擔任過《舞台周報》劇評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當時法國占領的突尼斯福伊希特萬格被當作故國的公民而拘押,逃回德國後,從事戲劇翻譯,創作的作品大都以反戰為題材。1933年希特勒執政時,他在美國講學,卻被剝奪公民權。1933~1940年他流亡法國,曾和布雷德爾、布萊希特等共同創辦流亡者雜誌《發言》,在莫斯科出版。1937年訪問蘇聯。1941年起定居加利福尼亞。1958年12月21日在洛杉磯逝世。

福伊希特萬格的曆史小說很有名。第一部長篇小說《醜陋的女公爵馬格雷特·毛爾塔施》(1923),寫14世紀一個智慧超群而長相醜陋的女公爵的悲劇。長篇曆史小說《猶太人徐斯》(1925)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他的創作都以反法西斯為主題。1936年寫的長篇曆史小說《偽皇尼祿》,意在諷刺希特勒一夥,必將遭到可恥的下場。這時期寫的曆史小說《約瑟夫斯》3部曲,包括《猶太人的戰爭》(1932)、《兒子們》(1935)和《這一天即將到來》(1942),通過寫猶太血統的羅馬史學家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的故事,激勵人民反抗希特勒的統治。從側麵對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曆史小說的題材多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鬥爭生活,如:寫西班牙畫家戈雅充當5年的宮廷畫家以後離開宮廷,以藝術為被壓迫人民服務的《戈雅》(1951,又名《認識的艱難道路》);歌頌盧梭的《愚人的智慧》(1952,又名《讓·雅克·盧梭之死及其思想的發揚光大》);歌頌北美獨立戰爭的《葡萄園裏的狐狸》(1953,原名《支援美國的武器》)。

他在逝世前兩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托萊多的猶太女人》(1955),探討戰爭與和平同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耶弗他和他的女兒》描寫公元前13~10世紀約旦河流域以色列人的曆史,借以闡述人民在為和平和自由鬥爭中的統一問題。

福伊希特萬格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候車室》3部曲,從納粹的形成和發展寫到它的統治,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包括《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和《流亡》(1942)。它的寫作幾乎與《約瑟夫斯》同時,同樣3部曲集中表現了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這部作品作者用“候車室”象征“這個等待和過渡的惡劣時期”。

3部曲中最傑出的是《成功》,被認為是第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反法西斯主義的作品。它通過德國20年代初期發生的一件冤案和不同的人物對這一案件的態度,展現了法西斯取得政權前德國社會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和政治形勢,讓人們看到了法西斯勢力崛起的危險。小說出版後引起廣泛注意,成為福伊希特萬格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德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奧倍曼兄妹》寫柏林一個猶太作家在納粹當政前後全家所遭到的迫害。《流亡》描寫一個德國音樂家,他流亡到巴黎從親身經曆中認識到藝術應該是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的。此外還有長篇小說《勞騰薩克兄弟》(1944)和《西蒙》(1945),後者寫一個法國少女與德國侵略軍英勇鬥爭的事跡,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凜然正氣,揭露法國一些民族敗類為虎作倀、認賊作父的可恥罪行。

《短劇集》(1905~1906)是福伊希特萬格早期曾根據《聖經》故事創作的。劇本《托馬斯·文特》(1919)描寫一個擔負領導工作的作家在對付反動派時不負所望,是十一月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其他劇作有《瘋狂,又名波士頓的惡魔》(1948)和《寡婦卡佩》(1956)。

福伊希特萬格的作品情節富有戲劇性,筆調幽默,善於通過藝術形象體現思想。此外,語言精煉,議論較少,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作品的又一特點。

A·茨韋格

A·茨韋格,出生在西裏西亞的大格洛高地方一個猶太家庭。1907年起他先後在布雷斯勞、慕尼黑、柏林、格廷根和羅斯托克等大學學習語言學、哲學、藝術史、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

1915~1918年茨韋格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身體驗到帝國主義戰爭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後來創作的一係列作品,表達了他反對戰爭、爭取世界和平的願望。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被迫流亡捷克、瑞士和法國,在流亡期間,始終和德國反法西斯戰士保持密切聯係,參加了《新世界舞台》(布拉格)、《發言》(莫斯科)、《德意誌人民報》(巴黎)等反法西斯報刊的工作。1948年回到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繼續從事創作。1951年獲國家獎金,1958年獲列寧和平獎金。1968年11月26日在柏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