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5)(2 / 3)

茨韋格在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早期比較著名的描寫有教養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的小說有,小說《關於克洛卜夫一家的劄記》(1911)、《關於克勞迪妞的小說》(1912),劇本《匈牙利尚禮血案》(1914)是一出寫排猶問題的5幕悲劇。此後發表的作品如劇本《關於格裏沙中士的戲》(1921),小說《龐特和安娜》(1928),散文《萊辛、克萊斯特、畢希納》(1925)、《對德國猶太人的清算》(1933)等,繼續探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問題的特性。

茨韋格創作中突出的成就是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白種人大戰》,它反映了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曆程,按照內容先後次序如下:第1部《時機成熟》(1957),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情況。第2部《1914年的青年婦女》(1931),寫一個資產階級女青年為了追求幸福而與家庭、傳統作鬥爭,後來成了戰爭的反對者。第3部《凡爾登的教育》(1935),以德國軍國主義開始走下坡路的凡爾登戰役為背景,通過德軍內部的一起貪汙與謀殺案,寫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的見聞和痛苦的經曆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戰爭性質的懷疑。第4部《格裏沙中士案件》(1927),描寫被德軍關押的俄國戰俘格裏沙越獄逃跑,中途被抓回槍殺,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和根源,在這組小說中這是最著名的一部。第5部《停火》(1954),寫德國統治集團反對蘇聯的和平倡議。第6部《國王登位》(1937),寫德國失敗前夕統治集團中為爭奪立陶宛王位而進行的鬥爭。貫串這一組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作家貝爾廷。他在戰爭中思想上的轉變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發展——對和平的渴望與對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已譯成中文的有《凡爾登的教育》、《格裏沙中士案件》。

茨韋格早期的作品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現實主義的成分增強。他擅長描寫各種不同類型知識分子複雜的性格和內心活動。他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揭露是冷靜而嚴酷的,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批判則帶著輕微的冷嘲和同情。

貝希爾

貝希爾,1891年5月22日生於慕尼黑。父親是高級法官。他先後在柏林、慕尼黑和耶拿攻讀醫學、文學和哲學。早在大學期間就發表作品,1912年參與編輯《行動》雜誌。

他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擁護俄國十月革命,是斯巴達克團的積極分子。1919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25年魏瑪共和國當局指控他犯有準備“叛國罪”,後因國內外的聲援才免於受審。1928年他籌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並當選為主席。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貝希爾流亡捷克、法國,1935年到蘇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蘇聯期間,擔任《國際文學》(德文版)主編。1945年回到德國蘇軍占領區。1954年任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化部長。1958年10月11日在柏林逝世。

貝希爾是德國當代著名詩人,他原是一個具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反叛者,後來成為為無產階級事業服務的革命者,在創作上,他原是一個隻表現個人感受並要打破一切文學傳統的表現主義詩人,後來成為反映時代重大問題並自覺地繼承古典詩歌傳統的革命詩人。

貝希爾最初的詩集《搏鬥著的人》(1911)和《沒落與勝利》(1911)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號召群眾革命成了他的詩歌的主題。但有些詩近於口號,而且他仍采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詩的形式不能很好表達內容。詩集《致所有的人》(1919)也號召“所有的人”起來革命。20年代初,他主要揭露帝國主義準備戰爭,主要作品有《王位上的屍體》(1925),長篇小說《萊維西特,或唯一正義的戰爭》(1926),短篇小說《銀行家奔向戰場》(1926)等。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從古典文學中吸取營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集《饑餓的城市》(1927)是創作傾向轉變的標誌。《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則是這個時期最好的作品。

隨著流亡生活的開始,貝希爾的創作進入了新的時期,即創作的成熟期,大部分優秀詩篇產生於這個時期。這些詩的中心主題是對祖國的懷念、憎恨和希望。人們稱這些詩為“德國詩”。主要詩集有《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負》(1938)、《1935至1938年十四行詩集》(1939)、《德國在呼喚》(1942)等。他還著有劇本《冬季戰役》(1952)和長篇小說《告別》(1940)。《冬季戰役》描寫德軍在莫斯科郊外的失敗。《告別》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描寫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展現了20世紀以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社會的畫麵。

1945年,貝希爾回國,為德國有了新生的希望感到欣慰,同時對人民所遭受的浩劫和麵臨的困難感到憂慮。這種心情是他戰後初期詩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