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8)(1 / 3)

他的敘事長詩《曼斯菲爾德清唱劇》(1951),敘述曼斯菲爾德銅礦工人從1200年建礦直至1950年成為銅礦主人期間長達750年的受難史和鬥爭史。散文集《前列》(1951)是用30篇故事組成一組德國反法西斯青年戰士的肖像畫集。他的《短篇小說集》(1970)包括早期作品,如《瓦爾膝堡的約克中尉》(1944)和頌揚華沙猶太區武裝起義的《同生死的時代》(1950)等。

赫爾姆林的作品語言簡潔含蓄,有極強的感染力。他在後期作品裏經常引用文獻,使幻覺與現實交錯出現,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赫爾姆林還寫有許多政論、文學論文和隨筆,有文集《邂逅1954~1959》和《讀書雜記,1960~1971》等。50年代曾訪問中國,寫有訪華遊記《遠方的近鄰》(1954)。1980年出版回憶錄《暮色》。

伯爾

伯爾,1917年12月21日生於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中學畢業後,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進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不久被征入伍,先後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1942年與安奈瑪莉·采希結婚,她後來成為伯爾文學創作的得力助手。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獲釋,返回科隆。戰後在科隆大學繼續學習日耳曼語文學,並在他哥哥的木匠鋪作工,在科隆市統計局任助理員。1947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同年應邀參加文學社團“四七社”活動。1951年夏開始成為專業作家。他的小說創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壇注目。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70至1974年先後任西德筆會和國際筆會主席。1979年宣布退出天主教會。

伯爾的小說創作,從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火車正點》(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裏》(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0)等。它們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戰爭,以被迫充當炮灰的普通德國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國人民的苦難。這些作品的基調灰暗、抑鬱,把戰爭渲染成一場抽象的人與命運的搏鬥,結果是人的毀滅。他認為“戰爭是無聊的”,它象“傷寒病”一樣是一種可怕的自然現象。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伯爾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廣闊深入得多,主要描寫“小人物”在戰後西德經濟複蘇過程中的痛苦掙紮與悲慘遭遇,表現他們的苦悶彷徨,揭露和鞭撻了戰後西德社會種種不公正的現象,批判了複辟軍國主義的思潮。

195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一聲沒吭》,以50年代初期西德經濟複蘇為背景,描寫普通勞動者在饑餓線上的掙紮,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小說出版不久,被譯成多種外文,從此在國際上聞名。在長篇小說《無主之家》(1954)中,作者采用多層次結構的手法,把5個人物的內心獨白交織在一起,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被戰爭奪去父親和丈夫的孤兒寡婦以及生活無著的知識分子在戰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企圖死灰複燃的法西斯勢力,而寄希望於兩家的兒童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

長篇小說《九點半鍾的台球》(1959)是伯爾針對50年代西德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複辟活動日益猖獗而創作的。作品以建築師費麥爾三代人建造、破壞和重建聖安東修道院的故事,揭露德國軍國主義,要求人們警惕它的複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