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8)(2 / 3)

1963年以後,伯爾的作品表現了西德社會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對“小人物”的迫害,對社會的罪惡表示強烈的憤懣。長篇小說《一個小醜的看法》(1963)曾引起強烈反響。作者以內心獨白的手法,描寫一個滑稽演員在教會的迫害下,愛情、事業都遭到失敗的故事,抨擊了天主教會的蠻橫。長篇小說《一次出差的結局》(1966)是一部紀實小說,作者以新聞報道的形式,描寫西德一個小城的木匠格魯爾父子,由於捐稅苛重而破產,憤起對社會采取報複行動。這部小說標誌著他的創作有了新的轉折。

1971年出版的《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達到了他的創作的高峰。小說描寫一個善良、正直的勞動婦女,由於不願意按照資本主義社會的處世哲學生活而接連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繪了1936至1966年德國社會的風俗畫麵,塑造了各種典型人物,從經濟、政治、道德觀念等方麵對西德社會現狀進行了全麵批判。這部小說的語言隨著人物所屬的階層和身份、職務不同而變化,被譽為伯爾“小說創作的皇冠”。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和《監護》(1979),在題材上是兩部相聯係的小說,是伯爾遭到警方迫害與新聞界圍攻而寫。前者描寫一個勤勞誠實、不入社會流俗的年輕女傭人,遭到新聞界的誹謗、侮辱,於忍無可忍之中開槍殺人。後者描寫一個軟弱而善良的報界百萬富翁,陷入政局與警察當局的圈套,被迫成為叛逆者。作者在這兩部小說中,對西德新聞界和警察的不義之行進行了批判。

伯爾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傳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德戰後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現象。他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征、怪誕的聯想等手法。60年代以來,更強調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多采用新聞紀事手法。他還寫了不少雜文、隨筆和廣播劇。

沃爾夫

沃爾夫,1929年3月18日生於商人家庭。1949~1953年在耶拿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畢業後在《新德意誌文學》編輯部和出版社工作。他常深入哈勒市一家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參加工人寫作小組的活動。1962年以後成為職業作家。1963~1967年被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候補委員。

沃爾夫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小說,也寫過電影劇本和散文、評論。1961年發表短篇小說《莫斯科的故事》,獲哈勒市藝術獎。小說描寫蘇軍上尉帕維爾與15年前結識的德國姑娘維拉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友誼和愛情的故事。小說涉及的社會主義道德問題值得深思。

小說《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學中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真實、自然地反映了德國的分裂造成了東西德兩種社會製度的對立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社會中人們的愛情、婚姻、家庭所受的影響。

196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回憶克裏斯塔·T》,描寫克裏斯塔一生中從不滿足於現有的一切,不願意隨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完善和發展,但她和周圍僵化了的陳規陋習一再發生衝突,始終處於願望與可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

作者從60年代初對現實生活的歌頌,逐漸發展到對現實中矛盾與問題的揭露。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實踐了她的藝術主張,強調敘事的主觀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