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童年典範》(1976)是沃爾夫的一部自傳性的作品,描述了希特勒統治時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狀態以及1945年解放時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揭示了有順民思想的人們應擔負一定的責任,以及法西斯之所以取得政權的原因。
沃爾夫的短篇小說創作大多也觸及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切的問題。《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們對於和平受到威脅的憂慮心情。《菩提樹下》(1974)探討個人如何在社會中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一隻公貓的新生活觀》(1974)諷刺一位心理學教授想發明一種能製造人類最高幸福的體係。
《自我試驗》(1973)描寫一個女性服藥後變成男性的醫學試驗。這些作品以荒誕不經的事實揭示了:戰爭的威脅、科學技術的片麵發展導致喪失人性的可怕後果等等。
另外,他還著有中篇小說《沒有一處地方》(1979)和取材於中世紀民間故事的電影腳本《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792)等。
沃爾夫還寫過不少評論、散文、隨筆等。評論集《讀和寫》(1972)集中闡述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她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她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
在藝術技巧上,他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努力接近現代科學技術對現代文學的要求。作家要表現主觀真實性,將文學創作和現實緊密結合,創造一種與技術工藝時代相適應的敘事文學。他常常采用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的顛倒、文獻材料的引用等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
恩德
米夏埃爾·恩德,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加米施—帕騰基興。藝術學校畢業後做話劇演員,後從事劇本創作。因劇本創作很難擺脫大師布萊希特的影響,因而轉向兒童文學創作。從40年代起開始寫作,1960年《小不點傑姆和司機魯卡斯》出版即一舉成名。繼而於1962年出版《小不點兒傑姆和十三個海盜》獲德國少年兒童文學獎金。1974年因中篇幻想小說《莫莫》這部非凡之作而榮獲第二次國家獎金,以後多次代表國家出席各種有關兒童讀物和兒童文學的國際會議。1979年出版的《講不完的故事》行銷幾百萬冊,但藝術成就不及《莫莫》。
《莫莫》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城市裏,那裏的人因受勸把時間存入儲蓄所以領取利息,結果人們除了發瘋的工作就什麼都沒有了,人變得越來越冷漠。而實際勸存時間的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是想控製世界。他們騙取人們的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有一天,城裏來了叫“莫莫”的小姑娘,男女老少都愛找她交朋友。她幫助負責管理人類時間的霍拉師傅與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作鬥爭,最後終於把時間奪了回來,還給了城裏的居民。
此書10餘年來一直暢銷,引起國際兒童文學界的極大興趣,被迅速譯介,全世界有許多兒童讀過這部哲理意味和兒童情趣高度統一的名作,1986年被拍成了電影。人們樂於接受此書“童真、幼稚”包含著“純潔、善良”的道德理想,和“人道主義必將勝利”的審美思想。德國一位文學評論家說:恩德“這類‘童話式小說’並不完全針對兒童,而是針對每個具有童心的人所寫……恩德書中真實與幻想的世界、童話式的人物,以及充滿臆想的描述足以構成所謂的‘現代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