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9)(1 / 3)

恩德作品的主要對象雖然是青少年,但它們同樣也吸引了許多成年讀者,正如德國報紙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他的作品既適宜於10歲的兒童,也同樣適宜於110歲的老人。這就是說,恩德的作品老少皆宜,能吸引各年齡段的讀者。恩德的作品在德國幾乎家喻戶曉,受到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的喜愛,據統計,他的作品共獲得包括“德國青少年書籍圖書獎”、“歐洲青年書籍圖書大獎”、“意大利文化獎基瓦尼斯文學獎”、“荷蘭青年書籍圖書獎”、“鹿特丹銀筆獎”等在內的本國和國際上40餘種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表麵上似乎是給青少年看的,可實際上它們也是給那些仍具有童心的成年人看的。的確如此,自1960年他的處女作《小不點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問世以來,他的作品目前已被譯成世界上40餘種主要文字,發行總量達2000餘萬冊;除了《小不點傑姆和火車司機魯卡斯》外,這本書的續集《小不點傑姆和十三個海盜》以及《講不完的故事》、《莫莫》等都被拍成動畫片、故事片和電視係列劇,流傳很廣,深入人心。所以,“米夏埃爾·恩德”的名字及他的作品,在德國乃至歐洲達到了盡人皆知的程度,這就不足為奇了。

恩德去世後,為紀念和表彰他為人類文學事業作出的貢獻,慕尼黑國際青年圖書館專門在館內為他設立了一個“米夏埃爾·恩德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他的成就和遺物。

米爾雅·培斯樂

米爾雅·培斯樂,1940年出生於德國,曾進修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現代藝術學院,為自由作家與譯者,定居於慕尼黑。

她譯介了200多部荷蘭語、希伯來語、英語等的著作,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安妮的日記》,由於翻譯上的傑出成就,在1994年榮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特別獎。

米爾雅40歲時開始創作,已撰寫了30多本兒童與青少年書籍,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1998年弗裏德裏希·博德克獎。在玉山社/星月書房出版的作品有:《瑪卡·麥》及《小蛤蟆的驚異之旅》。

《瑪卡·麥》講的是:一個7歲的猶太女孩,在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為了躲避被德國納粹送往集中營的命運,和母親及姐姐從波蘭的邊境逃亡到匈牙利。途中,瑪卡·麥因為發高燒而被留在一個農家,農家答應等瑪卡痊愈後,帶瑪卡去和母親會合。但事與願違……

培斯樂以感性細膩的文字,陳述一個時代的悲劇,見證了人性的脆弱與堅強。

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背景的小說,瑪卡·麥本人曾在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中的文獻中寫下自己的故事。這一本記載瑪卡·麥故事的小冊子被寄到德國一家出版社,輾轉到了培斯樂的手中。培斯爾訪問了瑪卡·麥,隻是瑪卡本人對於當年的往事隻記得一些片段,畢竟那時她隻是個7歲的孩子。培斯樂以這些片段的情節為藍本寫出這本震撼人心、超越國界的小說。

瓦爾拉夫

瓦爾拉夫,1942年生於科隆附近的布爾沙伊德一個工人家庭。中學畢業後,在科隆當書店學徒。最初創作抒情詩在報刊上發表。瓦爾拉夫原為工人文學團體“六一社”成員,後與艾裏長·隆格等人成立了“七零社”後稱“勞工界文學社”。

1964~1965年,瓦爾拉夫到幾家大企業當工人,深入地了解工廠生產狀況,對人們互相疏遠、備受奴役的根源作了探索,寫出了第一批報告文學作品,收成一集名為《我們需要你》(1966)。他一再化名進入收容所、瘋人院等場所,進行實地考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違反人性、違反自由、剝削壓迫的種種具體事實,出版了《十三篇不受歡迎的報道》(1969)和8篇《新報道》(1972),因而成為知名的報告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