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9)(2 / 3)

1973年瓦爾拉夫和貝恩特·恩格爾曼合作寫成《你們在上麵的——我們在下麵的》,揭露了豪富的生財之道等內幕,出版後成為暢銷書。1974年還到希臘參加反對軍事獨裁政權的鬥爭,遭到逮捕,直至軍政府倒台方才出獄。作者在《我們的法西斯在鄰國》(1975年與斯波合作)一書中記錄了這段經曆。

1977年瓦爾拉夫化名漢斯·艾賽進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的一個地方新聞編輯部工作3個月,對報館內情作了深入了解並寫成《頭條標題》(1977)一書發表後,引起轟動。

威廉·歌納齊諾

威廉·歌納齊諾,1943年生於曼海姆,中學畢業後成為自由記者,後在不同的報社和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1971年起成為自由作家,1980~1986年為《書簽》雜誌的出版人之一。

一個男人、兩個女人、三個家——一眼看上去是個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局麵,這就是畢希納獎得主威廉·歌納齊諾最新的長篇小說裏那位沒有冠以姓名的男主角所處的狀態。表層上的秩序井然,然而透過交織一起的情感網絡很快呈現出錯綜複雜的一堆問題:小說中52歲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是位演講專家,他的職業就是宣揚文明社會已進入末日階段,他同時愛著兩個女人,麵對著自己日漸短促的生命,他與兩個女人生活在三個家裏——桑德拉的、尤迪特的和他自己的。他經常住在桑德拉家,其次住在尤迪特家,很少住在自己那兒,當然這兩個女人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第一人稱敘述者雖然多年來一直保持與兩個女人的情感關係,和其中的一個已經有20多年,並且從沒有改變這一狀況的想法,他甚至這樣說道:“我非常推薦長期保持與兩個女人的愛情關係。它猶如世界上美妙的雙重錨。我經常將這樣的愛與孩子對父母的愛加以比較,從來沒有誰要求我們隻許愛母親或者隻許愛父親吧。”

他愛著43歲的桑德拉,桑德拉是一家衛生設備工廠老板的女秘書,在工作上她的組織能力很強,生活中具有腳踏實地的氣質,能體貼關愛他人,在性方麵也使人非常滿意。另一位他愛的女人是51歲的尤迪特,她未能如願以償地成為鋼琴演奏家,靠教人彈鋼琴和輔導功課維持生活,她“獻身於藝術、思想和內省”。他愛桑德拉是因為她是一位富有創造和務實精神的“愛情製造家”。對於尤迪特的愛是因為她的“可靠性”,這是他在與其他人交往中痛苦地感到缺少的東西。他在尤迪特麵前從不需要充當知識分子,不需要總是闡述最新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對於普魯斯特或是福樓拜的見解並擺出可以將相關研究資料信手拈來的樣子。

這個有別於常規的“三角戀”的三方鼎立局麵在他看來可以永久持續下去,要不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裏日益頻繁出現的老年症狀,如靜脈曲張、小腿肚痙攣以及右眼皮神經質跳動,最明顯的還是對性愛能力銳減的恐慌,他是不會產生這樣的意識的:“有一個人我得和他清算清算了,這個人就是我自己。有種感覺折磨著我,那就是我一下子變老了,而且必須將我的生活——其實就是我的情感生活弄清楚。”

敘述者的這種認識顯然就等於他必須舍棄兩位伴侶中的一位,最令他感到恐怖的是他眼前總要出現這樣一個鏡頭:當他躺在病榻上,他同樣愛著的兩個不知情的女人不期而遇。然而到底讓哪一個他愛著的女人留在身邊,哪一個必須放棄呢?這是一個異常苦惱好像是無法解決的難題。整個炎熱的夏季這個問題反反複複折騰著他,唯一幾天所謂的“衝突假期”還是在兩個女人前後不約而同地去了外地走訪親戚的那幾天。

一方麵麵臨著對生活作出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另一方麵害怕“對生活秩序的願望同時也將摧毀當前的和所有未來的秩序”,這種恐懼感和麵臨的抉擇糾結在一起,使他感到自己身心俱疲,日益陷入一種趨向癱瘓的狀態。當桑德拉幾乎覺察到他與尤迪特的關係時,局麵變得非常危險了。在走投無路之際,他隻得向恐慌谘詢師奧斯特瓦爾德博士求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