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科學用藥——亂吃藥隻會把你害得更慘(1 / 3)

第十六章 科學用藥——亂吃藥隻會把你害得更慘

科學掌握服藥時間

科學地掌握服藥時間,既能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還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否則,不但延誤疾病的康複,還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現將常用的藥物服用時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空腹服(清晨)

多為滋補類藥如人參、蜂乳等。早晨空腹服以利於人體迅速吸收和充分利用。

2.半空腹服

多為驅蟲藥,如驅蛔靈等。可於兩餐之間,或剛進早餐後服用,這樣能使藥迅速進入腸道,保持較高濃度並發揮作用,又不致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甚至因腸道吸收快而中毒。

3.飯前服(飯前30~60分鍾)

多為健胃藥、收斂藥、止胃痛藥、腸道消炎藥,如多酶片、乳酶生、胃舒平、三矽酸鎂、阿托品、四環素等。這些藥物依其各自的作用特點,飯前服用能達到最佳效果。此外,中成藥丸劑,為使其較快通過胃進入腸道,不為食物所阻,也宜飯前服。

4.飯時服

多為消化藥,如稀鹽酸、胃蛋白酶等,飯時服能及時發揮作用。

5.飯後服(飯後15~30分鍾)

絕大部分藥物都在飯後服。尤其是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鈉、保泰鬆、消炎痛、硫酸亞鐵、黃連素等宜飯後服,以便被胃內食物稀釋而減少其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6.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鍾)

多為催眠藥,如魯米那、安定、朱砂安神丸等;瀉藥如雙醋汾汀、酚酞、果導等,服後8~12小時見效,故在次日清晨可望排便。

7.定時服(間隔一定時間用藥)

多為一些吸收快、排泄快的抗菌消炎藥,如四環素、土黴素、紅黴素等。因排泄或破壞較快,為維持有效濃度,須每隔一定時間服用一次。

8.必要時服

多為解痙止痛藥,如胃腸痙攣、疼痛時服用顛茄、阿托品、普魯本辛等;感冒發燒時服APC、阿苯片;頭痛時服用去痛片;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化速效硝酸甘油片,等等。

細節小警鍾: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時刻將藥物帶在身上,換衣服時不要忘記將藥物裝上。藥物要裝在取出方便而固定的衣服口袋裏,對這個裝藥的口袋,家人也要熟悉。夜間睡覺時亦要放在床頭容易隨手拿到的地方。應定期檢查所帶的藥物是否過期,及時更換。

莫用茶水服藥

有些人有喝茶水的習慣,吃藥時也就用茶水送服,這也是不科學的做法。茶葉用水泡後,其中鞣酸、茶堿、咖啡因、可可堿等會溶於水中,用茶水送服某些口服藥,會使這些成分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造成藥物失效或難以吸收,達不到治療作用。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硫酸亞鐵、枸櫞酸鐵中所含亞鐵離子,可以與茶中的鞣酸反應產生沉澱,妨礙鐵的吸收,並會引起腹痛和便秘。含生物堿的藥物利血平、阿托品、麻黃堿等與茶中的鞣酸反應產生沉澱,會使藥效降低。鎮靜藥魯半那、速可眠等和抗組織胺藥苯海拉明、撲爾敏以及鎮咳藥咳必清等與茶中的咖啡因有拮抗作用,也會降低療效。又如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氯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會和茶中的鞣酸結合,降低抗菌能力。中藥黃連、黃柏、麻黃等藥在與茶水作用下,效力也會降低。即使用白開水服藥,也要避免短時間內再喝茶,同樣茶水在胃中與藥物結合,也會降低藥效,最好服藥期間不要喝茶。

細節小警鍾:

除了不能用茶水服藥外,還要注意不要用汽水、可樂飲料、果汁、牛奶服藥。汽水、可樂中含有鉀、鈉、鈣、鎂等多種電解質,這些物質與藥物成分混合生成妨礙藥物吸收的化合物,降低藥效。用牛奶服藥,會在藥物表麵形成一層薄膜阻礙藥效的正常釋放,影響藥效。

降壓藥不要睡前服用

有個別患者,認為睡前服用降壓藥,可以舒舒服服睡覺。殊不知,睡前服用降壓藥不僅是不科學的,還易誘發腦血栓、心絞痛及心肌梗死,引起嚴重後果。

這是因為人體受自身“生物鍾”的調節作用,血壓在24小時內波動很大。在入睡後,機體大部分處於休息狀態,新陳代謝減慢,血壓也隨之相應降低,至睡後2小時可降低20%左右。若是在睡前服用降壓藥,2小時後也正是藥物發揮作用的高效期,這樣就會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心髒及腦的供血會出現不足。另外,由於血壓過低,血流緩慢,易引發血液凝積,凝血塊如果阻塞血管,就會引起栓塞。因此,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按規定時間服藥,每日的末次用藥應在睡前3~4小時服用。

細節小警鍾:

服用降壓藥要注意以下兩點:

1.服用降壓藥忌隨意忽用忽停。降壓藥除降壓作用外,還有減輕動脈硬化、保護心髒功能等作用。這都需要一定的用藥時間和作用過程。所以,必須按療程堅持用藥。

2.在用降壓藥取得滿意降壓效果後,應及時將藥量逐漸減至維持量,並維持用藥半年至1年以上。

小心幹吞藥物被藥傷

病人為圖省事,吃藥片不用溫開水送服,而是用唾液把藥片強迫吞咽下去。這樣服藥片對身體有許多害處。比如影響療效、損傷食管,甚至藥片誤入氣管發生生命危險。

人的食管本身有三個生理性狹窄部。藥片最容易停留在食管與氣管的交叉處;有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心房增大的病人,由於食管受壓,管腔變窄更容易使藥片在食管中停留,如果幹吞藥片很可能會使藥片卡在食管中而導致食管炎或食管潰瘍。引起食管損傷的藥物較多,主要是一些對食管粘膜有刺激、腐蝕作用的藥片、藥丸或膠囊等。常見的有阿司匹林、四環素、多西環素、奎尼丁、氯化鉀、保泰鬆、吲哚美辛、潑尼鬆。一旦發生食管損傷,病人就會覺得胸骨後有燒灼感、壓迫感或疼痛;有的還會出現吞咽困難。而且幹吞藥片其藥物溶解緩慢,如果是糖衣片起效更慢。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療效,防止副作用的發生,服藥時切忌幹吞。正確的服藥方法是:取站立位,先把藥片放入口內,然後喝上一口水,稍把頭向上仰並作吞咽動作,藥片即隨水經食管而順利進入胃內。膠囊外殼是用明膠作的,遇水能產生一定黏性,幹吞最易附在食管內壁,還因膠囊比水的比重小,在水中是上浮的,故吞服時頭部不宜上仰,否則送服的水吞下膠囊仍卡在食管中,如把頭部向下略前傾,這樣較易吞下。待藥片吞下後不要馬上躺下,隔5分鍾再喝一點水。這樣服藥可以促進吸收,提高療效,並能減輕一些藥物的不良反應。

細節小警鍾: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藥或怕小孩子噎住,自作主張把藥碾碎,或兌開水,溶解後再服用,其實這樣做法不僅影響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所以藥品最好不要掰碎吃。

睡前不要吃補品

人到中老年,血液黏度增加,因此中老年人並不適宜服含大量葡萄糖類的補品,更不可在入睡前服用。睡眠本身已經使人的心率減慢,而有些補品中的糖漿類物質會使血液的黏度進一步增加,導致局部血液動力異常,引發腦血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腦缺血的病人,睡前少服或不服糖漿類補品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