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足部保健——足部按摩能治百病(1 / 3)

第十五章 足部保健——足部按摩能治百病

足部按摩的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場所要保持整潔、空氣新鮮,溫度適宜。

2.飯前半小時內,飯後一小時內不要按摩。

3.凡足部有外傷、感染、潰爛或癬症,應避開此處施術,嚴重者不用本法。如因操作不當引起局部腫脹、淤血,須待局部恢複正常後再行施術。

4.進行足部施術時,應盡量避開骨骼突起處,以防損傷骨膜。對一些敏感的反射區和穴位也應避免重刺激。

5.每次施術時間以30~45分鍾左右為佳,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60分鍾。小孩(14歲以下)及年老體弱者時間適當縮短,力度輕一些,雙足不超過20分鍾。

6.施術後半小時內應喝溫開水300~500毫升,不應喝茶、酒或其他飲料。小孩、年老體弱者、心髒病患者、腎髒病患者、水腫患者、糖尿病患者則應酌情減量,喝100~200毫升即可。

7.在足療治病期間,凡是長期服藥的患者,不可突然停藥。須等病情確實緩減後再逐漸減量。

8.凡足部長期接受刺激、足部穴位或反射區敏感度減弱者,可在操作前用1∶100比例的溫鹽水浸泡雙足30分鍾,或讓其休息2~3天後再接受操作。

細節小警鍾:

施術者要堅持自我鍛煉,強壯自己的身體,並應學會保護自己。操作時盡量避免被操作者的足心對著自己的心髒。每次術後須用溫水洗手,冬天外出要戴手套。操作過程中應避免一直使用某一種手法,以防手部長繭或關節變形,應采用多樣手法,輪用各個手指施術。

足部按摩的禁忌症

足部按摩的療法優點雖多,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對如下病症要禁忌,不可亂用。

1.各種嚴重出血性疾病。如腦溢血,子宮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內髒出血等。

2.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肝、脾、腎功能衰竭。

3.婦女經期和妊娠期。

4.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腹膜炎,腸穿孔,骨折,關節脫位等。

5.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流腦、乙腦、傷寒及各種性病等。

6.各種中毒的搶救期。如煤氣、藥物、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傷等。

7.各種嚴重精神病患者。

上述病症病情急迫、嚴重,不可貽誤急救時機,必須立即去醫院救治。足療在此時顯然不宜使用,但可在康複期間輔助治療。

細節小警鍾:

實施足部按摩的人應該懂得心理學及中醫保健養生的知識,並運用於整個操作過程中,同時對被操作者的健康狀況提出一些建議和指導。

隨時可完成的穴位刺激法

僅用手指完成的穴位刺激法。不單是在家,即使外出、開會時,隻要感到不適,任何場所、時間都可以進行“治療”,非常方便、實用。

但需特別注意:若伴有發燒惡心和需要醫治的疾病時,則不適用。

手指中以拇指最為有力,所以一般說來,都是以拇指關節對穴位施加壓力。

主要方法有單純的按壓和畫圈揉按兩種。

其要領是以讓穴位有酸痛感為度,不妨以一、二、三、放開,這樣用力壓3次便離開穴位為一遍,周而複始地反複進行。

至於治療的時間,一般均可按下列原則進行:

(1)若是治療疼痛,可直到症狀緩解為止。

(2)一直到穴位附近出現潮紅、發熱為止。

有些疾病如果貿然進行強烈刺激,反會導致不良後果。因此請讀者們按照書中的說明進行治療。

細節小警鍾:

用5~10根牙簽為一束,以橡皮筋縛牢後使用,對準穴位進行刺激,刺激的程度,以感到腳疼痛為佳,但須注意,不要刺破皮膚、滲出血來。

赤足健身莫大意

時下,赤足健身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光著腳在鵝卵石路徑上走來走去。但是,也有一些不得法者因此傷了身體。據報載,南京一老太在踩鵝卵石健身時,脫了鞋剛一觸地就感到有點痛,該老太當時沒在意,並堅持踩了幾步,最後實在是疼痛難忍、無法行走才停下,後看醫生方知足跟骨折,需住院治療。如此病例,並不鮮見。

赤足健身本是好事,但鍛煉方法須講究。醫學專家說:人體有幾百個針灸穴位,其中在腳板上有60多個,光著腳踩鵝卵石,就好比針灸穴位一樣,可以起到按摩和治病健身的作用。但是專家特別告誡:足部有60多個內髒反射區,並非刺激得越多越好。什麼穴位需要刺激、需刺激多長時間都是有科學道理的,不能隨意。選擇鵝卵石路徑健身時,要盡量選擇鵝卵石頭光滑圓潤、大小適中的。另外,踩鵝卵石盡量不要赤足。尤其是老人小孩,行走不當,很容易傷害腳部。

細節小警鍾:

赤腳走走“卵石路”,對解除病痛和健身很有益處。而坐在室內的椅子上,讓赤裸的腳板踩在一段圓木或一段竹筒上,反複地搓動,其所起的健身作用比起踩卵石效果更佳。

按摩腳心能祛百病

按摩腳心能增強血脈運行,調理髒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強身健體,祛除病邪。

人的腳掌密布許多血管,故科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髒”,腳心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有滋陰補腎、頤養五髒六腑的作用。經常按摩腳心,能活躍腎內經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有利於健康長壽。老年人常按摩腳心,還能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按摩腳心時,還要多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腳趾是肝、肺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腳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欲,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可防便秘、肋骨痛。常按摩腳心、腳趾,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精神性陽痿、失眠、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按摩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腳心歪向內側,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右腳心時用左手,轉圈按摩,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

細節小警鍾:

按摩腳心前先用溫水泡洗,邊浸泡邊用兩腳互搓,或用手在水中搓足,5~15分鍾後用毛巾擦幹,再進行搓擦,有助於提高效果。

身體異常,腳底有反應

人體的全部器官和組織狀態皆表現於腳底,任何一處有異常,都會影響到腳底的對應部分(此稱為反射區)。因此,我們可利用反射區的檢查以診斷病情,經刺激反射區而治療疾病。

然而,即使是同樣刺激反射區,某些人有最好的效果。但也有效果不佳的情況。而且,反射區的位置常因療法或生理機能的不同,而有些微妙的差別。

而刺激的方法,有認為輕柔碰觸較妥當的一派(瑪爾卡特女士為其代表),也有認為使用強力刺激較佳的派別(例如,瑞士瑪莎佛裏特女士的方法)。更有僅用手指刺激者,和用器具刺激者等的區別。

但是,反射區在身體並不隻一處,而對腳底刺激是最有效果的,此看法倒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同時,腳的趾端部分為頭部、腳跟附近為下腹部、中間為胸部和腹部的反射區,這種想法也是所有研究者一致的見解。

當我們刺激反射區時,身體會呈現何種反應呢?這是誰都有的疑問。碰觸腳底若有疼痛的地方,則其處應有結晶性的硬塊,一般認為是尿酸或乳酸(堿)等堆積於其處。

硬塊是因腳底所對應的身體部分充血所致。由於充血會妨礙全身血液和氣的循環,因此若能除去硬物或硬塊,人體活動即能回到原狀,恢複到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