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香港地區考察回來,學生們由香港地區的辦學條件一直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乃至所用的教科書,問個沒完沒了。我對學生們講了香港的學校對一些問題要求是非常嚴格,比如學生發型,我們到過大、中、小學校二十多所,未看見一個留長頭發的男同學,各校的女同學發型也是統一的,如此以來同學們對我們班自1977年開始男女同學就統一發型的做法就認為不再孤立了。香港學校的學生服裝也全部是統一的,我所到的全部學校,學生穿得都十分整潔、樸素,不曾看到有哪個人穿奇裝異服,更不可能看到像地癩(北方方言,即小地痞流氓之類的人)那樣裝扮的人。在另一方麵,他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立、自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拿香港最好的中學伊麗莎白中學來舉例,學校中有四個學生社團,四個社團都相繼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有益活動,社團之間相互展開競爭,以在同學中提高本社團的知名度和威信,以便爭取更多的同學加入到自己的社團中來。在這樣主動積極展開競爭的同時,肯定讓同學們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其組織活動的能力得以提高,自然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還十分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每所中小學均有很多供鍛煉動手能力的理化生實驗室或其他專用教室。不但是職業技術學校注意,普通中學也同樣注意。(伊麗莎白中學的木工房比我們普通的木器廠設備還要多。我們看到在他們職業訓練學校一個車間裏,單是車床就有70多台,再算上銑床、刨床、磨床、鑽床,機床總數超過了300台,高於我們市內隨便一座機修廠或機械廠的機床總數。)學生們聽後,認為平時提倡要自己管理班集體,要勤動手、勤實踐,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不再埋怨由此而耽誤了自己的學習,使考試分數受到了影響。
當從俄羅斯回來上課時,學生們不讓我講教材(雖然我已半個多月沒有講課了),紛紛讓我講有關聖彼得堡、莫斯科、伊爾庫斯克的所見所聞。尤其是要多講講俄國教育情況。“俄羅斯的辦學條件是如何的?”“我們所見到的學校辦學條件十分優越,30年前建造的一所學校,校舍人均占有麵積大大超過我們,建有室內籃球場、體操房、小禮堂。新建校舍的設備就更加完善了,一所中學建有兩個室內籃球場,樓內走廊非常明亮寬敞。”
“他們每個班也都像我們這樣有學生六七十名嗎?”
“聽說規定中學每個班不超過24人,我們所看過的教學班每班沒有超過25人的。如此這般學生與教師的接觸機會就自然增加了,有益於提高教育質量。”
“他們那裏也存在著劣跡學生嗎?”“這一方麵我們沒有發現,像我們學校裏有個別學生模仿街頭地癩裝扮的,在那裏見不到。學校中不但沒看見一個,在大街上、商店中、劇場、博物館、地鐵站、公交車上,近半個月的考察時間裏,我們沒發現一個像我們公共場所地癩那樣的裝扮,身著奇裝異服,帽子歪戴,眼睛斜瞪,頭發很長,曲腰弓背之人。”
“俄羅斯社會的秩序如何?”“學校的秩序井然自不必說。我們所到之處,廣場車站,機場碼頭,人們都很文明,凡需要排隊的地方,沒有人擁擠,司機夜裏通過十字路口時,看到紅燈,雖然橫道上無一輛車,警察也沒有,他也不會闖紅燈。莫斯科紅場邊上的大商場裏沒有一人大聲講話;聖彼得堡大街上的候車亭,三麵都是由透明玻璃隔開的,無一塊玻璃損壞。伊爾庫斯克公共汽車上實行無人收票,可是旅客全部都自動往票上打作廢的洞。俄羅斯的上層管理很亂,通貨膨脹,可是老百姓卻如此理智、文明、克製,的確要佩服他們教育方麵的成功。”
學生們經過與同齡人學生生活的對照,通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對比,更容易找到既科學又較適宜我們自己的方法。能對教育有一個更加全麵地認識和理解,而不是像有的同學所理解的那樣狹隘,教育就是上學、讀書、做題、考試、得分、升學。
通過對比,學生們也對我所提出來的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增強學生管理班級能力的做法也欣然接受了。意識到這並非老師獨出心裁,恰恰是與世界改革大趨勢相吻合的有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