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創新:企業決勝市場的第一張王牌
海爾CEO張瑞敏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企業不斷高速發展,風險非常大,好比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稍微遇到一點屏障就會翻車。而要想不翻車,唯一的選擇就事要不斷創新。創新就是要不斷戰勝自己,也就是確定目標,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再建立一個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礎上,再建一個新的平衡。”張瑞敏的此番話,可謂生動形象地給現在的企業發展指出了一條必經之路。
諸多企業都遭遇過這樣的困惑,在企業規模尚小、項目尚少時,姑且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而當企業要向大、向強的方向發展,就會現出“元氣不足”的症狀,陳舊的管理模式不足以聚攏一批真正優秀的人才,現有的產品種類不足以滿足客戶日益提高的新需求,過去的戰略不足以對抗競爭對手的衝擊。企業要生存、要發展,應該怎麼做?
世界上眾多優秀公司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持續創新!
創新是一種觀念,每一個立誌於優秀的企業都應該樹立“不創新,就滅亡”的理念;創新是一種使命,眾多的企業承擔著由“中國製造”跨向“中國創造”的重任;創新是一種生存方式,隻有在成功的基石上日新又新,才能贏得更大的成功與突破;創新是一種生產力,處於發展“斜坡”的企業有了創新才能向上高速發展;創新又是一種文化,是推動企業贏得市場競爭與基業常青的內在根源。
微軟公司能夠長年盤踞IT行業龍頭位置,靠的是“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的危機意識與不斷開拓創新的意誌與精神。
世界名牌“海爾”的誕生,靠的是“每個人都是創新的SBU”的理念,以及持續有效的技術改革、快速的產品更新和全員的客戶服務意識。
國內通訊行業翹楚華為的崛起,靠的也是甩掉成功包袱的魄力,和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度過冬天、迎來春天的信念。
而許許多多的公司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未能做好創新的“功課”。
曾經業績輝煌的彭尼公司,因為不能以快速的更新跟上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步伐,最終喪失了零售業霸主的地位。
曾經如日中天的福特帝國,也因為老福特的固執而使陳舊的T型車長久地占據著福特的展台,導致了“一代帝國”逐漸淡出了汽車爭霸擂台的結局。
曾經為眾人熟知的“大大泡泡糖”製造商佳口食品,同樣因為沒能跟隨市場的變化開發出受大眾喜愛的新產品,而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後勁和動力。
國內還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因為缺乏創新意識與能力,在眾人還未認識它時就已銷聲匿跡,存留下來的也隻是勉強維持生存,缺乏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動力。身邊無數案例告訴我們:這是個優勝劣汰的世界,無論多麼優秀的企業,隻要它停止創新,離死亡就隻有一步之遙;無論多麼卓越的企業,隻要它缺乏創新,就會走向衰竭。因為缺乏創新,所以構想消失了;因為缺乏構想,所以產品消失了;因為缺乏產品,所以顧客消失了;因為缺乏顧客,所以生意消失了;因為缺乏生意,所以公司消失了。
優秀的企業同樣知道,要長久地屹立於市場的大潮中,樹立強大的企業品牌,並不能依靠一時一次的創新,也不能隻停留於組織流程的創新,而應該將創新融入組織的血液中,打造一種永續創新的企業文化。文化是締造企業常青的“軟”資源,將創新的基因植入組織之中,激發員工的創造熱情,從領導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等層麵對組織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
創新,已經成為企業決勝市場的第一張王牌。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都應該稱為創新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的實踐者,同時也是創新的最佳受益者。創新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的增長,也不僅是員工福利待遇的提高,更是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打開了另一道大門,開辟了另一條路徑,同時也為員工個人價值的完美體現和職業品牌的完美塑造找到了一劑良方。
創新並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卻異常的強大和神奇,無數企業的成敗得失告訴我們:失去創新,必將麵臨失敗;把握住創新,才能贏得成功。
贏在創新,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這都是一條不容置疑的信念。在當今變化萬千的市場大潮中,若能將創新演繹得淋漓盡致,你,就是這個舞台的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