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萊塞小說《美國悲劇》譯文中的悲情色彩(2 / 2)

羅伯塔認識克萊德時以為他屬於上流社會,克萊德認識桑德拉時,被她的美貌與財富所吸引,羅伯塔與克萊德一樣在這種虛榮而又不安的心情中度過每一天。在社會的大環境下,來自農村的善良姑娘羅伯塔也無法逃脫影響,她的愛情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和目的性,是對金錢和權勢的瘋狂追求。當她懷孕後,克萊德追桑德拉而去,但是羅伯塔仍堅持要與克萊德結婚,等生完孩子再分開。她這樣做的目的,隻是為了肚子裏的孩子能在出生時姓格裏菲斯,可以屬於上流社會。其實羅伯塔根本不會想到,克萊德跟他在一起隻是為了彌補生活的空虛和滿足淫欲,他永遠也不會和羅伯塔結婚。桑德拉出現了,克萊德的成功目標出現了,於是他果斷拋棄羅伯塔而去。一無所有的羅伯塔隻能暫時滿足他的欲望,卻要求他付出一切。貌美而富有的桑德拉卻願意為他付出一切,自然而然克萊德選擇了可以給他成功的桑德拉。而可憐的羅伯塔卻中了愛人的圈套,“意外”掉人湖中,溺水而死,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社會倫理的殘害下,如此善良的人卻以悲劇結局,揭露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美國社會的詬病,是對當時倫理道德的無情抨擊。社會因素是造成羅伯塔悲劇的客觀原因。

三、羅伯塔悲劇的主觀原因

德萊塞在《美國悲劇》中,將羅伯塔塑造成一個美女形象,她擁有漂亮的麵容、惹火的身材,而且還溫柔善良、賢惠知禮。但是在工業化城市中,這種形象隻會因性的魅力而吸引男人、打動男人,讓別人追求她並占有她,這顯然不是羅伯塔想要的愛情。她一生為愛奮鬥,愛情是她的生命,但是她又總是在麵對困難時選擇妥協與退縮,這種懦弱單純的性格注定了她愛情的失敗與不幸。

羅伯塔總是把愛情放在傳統倫理的前麵。麵對工廠不得戀愛的規定和格雷斯、牛頓夫婦不允許隱晦的男女關係時,她選擇了遠離這個家,遠離這個地方,到一個沒人認識她的地方去。其實,選擇這一切的羅伯塔也一直在糾結,在思考。為了與克萊德約會,她背棄了傳統的倫理道德,於是她感到惴惴不安。在她搬出去單獨居住的時候,她似乎意識到自己的窘境,但是她仍然沒有悔悟。為了愛情,她離開家人,拋棄朋友,斷絕了跟家裏的聯係,把一切都交給了克萊德,寄托在這個男人的身上,當痛苦與災難來臨的時候,她隻有自己默默承受。

羅伯塔搬出去以後,沒有結婚就與克萊德同居,再次違反了兩性倫理。從她搬進這個房間的那天起,她就把一切都交給了克萊德,以至於跟克萊德發生了進一步的“關係”,思想和行動都被克萊德控製起來。那個初冬的夜晚,克萊德提出跟羅伯塔約會,羅伯塔堅決不同意他到自己房間,認為這裏麵有罪惡和下賤的東西。但是這種態度沒能堅持多久,當克萊德威脅她“你不讓我去,那我就去別的地方”,羅伯塔的態度立刻發生了轉變,由拒絕變成懇求。其實她明白,隻要他們的這種關係一直保持下去,這道防線遲早是要跨越的,但是傳統的道德和倫理觀念還是讓她不能安心。在這個現實與道德的矛盾中,羅伯塔選擇了妥協,她的悲劇也就從這裏開始了。

克萊德為了與桑德拉在一起,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拋棄了羅伯塔,羅伯塔起初還不相信克萊德會變心,當她明白一切之後,卻懷了克萊德的孩子。即便這樣,她仍然受克萊德的控製,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她聽從克萊德給他安排的一切,吃墮胎藥,單獨去找醫生。盡管這樣仍無濟於事,在鄉村老家,她一直給克萊德寫信,但是都沒有回音。自始至終她都沒有勇氣去將克萊德揭發出來,因為她忠於愛情,在克萊德的威脅和甜言蜜語中總是選擇妥協,她根本不會想到,克萊德虛與委蛇的結婚隻是為他的大陰謀爭取時間。

德萊塞在他的經典巨著《美國悲劇》中塑造了各種人物形象,真實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現實。作品中某個人物的悲劇其實是一類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劇,是新的個人主義思想與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之間的衝突,是人們的情感與欲望的糾葛,能力與意誌的衝撞。其實,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羅伯塔的悲劇命運從一開始就是注定的,道德淪喪的社會環境、個人享樂主義的驅使、物欲的追求與投機心理、妥協屈服的性格和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叛逆,都是她走向悲劇結局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