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和馬克·漢納,兩個後來影響了美國曆史的大人物,在全班幾十個同學中能結為知己,不能說出於偶然。美國曆史學家們承認,他們兩人的天賦都與眾不同,一定是受了對方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
表麵木訥的洛克菲勒,其內心的精明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同齡人。漢納是個饒舌的小家夥,通常是他說個不停,而洛克菲勒則是他忠實的聽眾。應當承認,漢納口才不錯,關於賺錢的許多想法也和洛克菲勒不謀而合,隻是漢納善於表達,而洛克菲勒習慣沉默罷了。有一次,馬克·漢納問他:“約翰,你打算今後掙多少錢?”
“十萬美元。”洛克菲勒不假思索地說。
漢納嚇了一跳,因為他的目標隻是五萬美元,而洛克菲勒整整是他的兩倍。
當時的美國,一萬美元已夠得上富人的稱號,可以買下幾座小型工廠和五百英畝以上的土地。而在克利夫蘭,擁有五萬元資產的富豪屈指可數。約翰·洛克菲勒開口就是十萬元,瞧他輕描淡寫的模樣仿佛十萬美元隻是一個小小的開端。
當時同學們都嘲笑這個開口就是十萬的家夥的狂妄,殊不知,不久的將來,洛克菲勒真的做到了,而且不是十萬,是億萬!
在小小的洛克菲勒的心目中,他就將自己的財富定位在很高的位置上。最終,他也獲得了比別人高億萬倍的成就。
在現實社會中,不論是窮人或富人,誰都可以開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鋪子,但隻有真正的富人,才能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把小鋪子變成世人皆知的大企業,才能使他的企業影響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作為一個想成為真正的富人的人,我們不僅僅需要關注富人的口袋,更應該關注他的腦袋,特別是富人口袋還沒有鼓起來時的腦袋,看看他都往自己的腦袋裏裝了些什麼東西。
現在市麵上的東西很多很多,有很多東西充滿著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有的東西看上去很好,有的東西看上去很有用,但是那些不是使我們成為真正富人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分清楚有錢人和富人的區別,做一個一時的有錢人很容易,但做一個真正的富人並沒有那麼簡單。有錢人不一定有一個富腦袋,可能隻有一個富口袋。要記住,沒有富腦袋支配的富口袋,總有一天會變成窮口袋的。
窮人有受窮的原因,富人有發財的理由,這其中沒有什麼偶然,隻有不變的必然。我們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口袋上,而是應該放在自己的腦袋上,一旦自己的腦袋富有了,那麼我們口袋的富有就是時間的問題了。也隻有我們的腦袋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駕馭財富,而不被財富所傷。
窮人和富人,首先是腦袋的距離,然後才是口袋的距離。
因此,必須彌補腦袋的距離,從心理上成為一名富人,窮人才能夠致富。
YAHOO的創始人楊致遠曾經說過:“當時沒有人認為YAHOO會成功,更沒有人認為會賺錢,他們總是說,你們為什麼要搞那個東西——實際上,一件事情理論上已經行得通了,它也不一定能成功。而如果你認為很難成功也一定還要做的時候,你差不多就成功了。”是的,如果這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你就要去做,即使認為很難成功也要去做,這樣做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隻是因為你願意。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做或者不做都沒有誰會逼你,你沒有必要去選擇可能性很小的那條路,除非你願意。比爾·蓋茨的成功並非來自於優異的學習成績,實際上促使他的整個命運發生轉折的不過是湖畔中學裏一台別人捐獻的計算機。從那個時候起,他就開始對此著迷,並和另一個孩子一起開始講述他們明天的夢想。今天,比爾·蓋茨成了世界首富,而另一個孩子的財富也排名第三,那個孩子就是保羅·艾倫。
你願意去改變自己的心理,像富人們一樣,你也可以富。如果你願意,你就不要義無反顧地去做;如果你願意,你就要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做你願意做的事情,別人說我們我行我素也好,別人說我們固執己見也好,管他們怎麼說呢?
擁有富人的心理就應該是這樣的!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是認為自己注定貧窮、必須老死於貧窮的信念!
假使你覺得自己的前途無望,覺得周遭的一切都很黑暗慘淡,那麼你立刻轉過身來,朝向另一方麵,朝向那希望與期待的陽光,而將黑暗的陰影遺棄在背後。
克服一切貧窮的思想、疑懼的思想,從你的心扉中,撕下一切不愉快的、黑暗的圖畫,掛上光明的、愉快的圖畫。
用堅毅的決心同貧窮抗爭。你應當在不妨礙、不剝削別人的前提下,去取得你的那一份兒。你是應該得到“富裕”的,那是你的天賦權利!
心中不斷地想要得到某一東西,同時孜孜不倦地去奮鬥以求得到它,最終我們總能如願以償。世間有千萬個人,就因為明白了這層道理,而掙脫了貧窮的生活!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誌力的弱者的借口。
——羅曼·羅蘭
隻靠學校教育成不了億萬富翁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這樣認為:“隻要把學上好了,財富自然就有了。”這個論斷到底正確與否?在回答之前,我們先來看這樣一項調查。
據有關部門一次對中國15個省市千萬富翁調查的結果顯示:
受教育程度碩士及以上者為310人,占31%;大學本科2 420人,占246%;大學專科2 503人,占254%;高中2 230人,占226%,初中1 201人,占122%;中專1 026人,占104%;小學172人,占17%。
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國的千萬富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學、大專、本科上,平均值在大專水平,本科學曆的富翁中以年輕人居多。由此可見,能否成為富翁,其關鍵並不在於學曆的高低。
而當我們再將目光轉向社會之時,我們會發現中國目前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數萬碩士生、博士生,他們都成為億萬富翁了嗎?顯然沒有,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開篇的那個論斷是錯誤的,隻靠學校教育成不了億萬富翁。
1973年,英國利物浦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位18歲的美國小夥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小夥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件,因為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製路徑轉換問題。當時,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詫,因為他來這兒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再說對Bit係統,墨爾斯教授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Bit財務軟件,不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夥子的邀請。
10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係Bit方麵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攻讀博士後;那位美國小夥子的個人資產,在這一年則僅次於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翁。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而那位小夥子則已繞過Bit係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它比Bit快1 500倍,並且在兩周內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這就是神奇的比爾·蓋茨。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是大多成功人士的曆程都是有著同樣拚搏創造的精神,才取得今日的成功。我們不禁在想,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博士,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能認清社會,為實現自身價值作底蘊。過去有許多人認為,隻要具備了精細的專業知識,本科生、研究生、碩士、博士就能成為億萬富翁。我們不必爭論這種說法的對錯,然而眾觀世界知名人士,學曆與成就並不成正比,比爾·蓋茨哈佛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了,假如等到他學完所有知識再去辦微軟,他還會成為世界首富嗎?
新疆有一位富人,80年代時從貧窮的鄉村出來打工,他隻有小學學曆,根本就沒上過幾天學,在20年後,卻已擁有數億元的資產,創造了一個時代神話。
1985年,時年26歲的他揣著從親朋好友那裏借到的50元錢踏上了去烏魯木齊的火車,開始了他神奇的創業征程。在走出烏魯木齊火車站的大門時,這個人的全部家當隻剩下2元錢和一張在部隊用過的舊被子。在老鄉的介紹下,懂建築知識的他當上了建築工地的班長,一天的報酬是5元。一年下來,掙了近2 000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個讓人羨慕的數目。
1986年,覺得“有做頭”的他又從老家帶來了幾十個農民工,從別人手中轉來一個小工程。悲慘的是,在交工後老板跑了,一分錢都沒有領到。年底的時候,他沒有錢回家。有一位朋友給了他5元錢,一天就隻吃1頓的日子延續了近10天。
這樣的經曆傷了他的自尊心,他當時暗暗發誓一定要混出個人樣。
1987年,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他和新疆製膠廠簽訂了13萬元的廠房維修合同。當年8月,他按時按質完成了全部工程,並受到對方的稱讚。在其介紹下,他又接了幾個小工程。年底清盤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除去各種債務,自己竟然有了5萬元的存款。這也讓他堅定了搞小工程的決心。兩年後,他完全在烏魯木齊站穩了腳跟,個人資產也超過70萬元。
有了資本,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進入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他先是花20萬元在烏魯木齊市中心租了一間大型地下室,裝修成商場後轉租給他人,每年可以淨賺5萬元,同時他還在烏魯木齊郊區開了兩家煤礦。剛開始兩年,煤礦和商場為他帶來了滾滾財源,但是,攤子的鋪大,帶給他的是管理和決策上的大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不足、決策失誤等接踵而來,1994年,兩家煤礦相繼倒閉,1995年初,商場也關閉。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他從一個百萬富翁變成一個不但身無分文,還倒欠他人幾十萬債務的窮光蛋。
不過,他沒有被困難擊倒。1995年夏,經過仔細考察,他用借來的100多萬元創辦了新疆天地實業貿易公司,第一個項目就是服裝商場。這一次他學乖了,把商場租下來自己經營;100多個員工中85%都是大專以上文化;同時實行嚴格的考核和激勵製度。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讓他的服裝商場蒸蒸日上,利潤滾滾而來。
1998年,他又決定將賺來的錢投入“生錢運動”:先後又投資到酒店、農業、電訊生產加工、房地產等行業,目前其資產已達數十億元。
這位新疆富人以活生生的經曆告訴我們,沒有學校教育照樣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猶太人有則笑話,談的是智能與財富的關係。
從前,有兩位拉比在交談:
“智能與金錢,哪一樣比較重要?”
“當然是智能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能的人為何要幫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卻不替有智能的人做事?為什麼學者、哲學家老是在討好富人,而富人卻對有智能的人擺出狂態呢?”
“這很簡單。有智能的人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人卻不知道智能的重要。”
在這個故事裏,拉比認識到金錢的價值。他說得很對,有智能的人應該知道金錢的價值,不應該和金錢脫節。沒有金錢的智能是沒有用的智能,就沒有什麼價值。隻有讓智能和金錢結合,智能的價值才能在現實世界中顯露出來。而接受學校教育並沒有將智能和金錢結合起來,所以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並不一定都會成為富翁。
從現實中的事例來看,掙錢也許並不需要多麼高層次的教育背景、多麼高的學曆。許多人都有大學學曆,但並不是財富的擁有者。羅伯特·清崎說,我有一個大學學位,但是誠實地說,獲得財務自由與我大學裏學到的東西沒有多少關係。我學習過多年的微積分、三角、幾何、化學、物理、法語和英國文學等,但天知道這些知識有多少我還記得。
許多成功人士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或在獲得大學學位前就離開了學校。這些富人中有通用電氣的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CNN的創始人泰德·特納,戴爾計算機公司的創始人米歇爾,蘋果電腦的創始人斯蒂夫·吉布斯,以及保羅的創始人拉爾夫·勞倫。
這也就是說,高學曆並不代表著高成功率,學曆代表過去,能力代表將來。日本西武集團主席堤義明認為,學曆隻是一個人受教育時間的證明,不等於一個人有多少實際的才幹。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時,曾寫過一本書叫《讓學曆見鬼去吧》。盛田昭夫提出要把索尼公司的人事檔案全部燒毀,以便在公司裏杜絕學曆上的任何歧視,因為那樣會阻礙公司的發展。他在索尼公司大力提倡不論學曆高低,隻比能力大小的做法。
學知識、拿文憑是一種好現象,但輕視低學曆卻是一種怪觀象了。一個人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在學校接受教育或者自學來培養,日後的發展隻能在實踐中鍛煉。要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努力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發展的需要。隻要你找到了適合自我的工作需求,並在其中有創意地工作,你才能超越一般的勞動者,成為人才。
在某些人眼裏,高學曆成了“香餑餑”,似乎擁有它,就與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畫上了等號。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不可否認,學曆是證明一個人所學知識的一種標準,但卻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絕對標準。一個人具備高學曆,隻能說明他具有這樣一段學習經曆和一定規模的知識能力儲備,至於其真正能力水平如何,以及能否很好地應用到工作中去,還有待實踐鍛煉和檢驗。如果片麵追求高學曆,而忽視真才實學的培養,隻能出現諸如“注水文憑”、“高學低能”等負麵現象,其危害已為許多事例所證明。
有高學曆固然好,具備高素質比高學曆更重要。高強的學習能力,是形成高素質的必要前提,但是一個學曆並不高,卻極具智慧的人,同樣能夠掌握手中的命運,他們憑借著善於思考的大腦、靈感的迸發、機遇的挑戰以及卓絕的才能,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理想。
用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或得到的文憑、證書、學位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賺錢能力,事實上,這種隻注意數量的教育並不一定能造就出一個成功者。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拉爾夫·考迪那這樣表達了商業管理人員對教育的態度:“我們最傑出的總裁中,威爾遜先生和科芬先生兩個人,他們從未進過大學。雖然我們目前有的領導人有博士學位,但41位裏麵有12位沒有大學學位。我們感興趣的是能力,不是文憑。”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文憑或學位也許能幫助你找一份工作,但它不能保證你在工作上的進步和你賺取財富的多少。商業最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文憑。對某些人來說,教育意味著一個人的腦子裏儲藏著多少信息和知識,但死記硬背事實、數據的教育方法不會使你達到目的。目前,社會越來越依靠書本、檔案和機器來儲存信息,如果你隻能做一些一台機器就能做的事情,那你真的就會陷入困境了。
真正的教育、值得投資的教育是那些能開發和培養你的思維能力的教育。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如何,要看他的大腦得到了多大程度的開發,要看他的思維能力。但億萬富翁並不是一紙文憑所能成就的,隻要你時刻鍛煉自己的大腦思維能力,即使你沒有接受多麼高深的學校教育,你也能成為億萬富翁。相反,如果你隻去死記硬背知識,而不開發自己的大腦,即使你是博士生,也隻能受窮。
縱覽眾富豪的名單及他們的經曆可知,學校教育是教育不出億萬富翁的。要想成為億萬富翁,還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
生活中最有用的東西是自己的經驗。
——司各特
賺錢能力是通過積累和學習而來的
在現實生活中,窮人總認為富人賺錢一定有秘訣,不然不會那樣輕易就成功的。其實,富人富起來哪有什麼秘訣呢。
假設富人真的有秘訣的話,那就是善於學習別人的經驗,也就是說,用已經證明有效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成功。窮人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他們不去學習別人的經驗,都隻是在用自己的經驗。
隻要你能夠了解成功的人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行動,隻要你能跟他們做同樣的事情,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但富人的愛學習,不是盲目地學,而是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學這些東西幹什麼用。
富人學東西,都是主動地學,哪怕所學的東西在當時看起來可有可無。
富人無論選擇學什麼,都是用心去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的精髓,並要求自己能達到學以致用,而且能舉一反三。他能把所學的東西變成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變成自己真正的財富。
學習他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領,就是真正富人的特點。李嘉誠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他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點。比如他煞費苦心學習廣州話和英語讓自己適應了香港社會,從而為日後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涉世之初,也許你並不理解世事的艱難,並不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當然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要知道,要想將來獲得巨大的成功,就要首先做一個謙虛的學生。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從做學徒開始的。
有人曾經這樣總結:幾乎“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幹過學徒這一行”。傑伊·科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傑伊·科克,出生在俄亥俄州,14歲時就去雜貨店當學徒。15歲時,他到聖路易的法國人城堡中去,學習做皮毛生意。很快,他就從中找到了訣竅,沒多長時間,他就賺了一筆錢。於是,他由此起家,到費城去做生意,還購買了賓州運河公司的股票,生意越做越大。
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傑伊·科克自己的總公司正式成立,同時,還在倫敦和紐約分別設立了分公司。他的從事新聞事業的弟弟向當時的俄亥俄州州長——波蘭·喬伊斯部長推薦了他,他因此深得喬伊斯部長的信任。在戰爭期間,他全力配合喬伊斯部長的工作,為北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可以說,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幾乎是平步青雲。
後來,傑伊·科克回憶說,還是他當學徒的經曆讓他受益終身,那個時刻,讓他嚐到了生活的艱辛。最重要的是,他學到了掙錢的本領。
日本著名實業家鬆下幸之助曾說:“經驗是很重要的。做一件事,不管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既然隻靠學校教育成不了億萬富翁,那必然要在實踐中積累和學習賺錢的能力,這時經驗就是你寶貴的財富之匙。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要想成為真正的億萬富翁,在人生的挫折中學習和積累經驗也尤其重要。
在生命的長河中,誰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一位泰國企業家玩膩了股票,轉而炒房地產,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和從銀行貸到的大筆資金投了進去,在曼穀市郊蓋了15棟配有高爾夫球場的豪華別墅。但時運不濟,他的別墅剛剛蓋好,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他的別墅賣不出去,還不起貸款。這位企業家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別墅被銀行沒收,連自己住的房子也被拿去抵押,還欠了相當一筆債務。
這位企業家的情緒一時低落到了極點,他從未沒想到對做生意一向輕車熟路的自己會陷入這種困境。
讓人敬佩的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極,他決定重新白手起家。他的太太是做三明治的能手,她建議丈夫去街上叫賣三明治,企業家經過一番思索,最終答應了。從此曼穀街頭就多了一個頭戴小白帽、胸前掛著售貨箱的小販。
昔日億萬富翁沿街賣三明治的消息不脛而走,買三明治的人驟然增多,有的顧客出於好奇,有的出於同情。許多人吃了這位企業家的三明治後,為這種三明治的獨特口味所吸引,便經常買他的三明治,回頭客不斷增多。現在這位泰國企業家的三明治生意越做越大,他慢慢地走出了人生的低穀。
他叫施利華,幾年來,他以自己不屈的奮鬥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在1998年泰國《民族報》評選的“泰國十大傑出企業家”中,他名列榜首。
施利華所學的經驗並非是從學徒那學來的,而是從失敗和挫折中學來的,隻有經曆過風雨的人,才能變得更堅強,像施利華那樣,一次失敗帶給了他以後持續的成功。
經驗的累積,在過程上非常複雜。失敗中可能有成功,成功之中也可能包含著失敗。一個人隻要每天反省他的為人處世,找出成功、失敗的原因,再加以分析檢討,默記於心,當作將來待人處世的參考,這就是經驗。如果不知道反省,隻會糊裏糊塗地過日子,經驗從哪裏來呢?所以從“經驗”的意義來看,經營者把業務交給部屬,就是讓他們有增加經驗的機會。相反的,如果要求部屬依令行事,那就等於把部屬當成一部機器,隻會被動地運轉,然後漸漸老化,最後報廢,又怎能增加經驗呢?讓員工成長、增加經驗的方法,就是多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在遭遇挫折時,提示他自行檢討解決——這正是使每個人都分擔責任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