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你也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隻有改變才能成為億萬富翁
一個人若想求取功名,如果他連考場都不進,功名就永遠不可能降臨。同樣,一個人若想成為人人羨慕的億萬富翁,如果不思改變現狀,那財富也永遠不可能降臨到他頭上。因此,要成為億萬富翁,必須尋求改變。
人都有一種思想和生活的習慣,就是害怕自己的環境改變和思想變化,人們喜歡做經常做的事情,不喜歡做需要自己變化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抓住機會,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也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抓住機會,因為我們恐懼改變。人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式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比如說看魔術表演,不是魔術師有什麼特別高明之處,而是我們大夥兒思維過於因襲守舊,想不開,想不通,所以上當了。比如人從紮緊的袋裏奇跡般地出來了,我們總習慣於想他怎麼能從布袋紮緊的上端出來,而不會去想想布袋下麵可以做文章,下麵可以裝拉鏈。讓一個工人辭職去開一個餐廳,讓一位教師去下海,他不願意的幾率大於60%,因為他害怕改變原來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如果能夠勇敢地麵對變化,便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己,便很容易獲得成功。比爾·蓋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比爾·蓋茨是一名學生,在學校過著非常舒適的大學生活,走出校園去創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比爾·蓋茨毅然決定改變現狀,憑著自己的才華和毅力終於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翁。德威特·華萊士,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慣於接受大家習以為常的做事態度,他對於變化絲毫都不恐懼。
勇敢地接受變化,常常走向成功。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嚐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遝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式,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貧窮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式,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尋求改變,你才能改變貧窮的現狀,才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
布蘭妮是一位普通的美國婦女,她先後生了兩個女兒,僅靠老實的丈夫在一家工廠做工所得的微薄工資維持生計,一家四口的生活甚是拮據。
貧苦的生活使布蘭妮倍感失望,她覺得前途一片渺茫。經過深思熟慮後,她決定自己動手,改善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撞上門來。一天傍晚,丈夫邀了幾位朋友到家裏來玩,布蘭妮便去準備晚餐。其實,朋友來玩是丈夫虛晃一槍,請朋友品嚐布蘭妮做的菜肴才是真。
布蘭妮確實有一手很好的烹飪技術,但丈夫事先沒交代有朋友來吃飯,時間匆促,來不及做什麼準備,布蘭妮隻好隨便做了幾道家常菜。但就是這幾道家常菜,使丈夫的朋友吃得讚不絕口。有個朋友心直口快,對布蘭妮說:“你的烹飪技術最低都可以拿個二級職稱,開家餐館,顧客一定會很多。”
其他的朋友也都隨聲附和。
布蘭妮聽了朋友的誇獎,心裏自然高興。但她覺得馬上就去開一家餐館,從自己的技術方麵考慮,條件是具備了,但要租鋪麵、添設備,其資金一時難以解決。她想到開餐館的這兩個條件隻具備其中之一,認為時機還未成熟。這時,她看到朋友們的酒興正濃,便想去做一些點心送上桌再給他們助酒興,於是又下廚房去了。
不一會兒,布蘭妮端上點心,朋友們先聞著香味,再品嚐到味道,又是一陣叫好。於是又有朋友說:“你就開家食店,專賣這種點心,保證能賺。”布蘭妮說:“我是想開個食店賣點心,就在家裏做,隻要早晨在門口出個攤位就行了。”
這樣,布蘭妮便每天早晨出攤賣起自做的點心了。她決定,一次隻做10斤麵粉的點心。由於她做出的點心色、香、味俱全,早上擺出去,采取薄利出賣,很快就賣完了。到後來,一些顧客熟了,來遲了見沒有了點心,還會到她家裏來尋找,往往把留下給自家人吃的點心都拿走了。
一個月下來,布蘭妮賣點心所賺到的錢比丈夫的工資要高出3倍多。布蘭妮覺得,賣這種點心雖然賺錢,但僅能幫助解決早餐的問題,若是作為一種商品向社會行銷,沒有品牌的名分,這就困難了。於是,她開始尋找新產品。
幾個月後,她在一家書店發現了一本新出的《糕點精選》,其中有一則醒目的廣告,是宣傳全麥麵包的。據廣告上所說,這是一種富含維生素的保健食品,不管老少吃了都有好處。並指出,由於過去對這種糕點的製作方法過於粗糙,致使成品麵包色澤變黑,很長時間沒能在社會上推廣開來。現在,已經有了一種新的製作方法,使做出來的麵包不失原有的豐富營養,同時又色、香、味俱全。布蘭妮越看心裏越高興,她還看到這種糕點是用全麥麵粉和純白麵粉各自調和後壓成薄層,再分層疊成若幹後卷成卷,這就叫“千層卷”。這一製作麵包的新方法,已經獲得專利權,專利權所有者正尋找合作夥伴。
布蘭妮看完廣告,她覺得這才是自己創業的機會。因為這種“千層卷”水分低,既便於長期保存,又符合人們在美食和保健兩方麵的需要,投放市場,必受顧客歡迎。布蘭妮心裏想:“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布蘭妮用抵押房屋的錢先買下做這種新式麵包的專利權和一些必要的設備,餘下一部分錢作為流動資金。她將自己開的麵包店起名為“棕色漿果烤爐”。
此後布蘭妮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便把一個家庭式的小麵包店,發展成為一家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大企業,每年的營業額由3萬多美元,增長到400多萬美元,布蘭妮也躋身於富人之列。
如果不尋求改變,布蘭妮和她的家人也許一輩子就隻能徘徊於貧窮的邊緣,平庸一生。因此,現在的你貧窮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是否有改變的欲望,隻有改變才能使你成為億萬富翁。
你是否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過自己:“我做過的事情,是否讓我自己滿意?”如果目前你所做的事情、你所處的位置連你自己都不滿意,那說明你沒有做到卓越。既然事情沒有做到卓越,你依然貧窮,為什麼不尋求改變呢?
許多億萬富翁幾乎都經曆過貧困的童年生活,他們為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感到屈辱,他們渴望像富有的人一樣擁有財富、擺脫貧困,再也不想一無所有。像富有的人一樣幹,我也行!正是他們強烈的渴望幫他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他們遭受了無數挫折,卻最終獲得數以億萬計的財富。這對你同樣適用。你對自己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很滿意,你也沒有必要為自己的不滿意感到羞愧,相反,這種不滿能夠產生很強的激勵作用。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隻有低能的人或智者才是完全幸福的,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圓滿的境界,我們不該害怕公開討論自己的不滿,渴望更好的狀況是完全合理的。你深深珍惜的夢想是你的一部分,他們致富的實踐是你需要借鑒的寶典。所以,要堅信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幹得好,那麼你便開始起航吧,讓億萬富翁的榜樣為你的行動提供動力!
如果一個人滿足於給別人打江山,那麼,他永遠隻能是一個優秀的打工仔。要想擺脫這種局麵,必須改變你自己。
年輕時的李嘉誠在一家塑膠公司業績優秀,步步高升,前途光明,如果是一般人,也應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此時的李嘉誠,雖然年紀很輕,但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他所經曆的各行各業中,都有一種如魚得水之感。他的信心一點一點地開始膨脹起來,他覺得這個世界在他麵前已小了許多,他渴望到更廣闊的世界裏去闖蕩一番,渴望能夠擁有自己的企業,闖出自己的天下。
於是李嘉誠不再滿足於現狀,也不願意享受安逸。於是,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競爭的洪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了新的人生搏擊。
他的老板自然舍不得放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她。
老板見挽留不住李嘉誠,並未指責他“不記栽培器重之恩”,反而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席間,李嘉誠不好意思再隱瞞,老老實實地向老板坦白了自己的計劃:
“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家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的。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不會向你的客戶銷售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李嘉誠懷著愧疚之情離開塑膠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要賺大錢,隻有靠自己創業。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他從此邁上了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正是要求改變現狀的欲望改變了李嘉誠的一生。
你是否有改變自己的強烈欲望,你是否有做富人的雄心大誌?
那就先來看看約翰·富勒的故事吧:
富勒有7個兄弟姐妹,他從5歲開始工作。他有一位很有見識的母親,她經常和子女們談到:“我們不應該這麼窮。不要說貧窮是上帝的旨意,我們是很窮,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為你們的爸爸從未有過改變貧窮的欲望,胸無大誌。”這些話深深打動了富勒的心,他一心想躋身於富人之列,於是開始努力追求財富。成年後,他陸續收購了8家公司。談及成功的秘訣,他還是用多年前母親的話回答:“我們是很窮,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為你們的爸爸從未有過改變貧窮的欲望,胸無大誌。”富勒在多次受邀演講中說到:“雖然我不能成為富人的後代,但我可以成為富人的祖先。”
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就在於從小就立誌要改變自己、改變貧窮的家族,一定要成為富人的祖先。
如果你是家具公司的營銷員,有一把椅子市場價100元,讓你600元賣掉,你肯定想到的是不可能。但如果現在有一夥綁匪,將你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綁架了,讓你在兩小時之內把椅子600元賣掉,如果賣不掉就要撕票,你會不會賣掉?相信你心頭會滋生出一種強烈的欲望,去做成這件事。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並沒有賣椅子那樣困難,為什麼離成功總是那麼的遙遠,這取決於你是否有強烈的欲望去完成某件事;不再是想成功,而是一定要成功。你的欲望有多麼強烈,就能爆發出多大的力量;欲望有多大,就能克服多大的困難。你完全可以挖掘生命中巨大的能量,激發成功的欲望,因為欲望是成功的原動力,欲望即力量。
既然隻有改變才能成為億萬富翁,那就趕快行動吧。你改變的欲望越強烈,改變的能量就越大。
沒有嚐試的地方,就絕對沒有成功。
——納爾遜
首先應該學習富翁的思維方式
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想變得富有,你就必須向富人學習。在富人堆裏即使站上一會兒,也會聞到富人的氣息。”窮之所以窮,富之所以富,不在於文憑的高低,也不在於現有職位的卑微或顯赫,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你是恪守窮思維還是富思維。
愛思考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富人,但富人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因為思考是讓一切做出改變的開始,也隻有通過思考,才可以讓一切改變。
窮人,隻要是真正的窮人,是不會思考的,他不會去思考別人為什麼能變成富人,更不會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是一個窮人。他會把自己的窮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社會和他人,從不會覺得與自己有任何的關係。
窮人肯於付出力氣,但卻不舍得動自己的大腦,他認為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能做的事情。窮人因為不善於思考,所以就不能做出改變,所以就成不了富人。
思維是一切競爭的核心,因為它不僅會催生出創意,指導實施,更會在根本上決定成功。它意味著改變外界事物的原動力,如果你希望改變自己的狀況,獲得進步,那麼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
窮人的窮,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錢,而在於他們根本就缺乏一個賺錢的頭腦。富人的富有,也不僅僅因為他們手裏擁有大量的現金,而是他們擁有一個賺錢的頭腦。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就是財富和頭腦的關係:
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窮人在一起,那個窮人見富人生活是那麼的舒適和愜意,於是窮人對富人說:
“我願意在您府上為您幹活3年,我不要一分錢,但是你要讓我吃飽飯,並且有地方讓我睡覺。”
富人覺得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應了這個窮人的請求。3年期滿後,窮人離開了富人的家,從此不知去向。
十年又過去了,昔日的那個窮人,竟然已變得非常富有,以前的那個富人和他相比之下,反而顯得很寒酸。於是富人向昔日的窮人要求:願意出10萬塊錢,買下他變得這麼富有的秘訣。
昔日的那個窮人聽了哈哈大笑說:“過去我是用從你那兒學到的經驗賺錢,而今天你又用錢買我的經驗,真是好玩啊!”
原來那個窮人用了3年時間,學到了如何致富的秘訣。於是他賺到了很多錢,變得比那個富人還有錢,那個富人也明白了這個窮人比他富有的原因,這是因為窮人的經驗,已經比他多了。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他隻好掏錢購買原來的那個窮人的經驗。
要想富有,就必須學習像億萬富翁一樣思考。隻要去學習像他們一樣思考,你就會得到他們擁有財富的秘訣。
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是學習像富人一樣思考的典型。
在商業競爭十分激烈的香港,曾憲梓正是因為獨辟蹊徑,抓住生產高檔領帶這個商機,才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曾憲梓出生於廣東梅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艱苦,家中經濟困難,無錢支付學費,從中學到大學的學費全靠國家發給的助學金。他1961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生物係,1963年5月去泰國,1968年又回到香港。在這段時間中,他的處境甚為艱難,甚至給人當過保姆看孩子掙錢。空餘時間他抓緊時間閱讀有關經營方麵的書籍,向一些內行人請教經營的基本常識和技巧,他還注意研究香港的工商業及市場情況。經過長期的琢磨思考,有一天終於從市場的“縫隙”中找到了發展的機遇:香港服裝業很發達,400多萬香港人中,有不少人有好幾套西裝。香港比較流行的話,叫做“著西裝,撿煙頭”,撿煙頭的人都穿西裝,可見西裝之普遍。可曾憲梓發現,在香港沒有一家像樣的生產高檔次領帶的工廠,於是他決定開設領帶廠。
曾憲梓在決定辦領帶廠後,遇到了一係列想像不到的困難。
最初,他從人們的價格承受能力考慮,準備生產大眾化、低檔次領帶,試圖以便宜的價格來吸引顧客,領帶的批發價低至58元一打,減除成本38元,心想還可以賺20元。可惜,現實卻偏偏開他的玩笑,買主拚命壓價,利潤所剩無幾,盡管這樣,還是不容易銷出,一度經營不順。
他吸取了產品“受阻”的教訓,決定嚐試生產高檔次領帶。他用剩下的錢,到名牌商場買了4條受顧客歡迎的高級領帶。買回後逐一“解剖”,研究它的製造過程。他根據樣品,另外製作了4條領帶,並將“複製品”與原裝貨一起交給行家鑒別,結果以假亂真,行家也無法識別。這樣一來,進一步堅定了他生產高級領帶的想法。
他立即借了一筆錢,購買了一批高級布料,趕做了許多領帶。豈料,領帶商因懷疑產品質量而不從他這裏進貨,一度造成了產品的積壓。
曾憲梓想,別人不買我的貨,主要是不認識這些貨,如果將它放在高檔商店的顯著位置,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可能會打開銷路。他把自己縫製的4條領帶寄存在當時位於旺角的瑞星百貨公司內,要求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供顧客選擇。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的領帶受到廣泛好評,隨之而來的是銷量的大增。曾憲梓也因此而一舉成功。
人的一生之中,大部分成就都會受製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你首先要改變思維,像一個富人那樣去思考,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事業才能夠得到發展。
約翰的母親不幸辭世,給他和哥哥約瑟留下的是一個可憐的雜貨店。微薄的資金,簡陋的小店,靠著出售一些罐頭和汽水之類的食品,一年節儉經營下來,收入微乎其微。
他們不甘心這種窮困的狀況,一直探索發財的機會,有一天約瑟弟弟:
“為什麼同樣的商店,有的人賺錢,有的人賠錢呢?”
回答說:“我覺得是經營有問題,如果經營得好,小本生意也可以賺錢的。”
可是經營的訣竅在哪裏呢?
於是他們決定到處看看。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家便利商店,奇怪的是,這家店鋪顧客盈門,生意非常好。
這引起了兄弟二人的注意,他們走到商店的旁邊,看到門外有一張醒目的紅色告示寫道:
“凡來本店購物的顧客,請把發票保存起來,年終可憑發票,免費換領發票金額5%的商品。”
他們把這份告示看了幾遍後,終於明白這家店鋪生意興隆的原因了:原來顧客就是貪圖那年終5%的免費購物。他們一下子興奮了起來。
他們回到自己的店鋪,立即貼上了醒目的告示:“本店從即日起,全部商品降價5%,並保證我們的商品是全市最低價,如有買貴的,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
就這樣,他們的商店出現了購物狂潮,他們乘勝追擊,在這座城市連開了十幾家門市,占據了幾條主要的街道。從此,憑借這“偷”來的經營秘訣,他們兄弟的店迅速擴充,財富也迅速增長,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豪。
一個人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思維既可以作為武器,摧毀自己,也能作為利器,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未來。你是一名窮人,如果你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像億萬富翁一樣思考,你的視野就會開闊無比,最終成為一名富人;如果你一味堅持窮思維而不思改變,那麼你隻能繼續窮下去了。
一切財富都來自勞動和知識。
——歐文·華萊士
從心理上成為一名富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許從外表上看去像富人,但卻是一副窮人做派。實際上他們根本不能算富人,隻是一些比較有錢的“窮人”罷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想成為一名富人,首先必須從心理上成為一名富人。隻有從心理上成為一名富人,才能擺脫心理的貧窮。
井底裏有一隻剛出生不久的青蛙,對生活充滿了好奇。
小青蛙問:“媽媽,我們頭頂上藍藍的、白白的,是什麼東西?”
媽媽回答說:“是天空,是白雲,孩子。”
小青蛙說:“白雲大嗎?天空高嗎?”
媽媽說:“前輩們都說雲有井口那麼大,天比井口要高很多。”
小青蛙說:“媽媽,我想出去看看,到底它們有多大多高?”
媽媽說:“孩子,你千萬不能有這種念頭。”
小青蛙說:“為什麼?”
媽媽說:“前輩們都說跳不出去的。就憑我們這點本事,世世代代都隻能在井裏呆著。”
小青蛙有些不甘心地說:“可是前輩們沒有試過嗎?”
媽媽說:“別說傻話了。前輩們那麼有經驗,而且,一代又一代,怎麼可能會有錯?”
小青蛙低著頭說:“知道了。”
自此以後,小青蛙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
小青蛙的悲劇就在於它“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了。隻有你的心中存有廣闊的藍天,你才能跳出貧窮的井,成為一名富人,如果連跳出井口的願望都沒有了,那麼,此後就隻能坐在井底了。
洛克菲勒小時候,全家過著不安定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搬遷,曆盡艱辛橫跨紐約州的南部。可他們卻有一種步步上升的良好感覺,鎮子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繁華,也一個比一個更給人以希望。
1854年,15歲的洛克菲勒來到克利夫蘭的中心中學讀書,這是克利夫蘭最好的一所中學。據他的同學後來回憶說:“他是個用功的學生,嚴肅認真、沉默寡言,從來不大聲說話,也不喜歡打打鬧鬧。”
不管有多孤僻,洛克菲勒一直有他自己的朋友圈子。他有個好朋友,名叫馬克·漢納,後來成為鐵路、礦業和銀行3方麵的大實業家,當上美國參議員,並作為競選總統的後台老板,在政界為洛克菲勒行將解散的美孚石油托拉斯進行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