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機遇創造億萬富翁,?機遇其實也是創造出來的(2 / 3)

看來,生意場上的確有運氣存在,列瓦伊·施特勞斯用斜紋布做褲子的時候,不會想到這種用斜紋布做成的褲子會被人叫做“牛仔褲”,也不會想到這種牛仔褲會造成服裝界的革命,更不會想到在20世紀60年代大行其道,甚至成為那個叛逆時代的精神象征。

19世紀50年代對於猶太人列瓦伊·施特勞斯來說無疑是一次天賜的機遇,但他沒有趕上。怎麼辦?於是他要為自己創造機遇,這才有了今天大行其道的“牛仔褲”,他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沒有機遇,就要積極創造機遇,這就是富人的特質之一。

當然,創造機遇的富人也有差別,有些人創造的機遇小一些,有些人創造的機遇大一些,機遇的大小也就決定了富人的差距。

一家著名的跨國公司高薪招聘營銷人員,應聘者趨之若鶩,其中不乏碩士、博士。但是,當這些人拿到公司考題後,卻都麵麵相覷,不知所措。原來公司要求每一位應聘者,在十日之內,盡可能多地把木梳賣給和尚,為公司賺得利潤。

出家和尚,剃度為僧,六根已淨,光頭禿頂,要木梳何用?莫非出題者有意拿眾人開涮?應聘者作鳥獸散。一時間,原先門庭若市的招聘大廳,僅剩下A,B,C三人。這三人知難而進,奔赴各地,闖江湖,賣木梳。

期限一到,都回公司交差。麵對公司主管,A君滿腹冤屈,涕淚橫流,聲言:十日艱辛,木梳僅賣掉一把。自己前往寺廟誠心推銷,卻遭眾僧責罵,說什麼將木梳賣給無發之人心懷惡意,有意取笑、羞辱出家之人,被趕出山門。歸途之中,偶遇一雲遊四方的僧人在路旁歇息。因旅途艱辛,和尚頭皮又髒又厚,奇癢無比。自己將木梳奉上,並含淚哭訴。遊僧動了惻隱之心,試用木梳刮頭體驗,果然解癢,便解囊買下。

日君聞之,不免有些得意。日君聲稱,賣掉10把。為推銷木梳,不辭辛苦,深入深山古刹。此處山高風大,前來進香者,頭發被風吹得散亂不堪。見此情景,自己心中一動,找到寺院方丈,侃侃而談:莊嚴寶刹,佛門淨土,進香拜佛,理應沐浴更衣。倘若衣冠不整、蓬頭垢麵,實在褻瀆神靈。故應在每座寺廟香案前,擺放木梳,供前來拜佛的善男信女,梳頭理發。住持聞之,認為言之有理,采納了此建議,總共買下了10把木梳。

輪到C君彙報,隻見他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一份大額定單,聲稱不但已經賣出了1 000把木梳,而且急需公司火速發貨,以解燃眉之急。聽此言,A,B兩人嘖嘖稱奇,公司主管也大惑不解,忙問C君為何能取得如此佳績。C君說,為推銷木梳,自己打探到一個久負盛名、香火極旺的名刹寶寺。找到廟內方丈,向他進言:凡進香朝拜者無一不懷虔誠之心,希望佛光普照,恩澤天下。大師為得道高僧,且書法超群,能否題“積善”二字並刻於木梳之上,贈與進香者,讓這些善男信女,梳去三千煩惱絲,以此向天下顯示,我佛慈悲為懷,慈航普度,保佑眾生。方丈聞聽,大喜過望,口稱阿彌陀佛,不僅將自己視為知己,而且共同主持了贈送“積善梳”的首發儀式。此舉一出,一傳十,十傳百,寺院不但盛譽遠播,而且進山朝聖者為求得“積善梳”,簡直擠破了腦袋。為此,方丈懇求自己急速返回,請公司多多發貨,以成善事。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最有希望成功的,並不是才華出眾的人,而是善於利用每一次機會並全力以赴的人。”

對待機會,有兩種態度:一是等待機會,二是創造機會。等待機會又分消極等待和積極等待兩種。不過,不管哪種等待,始終是被動的。你應該主動去創造有利條件,讓機會更快降臨到你身上,這才是創造機會。

創造機會,首先要克服種種障礙。錯誤的思想、不正確的態度、不良的心理習慣,是創造機會的主觀障礙。克服不了主觀障礙,就會出現拖自己後腿,被自己打敗的情況。

窮人等候機會,而千萬富翁創造機會。懦弱動搖者常常用沒有機會來原諒自己。其實,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學校的每一門課程、報紙的第一篇文章、每一個客人、每一次演說、每一項貿易,全都是機會。這些機會帶來教養,帶來勇敢,培養品德,製造朋友。對你的能力和榮譽的每一次考驗都是寶貴的機會。

機遇不會落在守株待兔者的頭上,隻有敢於行動、主動出擊的人,才能抓住機會。有一句美國諺語說:“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後窗進入的機會。”

爭取機遇,抓住機遇,就要勇敢地以自己的最佳優勢迎接挑戰,要力求選擇最佳方案,然後付之於行動。必須主動尋覓機遇,要敏銳地“抓住機遇”。機遇隻能饋贈給踏破鐵鞋、積極尋求的探索者,而不是恩賜給守株待兔、消極等候的人。

尋找機遇,就必須伸長觸角,睜大雙眼,緊緊盯著各種信息。善於抓住信息,並善於運用信息,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抓住了機遇。

獲得機遇是好事,但是不能把機遇等同於成功,不可把契機當成特權。機遇,隻是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要真正獲得成功,仍然需要百折不撓的奮鬥。

任何人都不是與成功無緣,隻是大部分人都無法自己去創造機會而已。

——安德魯·卡內基

機遇隻會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

李嘉誠曾這樣評價自己人生這段路的:

在20歲前,事業的成果100%要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勤勞獲得。

20~30歲,事業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要靠自己的勤勞獲得。

一個人在他30歲之前,選擇什麼,做些什麼,幾乎決定著他一生的成敗。所以,30歲之前,是一個人一生的基礎,也是決定他是一個窮人還是一個富人的關鍵階段。

30歲之前的窮人認為,他之所以受窮,之所以不得誌,那是因為他缺少機會,缺少運氣。如果有了機會,他也會紫氣東來,飛黃騰達的,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富人的。

所以,窮人把運氣和機遇看得相當重要,認為機遇和運氣是決定他一生的東西。沒有機遇和運氣,無論你怎麼努力,也是於事無補的。所以,窮人就坐等機遇和運氣的到來。

但是窮人永遠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機會和運氣是產生於一個人的勤奮和努力。

窮人對身邊的小事總是不屑一顧,認為小事對自己成為一個富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就不願意去做,即使做也是漫不經心,不會100%地投入,或者是敷衍了事。他認為這一輩子隻要做成一件大事情,就足以使自己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所以窮人就耐心地等待著大事的到來。

小事情不願意做,又沒什麼大事情,窮人總是很閑的,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做大事情的機會。他可以讓自己的一天白白度過,可以隨意地打發掉自己的一個月,也允許自己荒廢一年的時間。窮人更多的是關注別人,誰成才了,誰發財了,就是不關心自己這一天有什麼收獲。窮人不經常做事情,就會變得手懶心愚大腦遲鈍,整個軀體也隨之麻木;有長進的就是更加的浮躁,嘴巴上抱怨的話更多,嫉妒心更強,對世界對時代感到更加的陌生。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有大事情可做,即使有大事情讓他去做,結果隻能是失敗。

真正成為富人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機遇隻會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如果你時刻都夢想著機遇來臨,不做任何小事,以為成就大事而準備,那麼即使機遇來臨了,你也抓不住。隻有不放過任何小事,認真地做好準備工作,機遇才能被抓住,被利用。

阿穆耳肥料工廠的廠長約翰遜之所以由一個速記員而爬升上來,便是因為他能做非他分內所應做的工作。他最初是在一個懶惰的秘書底下做事,那秘書總是把事推到手下職員的身上。他覺得約翰遜是一個可以任意支使的人,某次便叫他編一本阿穆耳先生往歐洲時用的密碼電報書。那個秘書的懶惰,使約翰遜有做事的機會。

約翰遜不像一般人編電報一樣,隨意簡單地編幾張紙,而是編成一本小小的書,用打字機很清楚地打出來,然後好好地用膠裝訂著。做好之後,那秘書便交給阿穆耳先生。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阿穆耳先生問。

“不……是……”那秘書戰栗地回答。

“你叫他到我這裏來。”

約翰遜到辦公室來了,阿穆耳說:“小夥子,你怎麼把我的電報做成這樣子的呢?”

“我想這樣你用起來方便些。”

過了幾天之後,約翰遜便坐在前麵辦公室的一張寫字台前;再過些時候,他便代替以前那個上司的職位了。

正是因為時刻認真地為工作而準備,才使約翰遜獲得了這樣的機會。

也許在100萬個機遇中,隻有少數幾個能夠與我們不期而遇;但隻要我們肯行動,就算機遇再少也能創造極佳的成果。

缺少機遇常是軟弱與遲疑者常用的借口。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充滿了機遇:學校中的每一堂課都是一次機遇,每次考試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機遇,每次患病都是一次機遇,報紙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機遇,每個客戶都是一個機遇,每次交談都是一個機遇,每筆生意往來都是一個機遇——我們有機會變得有教養,有機會變得有擔當,有機會變得誠實無欺,有機會結交朋友。每次自信的表現都是機遇到來的最好時機。每次以我們的力量和信譽所承擔的責任都是無價的。

認真工作的人絕不會抱怨沒時間或沒機遇,隻有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才會怨天尤人。有些年輕人因為掌握機遇、利用機遇,所以一生受益;但也有些人隨意放棄各種機遇。我們每天所遇見的人、遭遇都會增加對我們有用的知識。機遇的存在源於努力,如果一個人能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那麼財富機遇就會順勢而來。

“每個人的一生,至少都有一次受到幸運之神垂青的機遇。”一位天主教的主教說,“一旦幸運之神從大門進來後,發現沒人迎接,她就會轉身從窗子離去。”

每一天都在做準備,每一天做的事情都是在為將來做準備,當一個人做了充分準備,機會來臨時就是他的,如果他沒有做好準備,不管任何機會都不是他的。

“從這條路走過去可能嗎?”拿破侖問那些被派去探測伯納稱之為死亡之路的工程技術人員。“也許吧。”回答是不敢肯定的,“它在可能的邊緣上。”“那麼,前進!”小個子不理會工程人員講的困難,下了決心。

出發前,所有的士兵和裝備都經過嚴格細心的檢查。破的鞋、穿洞的衣服、壞了的武器,都馬上修補或更換。一切就緒,然後部隊才前進。統帥的精神鼓舞著戰士們。

戰士皮帶的閃光,出現在阿爾卑斯山高高的陡壁上,出現在高山的雲霧中。每當軍隊遇到特殊困難的時候,雄壯的衝鋒號就會響徹群山之巔。盡管在這危險的攀登中到處充滿了障礙,致使隊伍延長到30公裏,但是他們一點不亂,也沒有一個人掉隊!4天之後,這支部隊就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平原上了。

對重大的機遇你做好準備了嗎?除非你做好準備,否則,機遇隻會使你顯得可笑。

要想秋天有收成,必須在春天就播種。同樣,想獲得機會,高財商的人也總是事先努力付出,包括自己的時間、收入、安逸生活和享受,等等,隨時全神貫注地做好準備,一旦機會出現,便順手將它抓住。但是有些人卻總想靠一些運氣而求得自身的發展。然而,運氣並不等於機會,運氣帶有偶然、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性質,運氣的有無與財商的高下沒有任何關係。譬如,有個人走在街上,結果拾到了1 000美金,這是運氣。提煉青黴素的弗萊明本來是要培養葡萄球菌,卻意外地培養出了噬菌黴菌,這應該算他的運氣。當然拾錢包與發現青黴素還是有顯著的區別,拾錢包純屬意外,那是運氣,沒有夾雜機會在裏麵;對弗萊明來說,黴菌是個不速之客。而發現青黴素的事,則在運氣之中夾雜著機會。這一機會卻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市場,後來,弗萊明專心致誌地提取青黴素,無形中給黴菌創造了巨大的醫學價值,不僅為弗萊明帶來了聲譽和成就,也為弗萊明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弗萊明發現黴菌之後,他可能有兩個反應:一是覺得黴菌的出現,阻擾了他對葡萄球菌的研究,給他添了亂子,把它當作麻煩事,擱在一邊,不予重視;二是覺得好奇,對黴菌進行研究。如果弗萊明采取前一種態度,發明青黴素的就不會是他,而是別人了。弗萊明能夠及時抓住機會,結果獲得了成功。

機會隻給有準備的人。不要浪費你自己寶貴的時間去傾聽那些抱怨沒有機會的人。審視你自己,如果機會出現(比如有人給你投資),你能否把握住?你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果沒有,就不要抱怨沒有機會。如果你覺得已經做好了準備,機會仍然沒有出現,那好,不要歎氣,機會的花朵肯定已在遠方盛開。

有了自己幹的想法後,你會自覺地去學習許多東西,留心許多事情,這就已經是在尋找機會了。也許你會因此而在工作中付出更多,遠遠超過你的報酬。

更有價值的是,若幹年後,你的付出會以加倍的形式回報給你的事業。今天的勞動,就是為了你明天的收獲。一旦有了明確目標,學會駕馭你內心深藏著的巨大能量,並能充分組織你已擁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你會發現你的創造力是這樣的驚人。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他沒有自己創業的明確願望,卻在認真地學習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技巧,在他尚未明確察知自己身上聚集的力量有多大時,已具備了做老板的實力。

這種人是天生當老板的人選。那顆種子深埋在他心中,比如正確意見屢屢被廢,懷才不遇的憤怒一經爆發,“自己幹”的念頭清清楚楚地跳出來,會讓他大吃一驚,甚至有驚心動魄的效果。在這種人身上,體現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當然,他們很容易成功。

做好了準備,機會來了,就可以伸手抓住。如果沒有準備,再好的機會也沒有用,因為你無法把握它。牢記未雨綢繆是良策。

諾亞並不是在下大雨的時候,才開始建造方舟的。 

——巴菲特

億萬富翁都對機遇有靈敏的嗅覺

那些成為億萬富翁的人都是對機遇有著靈敏的嗅覺的人,隻要有機遇,他們就會抓住機遇而成功。

窮人和富人都在苦苦地等待機會,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也許隻需要一個機遇,就有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但是,窮人和富人對機遇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窮人認為機遇是有形的,是貼著標簽的,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來的價值連城的寶貝,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它是屬於某一個人的。機會如果找到屬於他的人,一定會拍著他的腦門,大聲告訴他,我就是改變你命運的機遇。所以,窮人總是習慣坐等機遇的到來,來拍他的腦門子。

富人認為機遇是無形的,就像輕輕刮來的微風,它能從每一個人的身邊刮過,如果你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就無法感覺到它的到來。

在四周都是大牆的院子裏,是不可能有風的,所以富人不論走出院子有多難,也要走出來。也隻有走出來,才有可能被風刮到。讓風刮到,也隻有站在有風刮來的地方,這是首要條件。

富人也知道,機遇相對而言是價值連城的玉石,但最初機遇在很多時候是一塊璞玉,乍看上去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甚至還不如普通的石頭。改變人命運的是玉石而不是璞玉,這就需要得到璞玉的人精心把它打磨。

抓到機遇這塊璞玉,富人會百般珍惜,用自己的勤勞、汗水、細心、耐心,竭盡自己的全力打磨,把機遇還原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把璞玉變成價值連城的寶玉。

窮人對機會的理解和認識,無疑是錯誤的,導致他們永遠也抓不住機遇,那麼結果就是永遠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即使機遇在他們手裏,因為是一塊璞玉,看上去沒什麼價值,也就隨手扔掉了。

有時候,機遇財緣就擺在那兒,但有些人由於眾多原因,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以致機遇從手中溜走,這樣的事例難道還少嗎?正是由於我們往往不敢相信自己也能憑機遇而一夜暴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所以在機遇唾手可得時,也不敢想到利用機遇,讓自己成為大款。

有過經商經曆的人都常常感歎市場難以捉摸,“生意難做”,但是看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們,他們似乎沒有這種憂慮,因為他們總是敏銳地抓住時代性、行業性的機遇,抓住了大機會,使自己的產業不斷擴大。一句話,就是因為抓住大機會,才使那些成功者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

阿曼德·哈曼就是一個善於尋求機遇、利用機遇,並不斷進取發家致富的典型。他自己就常說,是機遇使他一本萬利的。那麼,時機是如何引導他一步步走向富豪之路的呢?

在美國禁酒法令實施期間,哈曼了解到薑汁啤酒受到大眾的歡迎。於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亞等生產生薑的大國,大量收購生薑,並由此壟斷了生薑市場,此舉讓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而在羅斯福總統即將上台時,哈曼敏感地意識到禁酒令即將被解除,公眾對酒的需求將會大量增加。而此時的美國不僅沒有造酒廠,甚至連裝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於是,哈曼搶先一步壟斷了製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時建立大規模的現代化酒桶工廠。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工廠利潤就高達100多萬美元。

哈曼對機遇的把握堪稱經典,而亞默爾的故事更富有戲劇性。

19世紀中葉,在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在美國不脛而走。許多人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於是千裏迢迢奔赴加州。一夜暴富的淘金夢的確很美,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成為這支龐大的淘金隊伍中的一員,他同大家一樣,曆盡千辛萬苦,一個月後終於趕到加州。

做這種淘金夢的人也比比皆是,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麵八方趕來,一時間,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不能如淘金者的意願,越來越難淘。

不但淘不到金子,而且生活也越來越艱苦。加州氣候幹燥,植被稀少,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沒有圓自己的致富夢,反而喪命此處。小亞默爾苦苦地淘了一段時間,和大多數人一樣,不但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饑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著自己水袋中一點舍不得喝的水,聽著周圍人對缺水的抱怨,亞默爾的財商讓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還不如賣水呢!水的價格雖然遠不及金子,但需要量很大。於是亞默爾毅然放棄對金礦的努力,將手中挖金礦的工具去開挖水渠,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渠,用細紗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將水裝進桶裏,挑到山穀一壺一壺地賣給淘金的人。當時有不少人嘲笑亞默爾:千辛萬苦地到加州來,不去挖金子發大財,卻幹起這種蠅頭小利的小買賣,而且這種賣水的生意哪兒不能幹,何必跑到這裏來?然而,亞默爾卻本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理念,繼續賣他的水。他心裏卻暗自高興:天下哪裏有這樣的好買賣?把幾乎無成本的水大量賣出去。哪裏有這樣好的市場?成百上千的顧客,而且天天需要。還有一點非常特別的就是來這裏的人都是想賺大錢的,他們會不惜一些買水的小錢,最後,所有淘金者都空手而歸,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靠賣水賺到幾千美元,這在經濟蕭條時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了。

有時候,機遇會自己找上門來,就看你能不能發現。

日本大阪的豪富鴻池善右是全國十大財閥之一。然而當初他不過是個東走西串的小商販。

有一天,鴻池與他的傭人發生摩擦。傭人一氣之下將火爐中的灰拋入濁酒桶裏(川德末期日本酒都是混濁的,還沒有今天市麵上所賣的清酒),然後慌張地逃跑。

第二天,鴻池查看酒時,驚訝不已地發現,桶底有一層沉澱物,上麵的酒竟異常清澈。嚐一口,味道相當不錯,真是不可思議!後來他經過不懈的研究,認識到木炭灰有過濾濁酒的作用。

經過十幾年的鑽研,鴻池製成了清酒,這是他成為大富翁的開端,而鴻池的傭人永遠不能知道:是他給了鴻池致富的機會。

住在紐約郊外的紮克,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公務員。他唯一的嗜好便是滑冰,別無其他。

紐約的近郊,冬天到處會結冰。冬天一到,他一有空就到那裏滑冰自娛,然而夏天就沒有辦法去室內冰場滑個痛快。

去室內冰場是需要錢的,一個紐約公務員收入有限,不便常去,但待在家裏也不是辦法,深感日子難過。

有一天,他百無聊賴時,一個靈感湧上來,“鞋子底麵安裝輪子,就可以代替冰鞋了。普通的路就可以當作冰場。”

幾個月之後,他跟人合作開了一家製造roller-skate的小工廠。做夢也想不到,產品一上市,立即就成為世界性的商品。沒幾年功夫,他就賺進100多萬。

在現實生活中,要發現和把握商機,首先要了解商機的表現,那麼,商機表現在哪些方麵呢?最基本的表現就是人的需要。哪裏有需要,哪裏就存在商機。甚至可以說,人的需要即是商機。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人的需要是什麼,範圍有多大。第二個問題是如何使人們之間的交換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其實,所有從事商業的人都在努力解決這兩個問題。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得研究什麼是人們的真正需要,究竟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需要,生產什麼樣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夏天烈日炎炎,有的月份氣溫甚至高達40℃以上,人們迫切需要涼爽,滿足人們這種需要的物品有扇子、電扇、涼席;人們也可以去遊泳、吃涼食,或者去山間水邊避暑。但這些方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空調的問世,就直接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要,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這一方式去解決酷熱的問題。這說明空調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使有消費能力的人去購買某一種品牌的產品了。第二個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空間的局限和時間的有限性,使人們的交換不能順利進行,如何使大多數的人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他們的交換是商人們所著力解決的問題。在這兩個問題的背後蘊含著許多商機。

因此,許多人在創富時,應當考慮的問題就是以何種產品、何種方式最快最有效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那麼,究竟人們的需要有多少呢?大致而言,人們的需要有七種,那就是衣、食、住、行、健康、娛樂和工作。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有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比如衣、食、住,還有比較高一點的層次,如社會安全需要,被他人認同的需要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以及實現自我的需要。馬斯洛是從人的行為和動機這個角度來考查人們需要層次的。要想發現商機,這就要求創富者從商業的角度去考查人的需要。因為商業的考慮才能把潛在的市場變為現實的市場,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充分了解了人們的需求之後,你才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各種機遇,並因機遇而成功創富。

要把握時機確實要眼明手快的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裏等待或因循守舊。

——羅蘭

億萬富翁都善於在機遇中“遇到”金錢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許許多多的機遇,窮人麵對機遇時往往無動於衷,任機遇從自己的身邊溜走;而億萬富翁卻能夠充分把握機遇,利用機遇,從機遇中將金錢提取出來。

幾年前,一場“家庭危機”的潮流掃蕩了美國社會,破碎的家庭愈來愈多,父母離異給兒童造成了心靈創傷,也使得不能撫養子女的一方失去了感情的寄托。為了彌補這方麵的感情空白,羅勃決定開發“椰菜娃娃”,要讓這種娃娃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嬰兒。

他根據歐美玩具市場正由“電子型”、“智力型”轉向“溫柔型”的趨勢,采用先進的電腦技術,設計出了千人千麵的“椰菜娃娃”。這些娃娃具有不同的發型、發色、容貌、服飾,千姿百態,可供人們任意“領養”。

羅勃親自出征,周遊各地,在各大城市,親自或派代表主持兒童博物館舉行的“集體領養椰菜娃娃”儀式。每舉行一次“領養”儀式,都會在舉辦城市掀起一場領養“椰菜娃娃”的熱潮。有的婦女竟一個人“領養”了近百個“椰菜娃娃”。

絕妙的是奧爾康公司還銷售與“椰菜娃娃”相關的商品,例如:娃娃用的床單、尿布、推車、背包和各種玩具。既然顧客“領養”娃娃時,把它作為真正的嬰兒和感情上的寄托,當然要購買娃娃必不可少的用品。

從這些獨特的創新中,奧爾康公司賺取了高額利潤,僅在1984年一年中,銷售額就超過10億美元。

邁耶本來是一個生活艱辛的巴黎印刷推銷員的兒子,為了養家糊口,1914年他16歲時離開學校,成為巴黎證券交易所的一名送信員。這年夏天,邁耶撞上了他的第一次好運。他的姐夫受雇於巴黎的一家小銀行——鮑爾父子銀行。一戰爆發後,他的姐夫應征入伍了,邁耶趁機申請並獲得了這個空缺職位。這不僅使他從此闖入了銀行界,而且由於戰爭造成的金融人員大量流失,使他在16歲時就得以自由地學習這個行業所有的東西。很快,鮑爾銀行有個精明的年輕人的消息就傳播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