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這位今天站在被告席上的楊斌,不僅曾經以75億人民幣、僅次於劉永好兄弟1億美元的身價名列“2001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二,被財經界驚呼為“黑馬富豪”,同時,他還曾經被朝鮮任命為朝鮮國新義州特別行政區的特別行政長官。
而如今,在他夢想要建立一座“人間天堂”式的衛星城的沈陽市,在森嚴的法庭上,楊斌40歲的人生大戲正徐徐降下帷幕——麵對他的,是6項罪名的指控。
這6項罪名是:涉嫌虛假出資罪;涉嫌非法占用農業用地罪;涉嫌合同詐騙罪;涉嫌偽造金融票證罪;涉嫌對單位行賄罪;涉嫌單位行賄罪。其中,僅偽造金融票證一項,涉案的數額就高達17億元人民幣之多。
2003年7月14日,從沈陽傳來消息:楊斌案一審判決,楊斌上述6宗罪名悉數成立,數罪並罰,被判18年有期徒刑,罰款人民幣230萬元;而楊斌旗下的沈陽歐亞實業有限公司、沈陽歐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也因為上述罪行分別被判以560萬元、4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其實不管是通過傳銷以牟取暴利者,還是像楊斌這樣的暴發式富豪,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賺錢,最終隻能害人害己,成為社會的禍害。
錢是可以賺,但不能違法賺錢,如果為錢瘋狂出賣人格,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河北省沙河市原公安局長王文增就是一個典型的為錢瘋狂、為財送命的人。
1991年1月中旬,王文增正式就任沙河市公安局政委、黨組副書記,實現了當官的夢想。他開始羅織親信,排斥異己,為自己為所欲為打下基礎。漸漸地他將市公安局的人、財、物大權牢牢地控製在了自己的手上。
原市公安局民警鄭某以前因犯錯誤,被組織上清理出公安機關。後他多次找到王文增要求回到市局工作,王文增不顧其他人員的異議,一手操辦,於1993年8月將鄭某調回了公安機關,並任命其為機場派出所副指導員。為感謝王局長的“費心”,事後,鄭某分兩次先後給王文增送上人民幣2萬元,王文增心安理得地收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文增的胃口也在不斷地膨脹,侵吞公款的手段也在不斷翻新花樣。1994年9月,與沙河市地界相連的武安市礦山鎮後坡鐵礦,因與沙河市經常發生資源糾紛而無法正常生產。鐵礦承包人趙春祥便找到王文增,提出與市公安局聯營開發鐵礦,以圖借助市公安局這杆大旗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送上門的好事兒,王文增當然不會放過,況且,頭腦精明的他瞬間已有了自己的想法。隨即,王文增決定以本局勞動服務公司的名義與鐵礦聯營,並協商雙方各投資75萬元,並擬定了聯營協議。可事過不久,當趙春祥再次找王文增洽談聯營具體事宜時,王文增提出將雙方投資改為100萬元,並命趙將公安局增加投入的25萬元返還他本人。
趙春祥明白這位局長大人的用意,他不敢抗命,隻好照辦。不久,沙河市公安局投入的100萬元資金到位後,趙春樣便分兩次返還給王文增20萬元。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在1998年6月,這個為錢瘋狂、犯罪金額達778萬元之巨的為財奔命人被依法逮捕了,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像汪厚棣、楊斌、王文增這樣的為錢瘋狂,違法犯罪的人在當代豈止幾人,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創富冒險是社會所鼓勵的,但如果因為創富而置法律於不顧,後果可想而知。他們的經曆值得每個創富的人借鑒,以吸取血的教訓。
人有正邪之分,事物亦有正邪之別,做生意更有正邪之道的不同。目前,絕大部分人合法經營、辛勤創富,我們當然鼓勵並讚成。但對於那些走私販毒、拐賣人口,甚至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邪惡勾當,我們稱之為走邪道。這是一種充滿罪惡的肮髒的黑色交易。人們口中所稱的贓錢、黑錢、臭錢,大都是指這種來路不明的金錢。
如果說權錢交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罪惡之感的活。那麼對這種邪道的黑色交易還要加上一個更為直接的厭惡、痛恨之情。因為前者不僅是普通老百姓管不了也無法管的事。而且其危害盡管巨大,但往往並不和他們發生直接的關係,後者就不同了,毒品、人口,以及器官的非法買賣,活生生地發生在普通人中間,給他們的家庭、個人都曾造成了有目共睹的無數人間悲劇。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政府都會堅決杜絕並打擊這些行為。
經商要冒險,而在商場上,最大的風險,莫過於觸律犯科了,這是一種錯誤的取向。
不幹淨的錢如同一株誘人的罌粟花,能開出美麗的花朵,能結出誘人的果實,但任何人一旦沾上它,最終會陷入痛苦與失敗的深淵。近年來眾多知名富豪紛紛入獄就說明這一點。
社會責任要求工商企業負有追求有利於社會長遠目標的義務,遵守法律,並追求經濟效益。“義與利”之辨,曆來是中國傳統美德中的重要內容。“見利思義”,經營生意既要謀取利潤,講究經濟效益,更要講求社會效益,做到以義取利、義利並舉。而不願承擔社會責任、不講究商業道德的生意人則往往會深陷違法經營的泥潭,無法自拔,最終落得受到社會的譴責、法律的製裁。
商人是一個經濟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無可非議的,但同時商人更是一個社會人,應該遵守道德和法律。生意的內涵,不僅僅是追求經濟效益,還應有助於社會的完善和進步。時至今日,報紙、雜誌、電視連篇累牘地反映著打擊製假、造假、賣假的案例,但這種經營行為仍極為普遍,甚至盛行於某些地區、某些行業中,尤其是存在於經營不規範的某些中小企業中。
首先,是否隻有靠非法經營才能生存?隻有靠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才能賺大錢?隻有靠偷稅漏稅才能保證利潤?答案是否定的。靠這種手段雖可一時獲利,但絕不能最終獲利,勢必受到懲罰,而殃及自身。其次,講求社會責任是否就會降低一個公司的經濟效益?答案也是否定的。大部分的研究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往往與經濟效益存在密切關係。盡管可能在短期內沒有看到直線上升的財務指標,但從長遠看,有助於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信譽,吸引有才幹的員工,獲得社會和政府更多的支持。因此,生意守法經營,願意承擔社會責任,最終受益的是企業本身,是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的目標。這就是主觀為他人,客觀為自己的結果。
不義之財如同車輪上的塵埃,轉瞬即逝。
——高爾基
不和惡性競爭沾邊
“商場如戰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通過競爭,大家會努力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維護客戶的利益,使市場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麵。對於競爭,鬆下一向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不過,鬆下所說的競爭,是堂堂正正、公公平平的競爭。隻有這樣的競爭,才能獲得上述的效果,否則隻能帶來混亂和衰敗。鬆下說:“維護業界和社會共同的利益,以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存共榮,才是競爭的真正目的。必須以公開的、公平的方法競爭,為了業界的穩定,不論製造商、批發商或零售店,都絕不可隻為反對而反對,不可為了想打倒對方的對抗意識而競爭,或借權力及資本和別人競爭。”
鬆下認為,下述的競爭都是不正當的,其後果隻能是害人害己。
1盲目削價。這大概是幾乎所有的廠商及銷售商都會使用的惡性競爭手段。如果是成本降低的低定價、季節性削價等,也尚無不可。要命的是有些人視正常利潤於不顧,一味地削價,以擴大銷路。鬆下認為,這種“競爭”害人害己:一方麵的削價,可能引發大家競相削價,害了別人;如果價削到了連正常利潤、甚至些微利潤都不能保證,就連自己也害苦了。這就違背了經營最基本的贏利原則。鬆下指出:“即使競爭再激烈,也不可做出那種瘋狂打折、放棄合理利潤的經營。它隻能使企業陷入混亂,而不能促進發展。倘若經營者都這麼做,產業界必然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混戰,反而會阻礙生產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2損害別人信譽,也是一種惡性競爭的方法。有些經營者求勝心切,便不擇手段地誣蔑、詆毀同行,以此來打開自己的發展之路。鬆下認為,這太沒出息,也很卑劣。對於對方的誹謗,也無須迎頭痛擊,真正堅強的話,應該是笑臉相迎。因為,誹謗者的命運與惡性削價者相比,更不堪一擊,而且往往是跌倒了就無法再爬起來。
3資本橫暴。這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常用的法子。他們依仗自己雄厚的資本,有意做出虧本的傾銷或服務,以此來壓倒中小企業的競爭對手,然後雄霸一方。鬆下以為,這是資本主義初期的產物,再用到今天來,就有些錯得離譜了。
有些人認為,在商場上,不同行業可以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如果是同一行業,則難以避免一場你死我活的競爭。特別是在同一地區、同一城市,尤其是在同一條商業街道,這種競爭則是赤裸裸的。一定時空條件下,客戶的鈔票是有限的,具體購買項目更是個定量,在別家買了,自己的生意就被奪去,反之亦然。於是在市場上有“同行是冤家”之說。
這是事實,但絕不是事實的全部。鬆下幸之助認為,你多我更多,你好我更好,才稱得上經營有方。於是同行在他的眼裏是“同仁”,從未有過“嫉妒”二字。
同行是競爭對手,但絕不是冤家、死對頭。要使你的生意興旺發達,就必須學會在與同行的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變同行競爭的壓力為自己奮進的動力。尤其是當同行之間勢均力敵,相互較量難分伯仲時,如果采取相互中傷、競相殺價的惡性競爭,則大都會兩敗俱傷。
體育競賽具有一定的規則,市場競爭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一場足球賽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必然會導致一片混亂,同樣,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市場秩序會引發混亂。
目前市場上有獎銷售十分流行,嚴格地說這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得獎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顧客隻是抱著賭博的心理來購物,對樹立公司形象和信任並沒有任何幫助。作為暫時的促銷手段,可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終究不是贏得競爭的長久之計。
有的企業為了擊敗競爭對手,采用削價傾銷的方法,這更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商品的價格要根據實際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潤來確定,如果削價傾銷已無利可圖,雖然暫時擊敗了一個競爭對手,但自己也可能因此大傷元氣。
成功者通常避開人頭攢動的大道,走人跡罕至的小路。要想在競爭中占優勢,就應該踏踏實實地提高產品的質量,改善售後服務,努力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卷入惡性衝突,也才能使你的經營長盛不衰。
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
——馬歇爾
賭博心態要不得
在賭局中往往有這樣一種人。他看見局中熱鬧,忍不住心跳,也想賭它一把,無奈患得患失,瞻前顧後,在一旁看得手心都冒了汗。自以為看出了門道,忽地長出一顆豹子膽,一頭紮下去,連頭發都不露出一撮來。這種心態,其結果多半不好。
這種人還很愛說賭一把,喜歡搞投機。這是一種人生的心態。
如今的炒股風越刮越猛,一些人就迷住“它”,茶不思,飯不想,為伊消得人憔悴。可悲的是,這種人別說掌管股市的何去何從,就是股市風吹到他們麵前,他們也分不清方向,測不出風力。一發現某個股票有利可圖,馬上全力追進,用盡全部積蓄,像押寶押注在同一個股票上,結果僅有的錢多半是隨風而去,沒了蹤影。更為糟糕的是,初遭挫折的窮人,心態變得更加急切。如果錢不屬於自己一個人,這時候,家裏、外麵的壓力也來了,心情覺得煩躁,一心就想著要翻本,要加碼賭一把狠的,要把握住那罕有的機會,結果虧損就繼續擴大,以至於空了錢袋,變得更窮。
百富勤曾經是在香港的金融市場裏叱吒風雲的明星級證券行,但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宣告清盤,僅僅十年,百富勤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它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到底能帶給人們多少啟發呢?
百富勤的創辦人是杜輝廉和梁伯韜,他們都是香港證券業裏屈指可數的精英分子。1987年的股災之後,香港的股票市場一片狼藉,就在這時候,杜輝廉和梁伯韜兩人開辦了百富勤國際公司。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百富勤就像一隻展翅的雄鷹,以“快、狠、準”的經營作風,抓住每一個可以實現豐厚利潤回報的機會,勇於開拓。所以在短短的10年間,百富勤就由一間3億港元的小經紀行發展到總資產240億港元的跨國集團公司,被認為是股市的神話。
百富勤的投資項目非常廣泛,覆蓋的地區也很廣,主要的業務包括股票產品、定息債券、直接投資、資金管理、物業投資及發展和投資買賣等等,也就是說隻要是高利潤回報的業務,百富勤都是滿懷興趣地加入。
從1993年開始,隨著亞洲經濟的發展,急需大量的資金,世界各地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亞洲市場。百富勤就抓住這次大好機會全力發展證券業務,在1994年成立定息工具部門,主要為亞洲企業以亞洲貨幣發行債券集資。該部門的發展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先後參與了6個國家的3項發行債券活動,涉及債券總額達到150億美元。
百富勤的發展表麵上看來一帆風順,其實投資風險一直伴隨在它身邊,隻不過百富勤成功得太快,它忘記了投資的要訣——“分散風險”,導致它的投資金額過大,而且忽略了亞洲市場的風險,孤注一擲地把資金投入到亞洲,沒有分散資金投資到其他市場,導致了以後的失敗。
導致百富勤全軍覆沒的失誤是印度尼西亞投資業務。由於百富勤的投機心理太強,越高風險的業務就越投入得多,所以在印度尼西亞和韓國的投資過大,將近6億美元,相當於總投資的25%~30%。它忽視了彙率的風險,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對風險的承擔能力。
很快,因為印尼盾和韓元大幅貶值,百富勤的投資產生了重大的損失,尤其是定息債券(這些債券以有關國家貨幣計算價值)損失驚人,賬麵損失高達10億美元,約77億港元,加上其他部門的虧損,總損失達100多億港元。
在沉重的打擊下,百富勤終於支撐不住,宣告清盤。它的成功在於選擇了許多投資機會,所以得以發展;它的失敗則在於其投機心理太強,以孤注一擲的方法進行,要麼大富,要麼就一敗塗地。
正因為生活離不開金錢,許多人便強烈地追求它,甚至為了金錢不惜把自己的明天也賭上,對於這樣一種不負責的、帶有賭博性質的致富行為,是要不得的。
賺錢不是賭博,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孤注一擲,即使贏了也不見得是好事,輸了更是一塌糊塗。做生意也不是找金礦,金礦找到了自然致富,可是天下有多少人找到了金礦呢?世上隻有持久的生意,沒有持續的暴利,與其求橫財,不如細水長流,積少成多。老老實實做生意,天天有薄利,日久天長,最終也可以成為商界巨子的。所以古人說:“生意如牛涎。”做生意就要像牛一樣垂涎三尺,又細又長,拖之不斷。隻要生意不斷線,利潤少也沒關係,比起要麼暴發,要麼一敗塗地,不知要可靠多少倍。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李嘉誠
時刻注意機會成本
在經濟學課上,老師出了一道題目:某人廉價購進一批質地優良的汗衫,去阿拉伯沙漠地區出售。問這趟買賣大約包含哪幾項成本?
同學們將這道題視為“腦筋急轉彎”之類的遊戲,隨口應答:本金、運費、房屋租賃費、食宿費等。
老師點頭微笑,表示讚許,但他遲遲未公布標準答案。似乎還在期待著什麼。同學們竊竊私語,互相商討著,又勉強列出幾種“成本”:稅金、意外損耗等等。
老師說話了:諸位誰見過阿拉伯人穿著汗衫到處跑的?那兒的太陽很毒,外出的人們基本上是一襲長袍,頭上還紮著布。你們看看阿拉法特的裝束就知道了。別以為熱的地方,人們就一定得穿汗衫。
同學們恍然大悟:那就滯銷啦,賣不掉!
對創富者來說,做一項買賣的成本不僅是付出的金錢與精力,還有一個巨大的易被忽視的成本:你因無法同時做另一件事而放棄的機會和財富,這也是你的機會成本。當你把一批質地優良的汗衫拿到阿拉伯地區出售,你大虧而歸,但如果你把這批襯衫銷往南亞地區,你就可能大賺一筆,這就是機會成本。
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時,一定要仔細權衡其中的機會成本,千萬不能因小失大。
機會成本觀念還要求舍小事管大事,有些人事必躬親,不論大小事都要親自參與,不放心讓別人獨立工作,自以為“無論大事小事,我不經手就一定會出差錯”。這看上去是節省了人手,殊不知,在他為繁瑣小事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競爭對手已經輕裝上陣,遠遠地把他拋在身後。
在決定冒險之前,我們一定要考慮機會成本的問題,沒有機會成本觀念的人,往往會因小失大,導致失敗。
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約翰·莫特勒是一個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甘冒風險的人。他在一個條件優越而又忙碌的會計崗位上工作了十餘年。但是他卻準備辭去這份無憂無慮的工作而去圓自己當老板的夢想。
他的妻子、他的所有朋友,甚至他的老板和同事都認為他這樣做簡直就是瘋了。但是經過仔細認真地計劃後,他對自己要麵對的風險充滿信心。最後,他毅然地辭去了會計工作,開始構建自己的事業——專門生產銷售風味小吃。
莫特勒對風險有足夠的準備,因為他事先做了細致的考查規劃。在他開始自己事業的冒險以前,他就已經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用在了廚房裏,研究食譜,品嚐、調製各種不同口味的小吃。他的周全翔實的計劃、他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他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回報。
從采取行動到實現自己的夢想僅僅3年,約翰·莫特勒成為百萬富翁。他銷售風味小吃一事成為“THE NUTTY BAVARLAN”,現在成了整個美國家喻戶曉的美談。當然,再也沒有人說他的行為是“瘋了”。
當我們麵對風險時,應該像莫特勒表現出來的那樣充滿自信。恰當的計劃能夠讓我們對大多數的風險挑戰有所準備。
風險是一把雙刃劍,冒風險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將機會成本考慮在內,以便更好地規避風險,走向成功。
不敢冒險的人無騾子又無馬。過分冒險的人既丟騾子又丟馬。
——拉伯雷
別期望絕對的公平
生活是不公平的,但窮人們卻不這樣想,他夢想著有一個理想的社會,大家一切都平等,機會都平均、條件都一樣,結果社會的現實給了他狠狠一巴掌。
廣東佛山一個偏僻的鄉村,1969年出生了羅永全和1973年出生了羅勢全兩兄弟。1974年剛滿周歲的弟弟羅勢全因患小兒麻痹症導致下肢殘疾。他的病為這個經濟困難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勢全雖然殘廢,但他爭著要讀書,後因家裏實在太窮,小學畢業就輟學了。
勢全失學在家,隻有下田幹農活,扶助哥哥永全上學,像他這樣一個下肢癱瘓的殘疾人,下田插秧、割禾、收禾,在家裏還要喂豬、喂雞。他隻能蹲在地上,兩手放在腳上一步步往前挪動,這種困難,令人難以想像。他有時詛咒上天、詛咒社會,覺得生活太不公平,但轉念一想,詛咒又有什麼用處呢?生活的現狀並不會因為他的詛咒而改變。
每當永全假期從學校回來,勢全總要爬上樹去摘下一些木耳,或下水裏摸一些蚌或捉一些魚為哥哥加餐改善夥食。這使永全一捧起飯碗就掉淚。
勢全人雖殘疾,但他對人生充滿了期望,他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但他十分熱愛學習。永全愛好電子,勢全也跟著學習電子方麵的書籍,每到永全回家,也用心指導弟弟的學習。
勢全在哥哥的幫助下,幾年時間,他利用晚上在家期間的空餘時間,竟自學完成了初、高中及大學的有關課程。這時,勢全對自己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他堅定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在電子方麵取得成功。
1992年,永全大學畢業,並在佛山有了穩定的工作,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弟弟接到身邊。從此,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房間,成了兄弟兩人鑽研學問的場所。
勢全在這時有了專心學習的環境和時間,沒過多久,他就成了解決電子技術方麵的高手,連大學專業學習的永全碰到難題,也要向弟弟求教。
勢全不甘於平庸,他要獨立創業,成立電子服務部。為了籌集資金,永全給予大力支持,他賣掉了自己的電腦,也動員女友賣掉了金項鏈,後來,他幹脆辭掉了那份穩定的工作,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兄弟倆在佛山同濟路辦起了“黎明電子服務部”。
從1996年開始,勢全還在“珠江”、“佛山”、“南海”、“順德”等電台主持“黎明電子空間”節目。
勢全的成就正來自於他對人生不公平的清醒認識。承認不公平,勇敢地麵對現實,才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生活是不公平的。這著實讓人不愉快,但確是實情。我們許多人所犯的一個錯誤便是為了自己、或為他人感到遺憾,認為生活應該是公平的,或者終有一天會是公平的。其實不然,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
承認生活並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而不再自我傷感。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並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承認這一事實也會讓我們不再為他人遺憾,每個人在成長、麵對現實、做種種決定的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難題,每個人都有感到成了犧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承認生活並不公平這一事實並不意味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自然是一種於事無補的失敗主義的情緒,它隻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但當我們真正意識到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會對他人也對自己懷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種由衷的情感,所到之處都會散發出充滿愛意的仁慈。當你發現自己在思考世界上的種種不公正時,可要提醒自己這一基本的事實。你或許會驚奇地發現它會將你從自我憐憫中拉出來,采取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行動。
總之,我們承認生活是不平等的客觀事實,並不意味著一切消極的開始,正因為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放平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定位。
因此,改變你期待絕對公平的情緒。正視生活的不公平,努力奮鬥,你也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
——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