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約瑟夫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慌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約瑟夫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約瑟夫把寶押在了今後。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約瑟夫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倆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從紐約回來的代理人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約瑟夫淨賺了15萬美元。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這當然要善於觀察、分析市場行情,把握良機。機會如白駒過隙,如果不能克服猶豫不決的弱點,我們可能永遠也抓不住機會,隻有在別人成功時慨歎:“我本來也可以這樣的。”
身處逆境當中,不氣餒、不失去希望當然是重要的,承受壓力甚至苦難,頑強地忍耐著等待機會則更顯可貴。但是,命運的改變往往就在於某一個機會上,抓住這個機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成功與失敗均是不可預見的,去做就意味著冒險;而在失敗與成功都不可把握時,就更意味著風險。那麼,麵臨此等機會,我們該怎麼辦?由於是身處逆境當中,我們可以憑借或依賴的東西非常有限,往往就是“抵上身家性命,成與不成在此一搏”,贏了,我們的人生就此改變;輸了,就是一敗塗地。一般人,往往會望而卻步,甘願放棄機會,而勇敢者就會知難而上,激流勇進。隻要我們充分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麵的狀況,不是盲目冒進,就應該大膽地去嚐試,去冒險。
“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隻有敢於冒險的人,才會贏得人生輝煌;而且,那種麵臨風險審慎前進的人生體驗為我們練就了過人的膽識,這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猶太人無疑是這種財富的擁有者:他們憑著過人的膽識,抱著樂觀從容的風險意識知難而進,逆流而上,往往贏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這種身臨逆境,勇於冒險的進取精神是成就“世界第一商人”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位億萬富翁曾這樣說:“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幸運喜歡光臨勇敢的人,冒險是表現在人身上的一種勇氣和魄力。”
冒險與收獲常常是結伴而行的。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結果,就要敢冒風險。我們雖然有成為百萬富翁的欲望,但卻不敢冒險,那怎麼能實現偉大的目標?
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動態的命運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各要素往往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在不確定性的環境裏,人的冒險精神是最稀有的資源。
“熱愛世界的冒險家”,這是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最欣賞的自稱。正是由於皮爾·卡丹對原先的傳統服裝經營方式進行了開拓性的改革,時裝才得以普及到最廣大的消費者。而皮爾·卡丹對馬克西姆餐廳的經營策略更是體現了這位現代企業家和服裝設計大師的關鍵時刻的決策能力和才幹。馬克西姆餐廳創辦於1893年,是法國較高檔的著名餐廳。但是,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經營卻越來越不景氣,到1977年為止,已瀕臨倒閉的邊緣。
當時的皮爾·卡丹已是著名的時裝大王,但他卻把目光轉向了馬克西姆餐廳。“買下這個餐廳”,這就是皮爾·卡丹的決定。朋友都以為皮爾·卡丹在開玩笑,紛紛勸阻他:“這個餐廳本來就不景氣,而且要買下來耗資巨大,等於自己給自己拖一個包袱。”還有人對他說:“不要讓自己走向破產,頭腦要冷靜一點。”但是,皮爾·卡丹自己卻有獨到的見解:馬克西姆雖然目前不景氣,但曆史悠久,牌子老,有優勢。它經營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於檔次太高,而且單一,市場也局限在國內,隻要從這幾方麵加以改進,肯定可以收到成效。而且,趁其不景氣的時候收買,才能以低價買進。成功的機會很多。但能抓住機會的人不多,正因如此,成功的人不多。要想與眾不同,關鍵時刻必須有自己的見解,要敢於冒險!皮爾·卡丹說:“我是一個履行諾言的實幹家,我喜歡說到做到,使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1981年,皮爾·卡丹終於以巨款買下了馬克西姆這一巨大產業。經營伊始,他立即著手改革。首先,增設檔次,在單一的高檔菜的基礎上再增加中檔和一般的菜點。其次,擴大經營範圍,除菜點外,兼營鮮花、水果和高檔調味品。另外,皮爾·卡丹還在世界各地設立馬克西姆餐廳分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皮爾·卡丹用自己的冒險行動的成功封住了那些當初勸阻他的人的嘴。
在一次談生意研討會上,歐文站在一夥人麵前,手裏握著一枚普通的硬幣,對那夥人說:“我們來玩一個傳統的擲幣賭博遊戲,我把硬幣擲下,如果你叫正麵或反麵叫對了,我給你一百萬美元,如果叫錯了,你給我十萬美元。假定這是一場合法的打賭,那麼這屋裏有多少人敢貿然一試?”當然沒有人會舉手參加。
歐文把硬幣裝起來,接著評論道:“讓我們分析一下,當我提出打賭時,你們腦子裏在想什麼?你們在想:‘這家夥在輸贏各半的可能情況下給我下了十比一的賭注,他可能就懂談生意,對其他則一無所知。’”聽話的人大多表示同意歐文的評論。
歐文繼續說:“你們考慮到贏了嗎?你們是否在心裏合計過將來用一百萬元買什麼東西?不會的。你們考慮的是輸,你們在想:‘我怎樣去搞十萬美元?我手頭正緊,還等著發薪呢!’”許多人不自然地笑了。
歐文繼續道:“我猜想你們有的人散會後回到家裏,妻子向你們問好,並說:‘有什麼新聞嗎?’你會答道:‘有一個家夥拿出一枚硬幣要賭錢。哎,對了,我們沒錢了嗎?’”在場的人沒有跟歐文賭錢是英明的。就錢財而言,對任何人的風險程度均與他擁有的財產成正比。如果有一個億萬富翁在場,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跟歐文打賭。因為錢可以使人找到有利的機會,因為錢可以使人感到危險也毫無懼色,即使輸了,也隻是聳聳肩,瀟灑地歎口氣:“怎麼搞的!”如果歐文把賭注降低,從一百萬對十萬降到一百元對十元,那麼,在場的人就都有可能打賭了,因為這時冒險的損失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
成功的人都知道,堅定不移涉及抉擇,而抉擇則涉及風險,正如美國一位58歲的農產品推銷員所發現的。他以不同品種的玉米做實驗,設法製造出一種清脆、疏鬆的爆玉米花。當他終於培育出理想的品種,可是沒有人肯買,因為成本較高。“我知道隻要人們一嚐到這種爆玉米花,就一定會買。”他對合夥人說。“如果你這麼有把握,為什麼不自己去銷售?”合夥人回答道。萬一他失敗了,他可能要損失很多錢。在他這個年齡,他真想冒這樣的險嗎?他雇用了一家營銷公司為他的爆玉米花設計名字和形象。不久,奧維爾·瑞登巴克就在全美國各地銷售他的“美食家爆玉米花”了。今天,它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爆玉米花,這完全是瑞登巴克甘願冒險的結果,他拿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去做賭注,換取了他想要的東西。
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在開創自己事業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風險,但是真正有魄力的人不害怕風險,迎難而上,堅忍不拔,最終才能獲得成功。如果我們身邊突然降臨了機遇,我們突然來了很好的靈感。那麼我們不敢去獲取,而是遠遠地觀望,隻能讓機遇徒然流走了。
由於他們害怕承擔風險,害怕困難,寧可違背自己的內心,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忍受無聊的生活,忍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忍受自己的鴻鵠之誌和才華學識在無所建樹中消磨殆盡。這種人一生都將安於現狀,不求改變,他們無法突破自己的圈子,無法開發出自身潛在的力量,也永遠無法取得滿意的結果。
而那些真正有魄力的人懂得放棄,敢於突破種種限製,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放棄,他們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很多成功的生意人就是靠著這種魄力,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有的商人起初隻是公司和企業裏無足輕重的小職員,但是他們具有生意人必備的綜合素質,因為不甘心朝九晚五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工作和被人呼來喚去的無奈,他們做出了改變一生的重大決定——我要創業!
如果我們不想冒險,那麼我們就無須謀求改變。然而,如果我們總是逃避改變,安於現狀,我們就絕不會擁有成長的機會。許多人都認為穩定以及對生活的提前預見是人生幸福的保證。然而,事實上改變我們本身才是你我以及每一個人生活的真正航線。
沒有魄力的人害怕傷腦筋改變生活,也害怕為改變後的生活傷腦筋,因此他們每天都重複著同樣的事情,說忙也不忙,說閑也不閑,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平穩,因此他們沒有麵對風險的勇氣和魄力。他們也就隻能平庸一生。
一個不敢嚐試風險的人,與一個敢於挑戰風險的人,顯然在執行自己行動計劃的過程中,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比爾·蓋茨
把握道德風險,在一片讚揚聲中賺錢
做生意也會有道德風險,如果違背道德,一意孤行,生意就將會做不下去,人財兩空。
我國傳統社會曆來對商人有鄙視之意,故有“無商不奸”之說。
其實,搞買賣,做生意,是以賺錢為目的,但也有其道德規範,有其交易規則。你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站住腳,就非得遵守和堅持這些道德規則不可。
遵守和堅持道德規則,最為關鍵的是要講究誠信。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經商的原則。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講誠守信,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質和崇高追求。在西方,有心理學家曾做過專項測試,結果表明,在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中,得分最高的8個形容詞中就有6個與“誠信”有關,如真誠、誠實、忠實、真實、可靠、信得過。由此可見,無論東西方,都將“誠信”視為人的美德。
誠信為什麼那樣寶貴?因為誠信對於一個人或商業組織來說,就是名聲或信譽,是開展人際交往和商業經營的“金字招牌”。俗話說:“千金難買名和譽。”這就說明名聲和信譽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名聲與信譽是要花大力、下大本錢才能形成的。
商業活動與誠信的道德要求是密切相連、緊密相關的。因為人們進行商品交換,都希望獲得實實在在的物品。譬如,人們到市場上購買衣服,購買者心裏自然希望購買的衣服貨真價實。對於出售者來說,應該質優價適,而不是弄虛作假,騙取買者的錢。俗語說:“騙得了頭一次,騙不了第二回。”這樣,“回頭客”就會越來越少,到頭來還是賣者吃虧。
在商業交往中,要做到講誠守信,首先要對顧客負責,尺寸滿,斤兩足,實打實。那些缺斤少尺、虛妄不實的人,為人們所不齒。其次要強調價格保持一致,不隨意提價或變相提價,堅持貨真價實、貨價相當的原則。有些經商者,為了一己私利,或隨意削價,惡性競爭,或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為此喪失了人格,丟盡了信譽。這樣的商人,隻會遭人唾棄。
誠招天下客,關鍵在於誠。誠,則天下客來;不誠,則天下客去。這已經成為經商者人所共知的道理。
商界是由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道德點兒支撐起來的,每一個點都是經理、老板、部門主管……它需要一個人來占據,這個人就是擁有良好道德觀念的人。商德高尚者,“上帝”在我心中,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為顧客排憂解難,就會取得顧客信任,贏得顧客的心,自然聲名鵲起,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經商萬不可為牟暴利而取不義之財。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以德行商的故事。列舉其一:古代有兩個商人,各自經營自己的酒店,他們是同胞兄弟,經營的酒店是繼承父母的家業。父親臨終時,對兩人說,“商以德行,德以術勝,經商求術忌無德,切莫以術欺人,害客害己。”後來,其兄經營東南麵酒店,其弟經營西北麵酒店。起初都能遵守父教,生意甚好。後來,東南麵酒店的老板認為老實經商賺不了大錢,乃心生邪念,在酒中加水,一個月後,他比弟弟多賺3 000文錢。但第二個月後,弟弟反而比哥哥多賺3 000文錢。於是哥哥懷疑弟弟也學會了加水,於是他在酒裏加了更多的水。但到第三個月後,哥哥的酒店裏竟無人問津,弟弟酒店卻生意興旺。於是質問弟弟:“吾智術皆在汝上,何以商不及汝?”答曰:“兄智術雖數倍於吾,但論德行可遠遠不及,汝忘先父遺言,商以德行,德以術勝,汝酒裏加水坑客害人,焉有不敗之理。”
酒中加水,剛開始人不能知,你會獲得暫時的利益,但人心是一麵明鏡。終有一日大家都知道了,你的生意也隻有垮台的下場了。
韓國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非常重視信譽。他認為,信譽就是企業的生命。正是因為鄭周永有著良好的信譽,高利貸商人可以不用任何抵押物借錢給他。正是因為鄭周永注重信譽,鄭周永的現代建設公司在伊拉克獲得殊榮,以至於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說:“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戰爭爆發後仍留在伊拉克繼續施工的那家外國公司。”最突出的是鄭周永為了維護信譽,寧可自己虧損甚至賣房賣廠也要保證高靈橋工程按時完工的例子。1953年,鄭周永獲得了高靈橋工程的施工權,並簽訂了合同,規定工期為26個月,預算資金為5 478萬元。可是在施工期間由於通貨膨脹,現代建設麵臨財政危機。許多人認為,鄭周永這次一定栽了。他的競爭對手也在幸災樂禍地等著他失敗的消息。鄭周永一直以“信譽就是財產”為座右銘,他寧可自己承擔一切損失,也要在合同期內將工程完成。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賣房賣廠,籌措了必需的資金。1955年底,高靈橋工程如期完工,最後結算其赤字達6 500萬元。高靈橋工程雖然使鄭周永傷了元氣,但是,鄭周永也獲得了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信譽。鄭周永寧肯自己背上巨額赤字,也要使工程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對他的這種做法,韓國政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對他及他的現代企業表示絕對的信任。這對鄭周永以後承接政府的更多的項目起了很大的作用。
西方國家流傳著一句話:“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眾多企業家和學者也普遍認為,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信用經濟時代”。誠信不僅是企業發展之本,更是企業在社會上樹立信譽、展示形象的無形資產。企業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應該嚴格恪守誠信原則。誠信經營,既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利益,也能給企業經營者帶來利潤和財富。
猶太人做生意精明過人,但是從不騙人,也不會傷害無辜,從來使用的都是幹淨的手段。雖然有時會超越常規,但都是合法經營。他們認為,堂堂正正經營才是最好的生意經,如果靠欺騙做生意,不僅生意終究會失敗,還會丟掉自己的名聲。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幾經磋商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事務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洛克菲勒家族商議後,果斷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無條件地贈送給了身無分文的聯合國。
同時,洛克菲勒也把附近的大麵積地皮買了下來。對洛克菲勒這一出人意料之舉,當時美國的許多大財團都吃驚不已,並嘲笑說:“這簡直是蠢人之舉!”但奇怪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建成,毗鄰它四周的地價便立即飆升起來,相當於贈送款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入了洛克菲勒的腰包。
猶太人做生意追求的是“一筆生意,兩頭贏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雙贏。比如洛克菲勒買地贈送這個例子,他在這次商業活動中,是光明正大地掙錢,沒有傷害任何人。而且,他與聯合國兩方都是贏家,而沒有輸家。
《塔木德》對猶太人如何幹幹淨淨地掙錢,有些十分具體的規矩。比如,它規定嚴格禁止將酒兌水買賣,允許兌水的場合隻限於酒吧,並且是在客人知道已經兌水的情況下。但是,對於酒吧和中間商,即使酒吧知道並同意中間商的葡萄酒兌水也不能買。因為,如果這個酒吧買了這些兌水的葡萄酒,就有可能將其偽裝成沒有兌水的酒,在顧客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賣出去。這種兌水的酒有可能已經混入細菌,並在酒中腐敗、發酵,不能夠長期保存,容易給顧客造成傷害,也容易損害商業信用。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信用就是金錢!
我國浙江溫州的許多企業家,不需辦理擔保、抵押手續,隻憑自己的簽名,便可在銀行獲得數千萬元的貸款。據不完全統計,在溫州老板一族裏已有不少人擁有這樣的“金筆”。
在服飾界,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就擁有這樣的“金筆”。他的第一筆簽名貸款發生在2000年2月,額度為2 700萬元。工行溫州市分行有關經辦人稱,除因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良好外,主要是看中周成建的個人信用魅力。他在青田創業期間,曾變賣祖屋還清借款,此事至今還在商界傳為美談。
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是溫州民企中的高學曆老板(中歐EMBA在讀),也是“黃金巨頭”之一。高天樂當時動用“金筆”據說還破了工行係統的先例,其第一筆簽名貸款發生在2000年7月,額度是3 000萬元。
在這幾支“金筆”中,南存輝的含金量最高。僅農行溫州市分行給予他的授信額度就達2億元。南存輝第一次動用“金筆”是在1998年11月份,他在農行大筆一揮就“敲定”了3 000萬元。各界“評估”:南存輝簽名的含金量不僅體現其本人的信用魅力,更因“正泰”是中國商界一座巍然的“金山”。
上述的事例表明,良好的債信和償債能力,可以使你借錢的信用一次次地得到循環,或許在那無意之間,每次籌錢與償債的過程中,便積累了自己財務上無盡的資源,那便是良好的債信。這種雄厚的本錢使你能應付未來的人生旅途。若相反,失算了,借貸無能償還,債信受到嚴懲的打擊破壞,即終止了你原來可以循環不停的信用,若是這樣,便也無法回頭了,所以,借貸確實不得不慎,絕對不能到還錢時才想到如何還債,那麼隻會左右支借,生活愁眉苦臉,必須在籌措的當時便一並加以考慮。尤其銀行的消費貸款期限往往很長,而且又都以借款人的固定所得作為主要的償還來源。當我們籌錢借款時,更應該特別注意未來所能負擔的償還能力,而且還要衡量自己在還款時期的償還能力,要一並考慮的因素還不少,例如貸款金額與期限,利率與利息之計算及選擇哪一種償還方式較為輕鬆,這種種皆與自己未來每期所應償還本息金額的大小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經商者必須要講究誠信,讓信用得到循環。
把握住道德風險,做一個有信有義,以正當手段賺錢的人。你就能在不長的時間積累豐厚的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對你今後的發展有相當巨大的促進作用,並最終幫助你成功。
僅僅為了名聲而冒險的人畢竟是愚蠢的。
——斯蒂文森
警惕政治風險,合法斂財
一年以前,也就是2005年,一則傳銷大案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新華網對此做了報道:
新華網武漢9月20日電(梁曉亮、王湘麟)以高額返利為誘餌,發展傳銷人員逾2萬人,非法經營額高達4500餘萬元,武漢“蒼龍”特大傳銷案一度備受關注。4名被告人汪厚棣、吳國陽、冼丹東、程念茹近日被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法院以非法經營罪一審分別判處有期徒刑8年~5年,4人同時被處罰金共115萬元。
汪厚棣現年68歲,原為武漢蒼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及武漢蒼龍營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1999年4月,他與蒼龍營銷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國陽、冼丹東及該營銷公司營銷中心營業部部長程念茹等人,精心策劃了“九九蒼龍跨世紀滾動促銷計劃”傳銷方案,後專門在
武昌中南路租房作為傳銷窩點。
同年5月起,他們開始以招聘“蒼龍力諾活力素”、“蒼龍力諾健之素”等保健藥品銷售“代理商”、“業務員”、“宣傳員”為名,以高額返利為誘餌,在湖北武漢、黃石、黃岡、孝感、仙桃等地建立傳銷網絡,實施所謂“滾動方案”傳銷計劃,從中收取應聘者“保證金”。至當年10月,“蒼龍”銷售網共發展傳銷人員21 441人,其中“代理商”1 010人、“業務員”
20 431人。通過傳銷,“蒼龍營銷公司”共售出產品163 162份,非法經營額高達4 530餘萬元,從中非法獲利938萬餘元。
因不能向應聘者兌現承諾的分紅,“蒼龍”特大傳銷案很快於當年案發,警方經艱難偵查,於2004年將4人相繼抓獲歸案。
2003年《南方日報》的一位記者寫了一篇《楊斌調查——中國“黑馬富豪”浮沉錄》的報道,對風雲一時的人物楊斌的曆程做了報道,以下是節選的部分:
“我1963年2月11日出生在南京,5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我成了孤兒,是我奶奶靠擺茶水攤一分一分地攢錢把我養大的。從小學開始,我就靠減免學費讀書。那時候,我能想到有今天嗎?當時,我想得最多的就是,長大後要多掙點錢,給奶奶買好吃的。
小時候,別人家都在南京的湖中劃船,我也劃了一次,不過是坐在木桶中劃的。有一次,別人家在吃橘子,我趴在門縫上看,結果被我奶奶打了一巴掌,說:‘幹嗎要眼饞人家,要長大了自己掙!’
8歲的那一年,我找到了我的生母,跟著她走了一個小時,我母親打了我一巴掌,在地上扔了5塊錢,我撿起來帶回去,我奶奶又打了我一巴掌,說:‘你不爭氣,為什麼不長大了自己掙錢?!’
因為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所以我到了荷蘭後,民族心特別強。在荷蘭,在我居住的萊頓市,我看到了荷蘭先進的農業模式,當地的農民人均年收入是25萬美元,我就想,要是能把荷蘭的農業帶回中國來,讓中國農民也像荷蘭農民一樣富,那有多好!
我是喝長江水長大的中國的孩子,假如我真犯了罪,母親懲罰孩子,作為孩子的我能責怪母親嗎?”
以上是楊斌在法庭上說的一段話。時間是2003年6月13日下午16∶30左右,地點是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11號審判庭。發言者,則是曾經吸引過中外無數人眼球的荷蘭籍華人企業家楊斌。
就在2002年10月4日以前,楊斌還住在沈陽市於洪區“荷蘭村”他的別墅裏。在規劃占地5 000餘畝的荷蘭村,楊斌抽心愛的“三五”牌香煙,吃愛吃的紅燒肉,開著加長的豪華型奔馳轎車,宛如一位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