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怎樣才是真正的億萬富翁
可以暴發,但不要成為“暴發戶”
渴望致富,渴望通過投資成為億萬富翁,是每個人天生的權利,貧窮不是你的命運。但是在致富的同時,還要時刻警惕“暴發戶”的陷阱,隻有錢並非能成為真正的億萬富翁,隻有精神上成為有錢人,你才能真正成為億萬富翁。
保羅·庫恩尼常常拿贏彩票開玩笑。有一天事情真的發生了,幾百萬分之一的機會降臨到他頭上。他26歲的時候中了佛羅裏達州彩票2 000多萬美元的頭獎。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此後可以高枕無憂了,他自己也是這樣想的。
但10年後,庫恩尼出現在破產法庭上,商議一個還清500萬美元的計劃。他那2 000多萬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到哪裏去了呢?他把錢花在了奢侈的生活上,也就是說那些錢沒有用於投資,而是全揮霍光了,例如,汽車、摩托車,還有送給朋友和家人的昂貴禮物。
因此,羅伯特·清崎說:“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你留下了多少錢。我們都聽說過,一個窮人中了彩,一下子暴富起來,然而不久就又變窮了,他們雖然得到了100萬,但很快又回到了起點。”
針對這種現象,富人說更多的錢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它們反而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錢常常使我們人性中的弱點暴露,卻不能掩蓋我們的無知。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有些人在忽然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卻又很快失去的原因。
固然,許多人靠一時的運氣發了財,甚至發了大財。這裏麵不乏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但許多人現在卻又成了窮光蛋,破產了。
美國有一位叫特裏的年輕人,他的父親,在墨西哥持有金銀小礦山。特裏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礦山的生意十分景氣。然而當錢財滾滾而來時,他竟異想天開,建築了堂皇的宮殿,購進了巴黎的家具。當時,在那個村裏沒有一家浴室,而他倒有一打以上。此外,還有15架大鋼琴配置在各處大廳裏。特裏沉溺於如此漫無止境的豪華生活中,再也不聞不問生產的情況,任其礦山廢棄。後來,他身邊留下的除了那座宮殿,別無他物。最終,他就在那宮殿裏的兩間塵埃彌漫的屋子裏,了結餘生。
想想職業拳擊家吧!他們不少人都賺過幾十萬美金的報酬,為了比賽,都受過長時期的嚴酷訓練。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在比賽中獲勝,而大多數人的目標也僅僅如此。所以許多人發財之後,就過上了奢侈的生活,而最終於貧困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暴發戶的心理。
暴發並沒有錯,但暴發戶的思想卻要不得。現實中許多沒錢的人看著暴發戶嘴裏罵,臉上寫滿了鄙夷的表情,心情卻渴望著暴發,巴不得機會早日來臨,能像暴發起來的人一樣生活。
暴發戶為了賺錢往往不擇手段,他們認為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時代,笑貧不笑娼,能掙錢就行。
暴發戶講究做派,你說我“房新樹小畫不古”,我偏要弄幅古畫來掛在牆上。窮人也要講究格調,剛剛脫貧就迷上高爾夫球,還要養匹賽馬——當然隻能認養,馬是馬場的,名義上你占一股,不知是占一個蹄子,還是占半個屁股?總之偶爾可以去騎騎,拍一摞照片回來,向人展示貴族氣質。
暴發戶喜歡揮金如土。“反正老子有的是錢。”他們出入各種高消費場合,花錢如流水,一擲即千金,看起來要多瀟灑就有多瀟灑。
最後,暴發戶都想使自己看起來不是那麼暴發,就去清人寫書,盡量讓自己的形象光彩奪目,讓曆史源遠流長。而且還花錢去換取各種各樣的證件,以期和碩士博士們平起平坐。
……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典型的暴發戶思想。說到底,暴發戶們的隻能真有了錢的窮人,他們的思維還是貧窮的,他們還秉持著與生俱來的窮思維沒有改變。
錢是富有的象征,但若是隻有金錢而沒有其他財富,那它便是貧窮的象征。
沒有錢的時候,一個人會覺得窮得慌。如今有錢了,你就能算富有了嗎?
當你賺了一些錢,在現代生活的水準上,一些富貴之家所擁有的,似乎你已什麼都不缺:有房子,有車子,有票子,你的存款甚至也足夠下一代花銷了。
如果你和自己的過去相比,在經濟上簡直是天壤之別。你還需要什麼呢?
洛克菲勒也是一位有思想的富翁。早在少年時代他就接受了父親賺錢的啟蒙教育,成年之後更是不擇手段,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10億富翁。可是,大量的金錢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困惑。世人罵他是“殘酷奸詐的偽君子”,他的形象為美國人所憎恨和厭惡。他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除了金錢之外,一無所有的窮人”。麵對一係列由金錢帶來的煩惱,他決定給自己另定目標。
有一天,洛克菲勒非常信任的一個朋友對他說:“你的家產在像大風雪一樣往上翻滾,你必須把它散得比積得還快,要不然,它將壓垮你和你的兒女以及兒女的兒女。”並建議他為了人類的利益,以永久的慈善事業的法人團體的形式,將他的財產作處理。他接受了這位朋友的建議,因為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個人“能夠花了錢得到的真正等價物,那就是培養一種情趣,把錢花得可產生持久的效果”。於是他捐資數以億計的財富來支持教育、衛生和科學研究事業,來幫助窮人,來回報社會。
一個人渴望暴發是沒有錯的,因為沒錢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賺到了錢,才能擁有幸福的基礎。但是光有錢行嗎?如果一個人有了錢,他的行為和心理都是一個典型的暴發戶形象,那我們隻能說,他仍然是一個窮人,雖然他有錢了,但他的思維並沒有任何改變,依然是窮人的思維。隻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擺脫暴發戶的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富人。
財富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它隻是生活的工具。
——比爾·蓋茨
絕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
美國一家十分著名的調查公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統計,結果非常令人吃驚:人類70%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比較盲目。
蓋洛普民意測驗協會主席蓋洛普·喬治說,從他所作的研究中顯示,大部分人都認為,隻要他們的收入增加10%,就不會再有任何財政困難。美國預算專家愛爾茜·史塔普裏頓夫人曾擔任紐約及全培爾兩地華納梅克百貨公司的財政顧問多年。她曾以個人指導員身份,幫助那些被金錢煩惱拖累的人。她幫助過各種收入的人——從一個一年賺不到1 000美元的行李員到年薪10萬美元的公司經理。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對大多數人來說,多賺一點錢並不能解決他們的財政煩惱。”事實上,人們經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後,並沒有什麼幫助,隻會徒然增加開支——增加頭痛。“使多數人感覺煩惱,”她說,“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錢!”
有個億萬富翁,一天因為工作上問題,他六神無主,煩躁的很。他的辦公室空調放在了適宜的溫度上,然而,他還是感覺熱,渾身要出汗的感覺。他踱步到窗前,順著窗戶向外看,隻見一個拉板車的人正躺在夏日炎炎的大街上,呼呼地睡得正香,而給他抵擋太陽的僅僅是板車旁的一點點陰涼。富翁很納悶,他問自己的助手,那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就睡得這麼香呢?助手告訴富翁,你想讓他睡不著嗎,很簡單,給他10萬塊錢。富翁按照助手的意思去做了。這下,那位拉板車的可真睡不著覺了。他擰擰自己的大腿,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當他確信無疑時,他開始琢磨開了,這10萬元該怎麼花?他想買座別墅,可又不夠。想買輛車搞出租,可是沒有生意怎麼辦?想開個店吧,可虧本了,太可惜。就這樣,他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花這筆錢。於是日夜思考,覺也睡不好了,飯也吃不香,連拉板車也沒心思了,弄得他直後悔,不該接受這筆錢。
金錢是可愛的,人們崇尚它,熱愛它,並沒有錯,然而,金錢又是卑劣的,它可以使兄弟成仇,朋友反目。我們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不可避免地時刻要與金錢打交道,保持平和的心態最重要,我們要駕馭金錢,像對待常人一樣對待它,而絕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如果一個人,被金錢所左右,讓金錢牽著鼻子走,那他的下場一定很可悲,要麼是一生勞碌,要麼將是鋃鐺入獄。
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話雖這麼說,要想保持對金錢的良好心態,要真正做到視金錢如糞土,也並非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過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那種淡泊明誌的情懷。隻有你真正地把金錢看透了,了解了它的優劣,了解了它的本質,那麼,你就會發現,做金錢的奴隸是多麼累人的一件事啊。
弗蘭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財富是德行的一個包袱。
按照培根的觀點,巨大的財富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用途。除了用來施舍,剩下的就是自我陶醉。
培根還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說財富好像軍隊的“輜重”,不可以沒有或者缺乏,也不可以丟棄;但它阻礙了行軍,有時為了照顧它,反而失去或者影響了勝利。
所羅門有一句不可忽略的話:急於發財的人,不可能是清白的。
人隻能尋求那種正當獲得、合理使用、愉快施舍、心安理得的財富。隻有那一種財富,才讓我們逢凶化吉。
一切順其自然,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才是最高境界。這正如小和尚慕名到一個方丈那裏學法,老方丈問他,吃粥了沒有?他說吃了。老方丈又問,洗了沒有?他說洗了。老方丈手一揚,那你打坐去吧?小和尚老大不高興地離去,認為老方丈沒有什麼高招傳給他。若幹年後,小和尚才懂得方丈把什麼都告訴他了,那就是做他該做的,一步一步來,別想那麼多。
在自然經濟時代,人不需要錢。從吃飯、穿衣到棲身都靠自己的勞動,最多在蓋房子的時候請鄰居來幫一下忙。那時沒有商品交換,錢也沒有用處。
可是到了商品經濟社會,人須臾離不開錢。很自然地,人們必須設法賺錢,再用賺來的錢去購買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服務。由於金錢的重要性,庸俗膚淺的人誤將錢當成了人生的目標,變成了錢的奴隸。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用損害良心的辦法賺錢;用損害健康的方法花錢。錢本來可以幫助一個人實現幸福,可是人一旦成了錢的奴隸,錢就把一個人從精神到肉體徹底摧毀了。
投身於當金錢奴隸的人,大多數還不至於發展到那樣可悲的境地。或許他的案子因僥幸而沒有被發現,可是他逃脫不了良心的責備,因而隻能躲躲閃閃,總是生活在黑暗之中。人在做金錢的主人,在賺錢的時候又為別人做了貢獻,使別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使賺錢成為愉快的事;在花錢的時候不但自己身心得到滿足,也讓別人賺了錢。
我們要冷靜地麵對金錢,控製你的金錢,在你的人生各個階段製定好你的用錢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另外就是進行投資,用錢來賺錢,等你的財富資產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你的資產將會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你便會最終實現財務上的自由,此時,你可以得意地說:“我是金錢的‘總司令’。”既然是金錢的主人,那就理所當然地讓金錢為你工作,你也可以用金錢舉辦慈善事業、公益事業、教育事業等一切有益於大眾、有益於社會的事。
一旦人們為支付生活的賬單而整天疲於奔命,就和那些蹬著小鐵輪子不停轉圈的小老鼠一樣了。老鼠的小毛腿蹬得飛快,小鐵輪也轉得飛快,可到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它們發現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籠裏。
一般的人,如中產階級和窮人,他們都在為錢而工作,他們害怕沒有錢,不願麵對沒錢的恐懼,對此他們做出了反應,但不是用他們的頭腦。他們的感情代替了他們的思想,正是如此,他們不去分辨真相,不去思考,隻是對感受做出反應。他們感到恐懼,於是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錢不可能消除恐懼。於是,恐懼追逐著他們,他們隻好又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還是無法擺脫恐懼。恐懼使他們落入工作的陷阱。掙錢——工作——掙錢,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懼。但每天他們起床時,就會發現恐懼又同他們一起醒來了。恐懼使成千上萬的人徹夜難眠,憂心忡忡。
要想真正擺脫恐懼,必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擺脫金錢對你的束縛。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能夠成為億萬富翁的人都擁有正確的金錢觀。他們明白在營銷時代,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金錢,金錢是所有資源轉換的媒介。人生營銷中,金錢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在金錢麵前是沒有清高可言的,若是撇清,反類俗情。不過回過頭來說,錢的本質是為人所用,如果把錢舉得高高的,見了錢便磕頭作揖,自降為臣奴,也實不可取。錢物之類,有得用便足矣。但“有的用便足矣”是對普通人而言,對那些想成就大事業和億萬富翁的人來說,可就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有得用便足矣”了。
億萬富翁們都稟持這樣一種觀念:金錢隻是一種工具,但不是人生的目的,絕不要做金錢的奴隸。喜歡圍棋的人都知道圍棋上有一句話:下棋莫貪。做生意同樣也是如此。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的經營業績,舉世矚目。他的經營哲學盡善盡美。他創立並領導的鬆下電器公司,總資產逾千兆日元,總銷售額近5兆日元,員工總數達25萬多人。
這正如機器要運轉、汽車要跑路,離開潤滑油(當然也需要別的條件)是不行的,但潤滑油不是人們追求的目的,機器運轉,生產產品,汽車到達目的地才是目的。鬆下說:“為了到達目的地而工作,為了使達到目的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必須要有潤滑油。所以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提高人們的生活。”鬆下對金錢的態度是斂財而不守財。他認為:一個人不能當財產的奴隸。他說:“財產:這東西是不可靠的!但是,辦一項事又必須有錢。在這種意義上說,又必須珍視錢財。但‘珍視’與‘做奴隸’是兩回事,應該正確對待,否則,財產就會成為包袱——看起來你好像是有了錢,實際上它卻使你受到牽累。這是人類的一種悲劇。”
鬆下這種思想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他讓人們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時時想到更遠大的一些目標。他認為:“明天的生活一切都會比今天好。”凡參與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的人都應以此為目標,努力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也就是金錢)來改善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真正能夠擁有金錢並支配金錢的人絕不是那些獲得“飛來橫財”的暴發戶,真正被推崇的億萬富翁他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敏銳的眼光,他們從不做破壞“遊戲規則”的巧取豪奪和侵占公私財產的損人利己行為。他們不會迷失在金錢中成為被金錢支配的奴隸。
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上帝,它便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
——菲爾丁
致富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提起致富,沒有人不感興趣。因為隻有致富,人們才能提高生活質量。
鄙視金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都渴望盡早致富,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或辭職來個破釜沉舟,或兼職攻防兼顧;也有的人由於下崗而待業,迫於生計無奈而投入商海,卻收獲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