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怎樣才是真正的億萬富翁?(2 / 3)

這些人有的躋身於富豪之列,多半也都達到了小康水準。他們的成功表明,致富已不再是少數人擁有的專利,人人都有成功的機遇,隻要你把握準確。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準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便想在已有的資金積累的基礎上,圖謀更大的發展。這種願望雖好,但是在我們看來,窮富之間似乎有一條跨越不了的鴻溝。原來是貧困的,現在多半仍是貧困;原來是富裕的,現在多半仍是富裕的。這種既尷尬又難堪的局麵,成為我們要努力試圖改變的目標。但首先我們應該要麵對的不是去如何扭轉它,而是應該去全麵地認識它。那麼,致富的含義是什麼呢?

致富是一個具有較為完整人格的或具有完善趨向的人,把自己內心的潛能通過外顯行為釋放或表現出來的過程。

每個致力於致富的人,都應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在致富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從對許多傑出人物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的人格因素中不乏極其典型的健康因素,有些甚至超越了他們所處的時代文化與精神,但並不完美。他們在創造成就和財富中,絲毫沒有忽視對自己情感的不斷豐富。嚴格地講,他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都有其努力追求的健康人格目標。

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個“服務機製”——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你的自我意象,就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到這一機製動作的結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塊“熒光屏”上不斷地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沒出息”之類的負信息,然後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成功人士,你就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意氣風發、不斷進取、敢於受挫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好”之類的鼓舞信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因此,要想從事創富活動,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自我意象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創富者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隨心所欲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起來。

在美國,富豪們成立基金會資助科研與慈善福利事業,不是什麼新聞,但像查爾·範尼這樣仍健在就埋名將幾乎所有財產捐出的,確屬罕見。

“一個人在富有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鋼鐵大王”卡內基的觀點。卡內基於1901年出售產業,得25億美元,退休後致力於慈善事業,捐款建立了卡內基音樂廳和遍布全美的2 800個圖書館。《卡內基傳》的作者曾風趣地說:“他致力於捐贈事業的努力程度很可能超過他牟利的努力程度。”

時代·華納公司的老板泰德·特納曾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他要以一年捐資1億美元的進度,分期10年捐資10億美元給聯合國進行慈善事業。這項慷慨的豪舉震撼全球。在一個衣香鬢影的雞尾酒會上,特納在宣布他的這一決定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在此提請全球頂尖富豪們注意:你們應當聽聽我的關於將金錢給予出去的理論……世上沒有一件事堪媲美於付出的快樂——有意義的付出。”

範尼、卡內基們的付出,讓人肅然起敬,它表明,人在擁有巨額物質財富的同時,仍然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富有起來。

具有現代財商的人,非常善於在財富與幸福生活之間畫一個這樣的等號。

一個人富有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當你有了賺錢的欲望之後,你就會開動你的腦筋,鍛煉你的思維,用心去領悟,發現財富。你就會愈挫愈勇,不斷挑戰自我,最終戰勝一切,贏得金錢。有了金錢,你又要為成為一名真正的富人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責任心和修養,最終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為一名令人尊敬的人。這大概就是每一位真正的富人能經曆的心路曆程。隻有不斷完善自我的人,他的財富才能長久。

即使在今天,讓我感興趣的也不是賺錢本身。如果我必須在工作和擁有巨額財富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我會選擇工作。

——比爾·蓋茨

賺錢懂得適可而止

對於創富的人來說,金錢是可愛的,猶太人甚至將金錢看作人間的上帝。人們崇尚它,熱愛它,並沒有錯,但是正如世間的任何事情一樣,“過猶不及”。水果是有營養的,也很好吃,但如果不加限製,一味猛吃人就有可能拉肚子,賺錢也一樣,如果不懂得適可而止,一味貪心的話,導致的後果就可能是人財兩空,追悔莫及。

貪婪心旺盛的人,總希望得到的能更多些,對於自己得到的永遠都不滿足,結果一味地貪婪,而不努力付出,讓豬油蒙了心,到最後竹籃打水卻鬧得一無所獲。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座山上有一股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衝刷出一個雞蛋大小的淺坑,裏麵填滿了黃澄澄的金砂,天天不增多也不減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漢來喝水,偶然發現了清冽泉水中閃閃的金砂。驚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累,過個十天半月的,就來取一次金砂,不用說,日子很快富裕起來。

老漢雖守口如瓶,但他的兒子還是跟蹤他發現了爹的秘密,他埋怨爹不該將這事瞞著,不然早發大財了……

兒子向爹建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不就能衝來更多的金砂嗎?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怎麼沒想到這一點?

說幹就幹,父子倆叮叮當當,把窄窄的石縫鑿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幾倍,又鑿大鑿深了坑。父子倆想到今後可得到更多的金砂,高興得一口氣喝光了一瓶老白幹兒,醉成一團泥。

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而歸,金砂不但沒增多,反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父子倆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裏去了呢?

富有“進取心”的父子倆自以為是聰明的,結果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真正的進取心是靠辛苦勤奮來換取更多的勞動果實,不通過自己付出的更高要求就是貪婪。進取心不會使人失去理智,而貪心卻可使人像被豬油蒙了心,變得愚蠢失常。

東西方也流傳著一個乞丐的故事。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1 000元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很可愛的流浪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住處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丟狗後這位富翁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名犬。他以各種形式發出尋狗啟事:拾到者請速還,即付酬金2萬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2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地抱著狗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不著狗,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

乞丐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腳步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第五天,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的數字時,乞丐才想起跑回去抱狗,小狗卻死了。最終,乞丐還是乞丐。

如果乞丐不是因為貪心的話,他可能早就獲得了一大筆錢,不必再像以往那樣風餐露宿,但他偏偏還想要更多的錢,結果狗死掉了,隻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沒有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會把堆積財富當成首要目標。真正令人陶醉的是賺錢的過程——在商業遊戲中取勝的艱巨而刺激的工作,而非金錢本身。比爾·蓋茨曾經這樣說道賺錢的事情:

“即使在今天,讓我真正感興趣的也不是賺錢本身。如果我必須在工作和擁有巨額財富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我會選擇工作。領導一支由上千個有聰明才智的人組成的隊伍比擁有一個巨額的銀行賬戶更令人激動。我很善於讓資產增值,但是我從來不看股票的價格,所以我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金錢的誘惑常常似乎與手頭擁有的數目直接成正比:你擁有越多你想要的也越多。同時,每1元錢的增量價值,似乎與實際價值成反比例:你擁有越多,你需要越多。正如亞裏士多德對那些富人們所描寫的那樣:“他們生活的整個想法,是他們應該不斷增加他們的金錢,或者無論如何不損失它。”盡管亞裏士多德不可能寬恕那些財富獲得者,然而他沒有完全譴責他們。“一個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財富數目,財富數目是沒有限製的,”他警告,“富有和財富沒有限製,一旦你進入物質財富領域,仍然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不要太貪婪,賺到了錢見好就收,其餘的錢以後再賺,這樣賺錢既輕鬆,財富又會水漲船高,渴望成為億萬富翁的你何樂而不為呢?

貪婪是一種會給人帶來無限痛苦的地獄,它耗盡了人力圖滿足其需求的精力,可並沒有給人帶來滿足。

——弗洛姆

財富的大小和責任的大小成正比

人處於社會之中,必然承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於億萬富翁們來說,財富雖然為他們帶來了各種榮耀,但同時,社會也要求他們有一定的責任,財富的大小和責任的大小成正比。

身為億萬富翁的鋼鐵工業巨頭安德魯·卡內基認為:發財致富的目的在於散財。當年他一貧如洗時,一位富翁曾對他以友相待,讓他自由借閱私人藏書。卡內基發跡後,便大筆大筆地捐款,興建世界最大的免費借閱圖書館係統。

朱利葉斯·羅森沃爾德將慘淡經營的西爾斯·羅巴克公司從破產的邊緣挽救過來,現在已將其發展成零售業巨人。如今,他正負責發展和改進鄉村代理人體係及四健會(原美國農業部提出的口號,旨在推進對農村青少年的農牧業、家政等現代科學技術教育)。他的奮鬥目標是實現美國鄉村地區的繁榮和教育現代化。

富翁們把追求到的財富再反饋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共同享有他的財富,這是一種更高的追求。他們在慷慨的同時,也得到了更高的回報,這一回報並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

富翁們大都是樂善好施者,常常熱心於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常常投資或提供讚助資金,如修建育嬰堂、孤兒院、學校、老年福利院、為殘障者辦福利工廠等。在各種捐資助款的慈善活動中、在各種賑災義演的場合裏,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慷慨解囊、一擲千金。

他們把財富捐獻出來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使人們從中看到了他們身上閃耀著美麗的人性光輝。

富翁們的義舉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行為之一,是他們對社會負責的一種表現,當然受到人們的歡迎。精明的理財術與回報社會的行動是他們高尚情操與博大胸懷的寫照,二者又是那麼的統一和幸福。前者不能決定後者,但可以為後者提供財富上的支持;而後者則體現出一種博大的仁愛之心,為前者尋找到一條釋放金錢的途徑。

億萬富翁把追求到的財富,再反饋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共同享有他的財富,這是一種更高的追求。

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在自己的母校設立了100萬美元的獎學金,每年獎勵幾位出勤率高、態度積極、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是他對自己的母校羅斯福中學所做的一份貢獻,同時,更重要的是,這項獎學金寄寓著他鼓勵那些像他那樣的普通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致富的期望。

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到20世紀最初10年的美國,這個冒險的年代,對財富的渴望讓這個時代躁動無序,美國的財富從1870年的300億美元增長到1900年的1 270億美元。引人注目的富豪開始出現,標準石油公司的創立者約翰·戴維·洛克菲勒個人在1892年就擁有了淨資產8億多美元(相當於1990年的120億美元)。當年80%的美國家庭的年收入不到500美元。

經濟起飛、巨額財富集中、貧富差距嚴重、四處可見腐敗行為,該找出一個什麼樣的詞語來描述這個時代?對這一時期的描述多種多樣:純真時代、揮霍年代、改革時代、企業時代、自信時代、美國振興時代,但是沒有誰比馬克·吐溫的概括更為準確。馬克·吐溫譏諷自己所處的時代為外表金光閃爍的“鍍金時代”。這個名詞就成為對這個時代最好的概括。

洛克菲勒總是隨身攜帶著特意兌換的銀幣,和藹地將它們分發給那些可憐的孩子們。而鋼鐵大王卡內基和洛克菲勒之間也掀起了一場關於慈善的競爭。他們樂於以這種形象出現,在這類富翁中,洛克菲勒可謂佼佼者。而卡內基則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慈善家之一。至於摩根,他是三位資本家中最有品位的藝術讚助人,盡管在慈善事業方麵比不上另外兩位的慷慨。

與此同時,鍍金時代的宗教情懷讓人迷惑。而且所有大亨都有慷慨資助藝術家的舉動。他們關注那些貧困的藝術家們的作品。他們全力集中財富,然後將財富用來造福社會。

有錢人認為,人的真正的財富是他在人世間所施行的善良,富有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況,如果你擁有無盡的金錢,那也隻是代表你個人富有的一個方麵而已,如果你十分有錢,但卻因此養成了自私、自責、貪婪、沮喪、尖刻、殘酷、冷漠的不良習性,這就是你的貧窮所在,因為一個人精神上的富有遠遠比金錢更為重要,熱愛生活,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就是使一個人走向成功與富有的光明大道。

對於社會,富翁們慷慨解囊,體現的是一種良心和責任。

1905年《世界主義者》雜誌發表了題為《他將怎麼安排它?》的論文,開場白這樣寫道:

人們對於世界上最大的一筆財產,即約翰·D·洛克菲勒先生的財產今後的安排感到很大興趣。這筆財產在幾年之中將由他的兒子小約翰·戴·洛克菲勒來繼承。不言而喻,這筆錢影響所及的範圍是如此廣泛,以致繼承這樣一筆財產的人完全能夠施展自己的財力去徹底改革這個世界……要不,就用它去幹壞事,使文明推遲1/4個世紀。

此時,在老洛克菲勒晚年最信任的朋友牧師蓋茨先生的勤奮工作和真心的建議下,他已先後分散了上億巨款,分別捐給學校、醫院、研究所等,並建立起龐大的慈善機構,對所建立的慈善機構,老洛克菲勒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但在感情上對這種事業,他還是冷漠的。他更看重賺錢這門藝術,怎樣從別人口袋裏把錢賺到自己手中,是他畢生工作,也是他生活的唯一動力。

這就給小洛克菲勒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同時又牢牢地把握住了這樣一個機會。

小洛克菲勒曾回憶說:“蓋茨是位傑出的思想家和創造家,我是個推銷員——不失時機地向我父親推銷的中間人。”

在老洛克菲勒“心情愉快”的時刻,譬如,飯後或坐汽車出去散心時,小洛克菲勒往往就抓住這些有利時機進言,果然有效,他的一些慈善計劃常常會征得父親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