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年的時間裏,老洛克菲勒投資了447億美元給他的4個大慈善機構:醫學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員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勞拉·斯佩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會。
在投資過程中,他把這些機構交給了小洛克菲勒。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後,蓋茨憑他的牧師的神聖靈感和商業的敏銳性,已預見到了洛克菲勒的慈善事業可能產生的國際影響了。
1914年,蓋茨建議創設中國醫學會,並擬訂計劃在中國北京建立一些現代化的醫學院。
於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誕生了。小洛克菲勒親自到北京參加了落成儀式的典禮,並在講話中稱它是“亞洲第一流的醫學院”。這兩座先進的醫院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一些健康的福音和曙光。
1909年,紐約市長競選活動中一個主要的爭論問題是賣淫問題,結果成立了一個大陪審團調查買賣娼妓的生意。被人們看作“好好先生”的小洛克菲勒,應邀當上了這個大陪審團的陪審長。
他接受任務後,就把全部精力都用上去,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幾個月後,搞出了一份詳細報告。報告建議組織一個委員會來處理這個社會弊病,但紐約市長拒絕成立委員會,於是小洛克菲勒決定自己幹下去。
1911年,他建立了社會衛生局,投資50多萬美元。
小洛克菲勒最大的一項義舉是捐出5 260萬美元恢複和重建了整整一個殖民期的城市——弗吉尼亞州殖民時期的首府威廉斯堡。那裏的開拓者們曾經最早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
小洛克菲勒說:“給予是健康生活的奧秘……金錢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是建設社會生活的一項工具。”
由此可見,金錢不僅不是萬惡之源,它反而能為人們帶來幸福,其關鍵在於你如何去使用和支配它。
財富與良心究竟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老祖宗早就給出了答案:“不義之財”是指沒有良心的財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仗義疏財”是指有良心的財富和財富的良心。
但是,在目前中國社會轉型期,企業經營環境和秩序比較混亂的狀態下,財富和良心的關係似乎沒有這麼簡單明了。為什麼很多普通老百姓覺得有錢人都是壞人,這其中肯定夾雜了許多“不義之財”。所以,有的企業家這樣說:在道德的鏈條上,我們永遠都是債務人。我們付出的遠沒有我們得到的多,而我們素質的提高遠沒有財富積累的速度快。所以,中國的牟其中才會因信用證詐騙獲罪入獄……當財富積累完全泯滅了良心時,法律就會不請自來。失敗的企業家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他的良心如何體現?
而一個已經掌握財富的企業家,他的良心投資、財富投資與未來有怎樣的關係?納斯達克狂跌,全世界com唯一沒有跌破招股價的就是李嘉誠家族的Tomcom,他們的com招股價是178美元(搜狐當初的定價是4美元),現在是21美元。為什麼他們把招股價定得那麼低?因為當時李嘉誠說了一句話:我要讓香港人賺錢,因為香港人過去回饋了我很多。Tomcom發行當天漲到18美元,所以香港人到今天為止也沒有罵李嘉誠。
通常來說,社會對於企業或企業家的要求有三個基本標準:第一,最基本的是法律的要求;第二,最起碼的是職業道德的要求;第三,也是最高的要求是企業家的良心。事實說明,對自己的道德要求越高,未來的機會就越多。德國的阿爾布萊西德家族,從1949年發展到現在是德國零售領域裏最大的一個企業,它的一個行為準則是永遠不提高商品的利潤率,即使想盡一切辦法降低成本,也會把利潤留給客戶。這個家族是德國最富有的家族,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十個家族之一。
很多企業可以創造所謂的三年期。三年之內它可以從零做到十億甚至幾十億,但是好過之後,也跌得很快。因此,看一個企業是否成功,應看它的三十年,而不是三年。
良心就是信譽,良心就是財富。有良心的財富才會更持久也更有生命力。看來,古老的信條並沒有過時,迷失的隻是我們自己。
你從事經商,打開了某些滯銷產品的銷路,為企業帶來了生機,為消費者送去了福音;你從事企業的生產經營或服務經營,新的產品滿足了市場的需要,新的服務項目為顧客提供了新的享受和方便;還有企業的發展,使一些人得到就業,員工們從你的公司裏獲得了生活的保障……
你在成功中,一定聽到過許多讚揚、感激的話,當然,你也沒忘感激人家給你的支持和提攜。從中,你沒感覺到有比賺錢更有意義、更值得高興的東西嗎?
賺錢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富有。事實上,任何正當的賺錢活動本身,都是一種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業,它們同樣是偉大的。
有些人曾為創業者列舉了一些具體的社會責任,具體內容十分廣泛,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深入調查並千方百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廣告要真實,交貨要及時,價格要合理,產品使用要方便、安全,產品包裝不應引起環境汙染。
(2)對供應者的社會責任。恪守信譽,嚴格執行合同。
(3)對競爭者的社會責任。要公平競爭。
(4)對政府、社區的社會責任。執行國家的法令、法規,照章納稅,保護環境,提供就業機會,支持社區建設。
(5)對所有者的社會責任。提高投資效率,提高市場占有率,股票升值。
(6)對員工的社會責任。提供員工公平的就業、上崗、報酬、調動、晉升機會以及安全、衛生的工作條件,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全員管理、教育、培訓、利潤分享。
(7)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麵,典型的做法有:救濟無家可歸人員,安置殘疾人就業,資助失學兒童重返學校。
這些責任可以為那些想要創業或正在創業及創業成功人士以足夠的啟示。
有權利及有本事賺很多錢的人,也有義務關心那些收入較少的人。卡內基有句話剛好切中要點:“多餘的財富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它的擁有者有義務終其一生將它運用在社會上。”
當一個人的資本達到了一定數量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資本已不僅僅屬於他個人,而是屬於整個社會。
許多持有消極心態的人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但是《聖經》上說:“愛錢是萬惡之源。”這兩句話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含義卻有著很大的差別。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精神上的富翁才是真正的富翁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寓言,講述的是上帝要召見一位富翁。這位富翁有三個朋友,第一個是相知甚深的莫逆之交。第二個招人喜歡,但與他相處,不如第一個親密。第三個,是時常往來,卻對他不大關心。
大限來時,畢竟心中有些驚慌。於是請三個朋友與他一起晉見上帝。
他去請那個莫逆之交的朋友一同前往,結果遭到幹脆的拒絕。拒絕就是拒絕,連個理由都不用找。
他又去請第二個朋友,這第二個朋友倒還算爽快,說我陪你到皇宮門口,然後你自個兒進去怎樣?
第三個朋友接到請求,說好哇,你又沒有做什麼壞事,根本不用害怕,我陪你去見國王,我完全可以替你作證。
三個朋友身份不同,態度也就不同。
第一個朋友是財產,無論你多愛它,它也不能到死隨著你。
第二個朋友是親人,他們可以送你到火葬場,但安葬完畢之後,他們會立即掉頭回家。
第三個朋友是善行,平日雖不很顯眼,但是死後卻永遠跟隨著你。
這個故事給我們講了一個道理:金錢永遠都是身外之物,隻有你的善行,你的精神才是永恒的。
再以現代企業集團的首腦鄭周永來說,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赤手空拳打下503億美元資產的江山,一躍而成為世界矚目的超級大亨、財界巨頭,這容易嗎?
就是這樣一位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在日常生活中卻出奇的“小氣”:一條褲子可以穿上好幾年;襯衫直到領子、袖口磨破了才換新的;一隻旅行皮箱能用十幾年,直到把手壞了才換新的。他沒有自己的專用餐廳,經常在員工餐廳裏與職員們一起用餐。他的辦公室樸實無華,牆上隻掛了一幅韓國國花的繪畫和一幅“淡泊以明誌”的字軸。他對六個弟妹、九個子女的管教也非常嚴格,要求他們都像他那樣,過一種儉樸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嚴於律己,如此崇尚儉樸的億萬大富翁,在對待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上卻是豪氣衝天,大把大把的錢花起來毫不痛惜。1977年,他把自己擁有的“現代建設”的50%的股票捐了出來,建立了“峨山社會福祉事業基金會”,還出資創辦了醫院、幼兒園等社會福利事業,充分顯示出了他的仁愛之心。
這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力量,他的仁愛之心是最珍貴的事物。
世界首富蓋茨聚財的速度快得驚人,僅用13年的時間就積累了富敵數國的龐大資產,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比爾·蓋茨常說:“等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錢的價值隻有在有意義的事業中才能得以體現。”蓋茨將他的財富不斷投向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業中。他一次就向華盛頓州立大學捐贈了1 200萬美元,同時,又給弗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捐助了100萬美元。蓋茨和他的妻子近5年向社會捐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
對社會如此慷慨大方,對子女他卻異常吝嗇。蓋茨公開宣布:“我不會給我的繼承人留下很多錢,因為我認為這對他們沒有好處。”蓋茨宣稱:當他60歲時,他會將所有的財產貢獻給社會。富家子弟由於在鈔票堆中長大,一輩子不愁吃喝,無憂無慮,容易養成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不良習氣。有一句古話就叫“豪門出敗子”。基於金錢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傷害,蓋茨同當今世界的許多富人一樣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則,寧願將錢獻給社會也不願多給一分錢讓孩子去揮霍。
蓋茨的“吝嗇”還表現在一些小事上。有一次,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遲了,以致找不到車位。他的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
“噢,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
“我來付”,他的朋友說。
“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堅持道,“他們超值收費”。
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賓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在貴賓車位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大家都知道鹽的妙用,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咽。哪怕隻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人隻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有些人談到富有,所指的即是擁有錢財。事實上,金錢本身並不等於富有,唯有具備與金錢價值相等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財富。
人之所以生為人,是為了在人生的各個領域中,生活得更有意義,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得人人生活得更為美好。我們必須領悟:財富是無所不在的。
金錢、土地、股票、債券雖然是財富,但是水、空氣、太陽、山、海、樹木、花草、別人的愛與幫助也是財富。凡是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均為財富,若能充分享受這些恩惠,才是最富有的人。
富足法則通常在一個人敢於敞開心胸,不再害怕,並且相信所有的好運都將通向他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並且他也必須先為別人奉獻。事實上,消極心態會吸引消極思想,積極心態也會吸引積極思想。如果你生活在吝嗇、狹隘、貧乏的思維模式中,你會吸引其他具有相似思想的人。但如果你能大膽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擺脫灰色思想,以新鮮、健康、豐足的想法取而代之,則將會吸引更多有相同思想的人和你在一起。
一個人為金錢、財富或其他俗物而祈禱,富足之境不會來到。你該為擁有想法和洞察力而祈禱。隻有思想和洞察力才能豐富你的生命。事實上,所有價值都存在於你的頭腦中,富足之境在你心中。隻要你追求新思想,你便會有新出路。
一個思想消極的人,富足永遠不會降臨在他身上。
有些人常喜歡原地轉圈,永遠不會進步。他們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一樣有能力,但是他們不敢提問也不思考,即便有想法也是消極的。遇到失敗,他們會找理由搪塞,有時甚至把失敗歸結於上帝的意誌。其實除了少數年老的人以外,均能有辦法達到富足之境。
因此,為了刺激富足法則的運行,一定要去思考,真正相信有一種方式可以使情況變得更好。你隻要這樣想,就一定能付諸實施。相信、祈禱、思考、付出是富足法則的四大支柱。你千萬別作消極思想的受害者。
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在於他得到多少,而在於他付出多少。而根據有錢人們的觀點,要使自己的事業成功,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發掘自己獨到的才智。人的才智各不相同,正如我們生來就有不同的指紋,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可以相同,然而,他的才能卻是他一個人獨具的。
愛默生曾說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使命,他的才能就是上天給他的……做某些事情嫻熟自如,就容易把某些事情做好,說不定這事是別人做不好的……一個人的抱負也會與自己的能力相當,而巔峰的高度,正和基礎的深度成正比。”
發掘出你獨具的才能,這是必具的第一步,如果一味地人雲亦雲,鸚鵡學舌,沒有主見和自我判斷能力,那麼即使表麵上的成功也掩飾不了那極大的失敗。
(2)誠實。每個人的思想中,都具有不撒謊、不行騙、不偷盜的道德觀。莎士比亞說:“你若對自己誠實,日積月累,就無法對人不忠了。”斯科特說:“我一開始撒謊,就陷入了紊亂的網羅裏!”
(3)熱忱,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新的一天。
(4)不要讓你所擁有的東西占據了你的思想情感。
(5)不要過於憂慮。
(6)不要留戀過去。
(7)尊重別人,而不要輕視任何人。
(8)承擔起對世界的責任。
其實以上所列也僅僅是個參考,任何人要想成為真正的富人必須豐富自己的心靈,物質上的富有隻是表麵的富有,精神上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因此,奉勸各位想在創富之路上大幹一場的人,別忘記豐盈你自己的心靈。
給予是健康生活的奧秘……金錢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是建設社會生活的一項工具。
——小約翰·D·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