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即將超越撒切爾夫人的鐵腕女總理(2 / 3)

默克爾並不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從小的經曆和教育讓她很早就養成了多聽少說的性格,人們一開始往往會被她的沉默欺騙,以為她是個好欺負的容易被架空的人。實際上,她的頑固令人難以想象,她的手腕也令人驚顫,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旦她看準了,思考清楚了,她的計劃之完善、行動之迅速、思考之深入,無一不令人讚歎。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最終也會發現她的想法是正確的。

除此之外,默克爾在做事中並非毫不讓步。比如,盡管嚴厲的內政法案勢在必行,但是麵臨諸多抗議之聲,她也會選擇將法案延後實施;再比如,歐債危機中希臘低頭希望德國能夠將限定期限略微延後時,默克爾也確實考慮過這件事情。

默克爾並不是一個經常發表肯定言論的人,但是她的決定必然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考量。正因如此,她對自己的決定有著充分的信任。但就算自己的觀點沒有被議會采納,就算內閣大部分議員都不同意自己的觀點,她也不會直接用威嚴去強壓別人,更不會采取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一直到最後,決議都不能取得內閣成員的認同,她也不會再說什麼。然而,如果你認為她就此放棄了,那就錯了。她不再強調,不再據理力爭,不意味著她就將這項決議擱置,她會在某個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再次將這個決議搬出來,彼時,你除了同意之外別無他法。

默克爾擁有驚人的恒心。人們往往不是迫於她的威嚴而服從,而是被她的持久打敗。誰能想到,一件早已過去好幾年的事情,她很可能仍然銘記於心?誰又能想到一個早已擱置多年的提案,會在她的手上重見天日?她就像一個充滿了耐心的獵人,一時的大意沒有關係,保持耐心就總會等到獵物的到來。這也恰恰是她令人感到可怕的地方。

除此之外,她總是恰當地表現出自己對德國的愛,對民眾的愛。作為德國的總理,在麵對群眾時,她並不會特別展示出自己作為總理的一麵。在她看來,總理,不過是她的工作。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與她在生活中對待總理這一職務的方法幾乎一模一樣。區別隻是在於,總理要考慮的事情更多,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更多。因此,人們在超市遇到排隊買菜的默克爾是很正常的事情。

默克爾並不是一個經常將情感展露於外的人。但往往在她不經意間的堅持裏,德國人就感受到這位嚴肅的女性給他們的無限關愛。比如在危機中始終堅持不動納稅人的錢,不論外界如何施壓,不論世界輿論如何偏向,更不論什麼人用什麼方式進行建議、強迫或勸誘,她始終不為所動。德國民眾很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盡管默克爾的強硬早已被整個世界批判,但在他們看來,默克爾的懷抱是這個世界上最安全也最溫暖的地方。這對德國人民來說異常重要。經曆了數次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人總期盼著能夠過上真正“安全”的日子,他們希望能夠過上良好而又安定的生活。正是默克爾帶給了他們這樣的生活。

默克爾並不認為自己像撒切爾夫人,盡管常常被相提並論,盡管她自己也非常尊敬這位偉大的女人,但是她並沒有如同撒切爾夫人般的強勢態度。撒切爾夫人很少在具體問題上讓步,盡管她也會權衡得失,但是相比之下,她表現得更多的是魯莽和得理不饒人的強硬。

讓人看不透的女人

大部分人總會認為那些看上去不太擅長交流的、沉默寡言的人,一般情況下都與這個世界有一些隔膜。他們在為人處世中往往小心翼翼而又謹小慎微,但同時大部分都擁有著一眼看清事情本質的能力,隻是一旦讓他們去具體操作或者與別人打交道共同完成,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但是,默克爾是一個完全可以顛覆如此印象的人。

不論人們曾見到多少次默克爾或強硬或果斷或從容的姿態,不論她那張陷入沉思的麵容多少次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也最多隻會認識到這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不少人仍然會被這副麵孔欺騙。

事實也的確如此。默克爾成為基民盟主席時,人們根本沒想到這位女主席會有什麼作為,隻把她當作沃爾夫岡?朔伊布勒上位途中的犧牲品而已,然而誰能想到這位看似將碌碌無為的主席卻能夠成功從朔伊布勒和赫爾穆特?科爾的籠罩下突出重圍,並將這兩位在基民盟內的領銜人物拉入無盡的彼此爭鬥之中。也是直到那時人們才徹底明白過來,以往對默克爾的看法需要完全重新撰寫。

在這件事情的影響下,幾乎沒有人敢看輕默克爾,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女人往往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給以最致命的襲擊。盡管如此,默克爾也並非沉不住氣的人,如非萬不得已,她絕對不會采取任何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的行動。而在這件事之後,她在基民盟內部的地位逐漸穩固,也不再需要再次采取這樣的做法。

每當召開黨團議會時,或者對具體政策進行商討時,大多數人都對這位女總理的思維方式感到驚訝。比如,沒人想到她會在核問題上如此堅持,不僅僅是據理力爭和絲毫不讓步的態度,而且固執到非得執行不可。也沒有人想到,她會在核電站出現紕漏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翻了自己先前令議員們感到頭疼的議案。

不僅如此,在商討政府債務的議題時,人們本以為她會反對大幅削減居民福利的政策,誰知她卻舉手讚成。在麵臨著國內諸多質疑和不滿時,本以為她的態度並沒有那麼堅定,但她就真的堅決不對法案做任何改動。

隨著共事時間的增加,議員、民眾也漸漸地習慣了默克爾的思維方式。不得不承認,盡管她在這方麵有些出乎人們意料,但是她的意誌、她的信念、她的個人魅力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堅持的決策決不改變,而一旦改變就會以非常高效的速度將原來的政策扭轉過來。

盡管在國內默克爾的這種姿態經常展現在人們麵前,但是誰也不能說自己真正了解默克爾。而外交場合中的默克爾則顯得更加難以捉摸,因為她會將自己更大程度地包在殼裏,輕易不露出真正麵目。這樣的遊刃有餘在國際交往中非常重要,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交往通常並不會輕易表現出各自內心真正的想法,相反的,如何在對方給出的紛雜信息中探出對方真正的想法,才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在與歐盟的關係上,默克爾“大方”地表現出自己的堅持。德國於2007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時,默克爾更是實質性地充當了整個歐元區的領導人。正是這段時期的表現,讓歐盟成員國內最遲鈍的人都感受到了默克爾的影響。

在與歐盟內眾多國家領導人的交往中,默克爾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國家的強大而表現得盛氣淩人。這不僅是出於德國未來發展的考量,更是默克爾本人一貫作風的延續。可以說,默克爾的風格非常適合現在的德國。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歐元區的實際領頭人,但是來自二戰的陰影會讓人們對德國抱有戒心。德國的強大引來對德國的懷疑,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想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就必須低調,而默克爾的低調剛好適應了這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