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叫醒德國沉睡的經濟
默克爾說:“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達到美國的水平,即實現3%的增長率,否則,我們與美國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難倒了數屆政府的德國經濟
默克爾登台之時,擺在她麵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萎靡的德國經濟,這個持續十幾年的問題已經難倒德國數屆政府。從國際上來看,法國的經濟一向不景氣,但每當為此感到鬱悶和痛苦時,他們總是用“還有德國落在後麵”來安慰自己。
施羅德沒能連任總理,或多或少和他任職期間經濟沒有起色有關。施羅德當政期間,經濟的增長就像一隻背著重重外殼的蝸牛,半天挪不動一步;就業率不但沒增加反倒持續下降;社會各項福利製度的施行也麵臨著各種挑戰。
就拿2005年的德國經濟來說,經濟攀升率為0.9%,這個比例讓德國穩坐歐盟各國經濟增長的倒數第一名。要知道,這一增長率與前一年相比,下降了0.7%;而這一年的失業率基本保持在11%以上;財政赤字更是接連4年超過歐盟規定的財政赤字標準。
也許這些數字還很抽象,那看看德國民眾的真實生活,便能夠更直接地了解此時的德國經濟。大部分的德國家庭身上都背著重重的債務,其中沒有能力償還債務的家庭差不多在50萬左右,另外全國8.3%的人根本就沒錢用來還債——這個數字還僅限於經濟條件稍好點的西德。而在經濟更加落後的東德,每1000戶家庭中有113戶身上背著重重的債務,這個概率超過西德4.1%。
德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景象?首先導致肯定與國內的大環境有關,當時整個德國長期處在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之中,這直接導致國內就業崗位的減少,進而引起德國的高失業率。即使沒有失業的家庭,收入也少得可憐。
從1993年開始,德國的消費中心每年都會出示一份他們調查研究德國的全國債務彙報,十幾年的時間裏,背上沉重債務的家庭增長了一倍還多。新世紀初始,德國8000多萬人口中,隻有50萬左右的家庭可以承擔得起部分社會費用,不過,一旦電費上漲或者他們家出現需要修理的電器,這些家庭就會一躍成為債務者龐大陣營中的一員。
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從德國將這兩個地方統一之後,它們彼此之間就看對方不順眼,就好像兩個向媽媽爭寵的孩子——德國政府每年撥給東德的補貼達到900億歐元,這讓西德非常生氣;而西德的工資和民眾的生活條件都要比東德好,這讓東德人心裏非常不平衡。
經濟和統一是相互影響的兩個問題,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另一個的發展,從東德和西德合並後的發展就能夠得出這一點。在統一之前,西德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東德則相對落後很多,政府將兩個地方統一起來,一方麵是便於行政上的管理,另一方麵也是希望二者的經濟能夠朝著平衡的水平發展,因為貧富分化過於嚴重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但是,令執政黨沒有想到的是,東德和西德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弱化,反而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造成東德就業率持續下跌,這讓窮人變得更窮了。拿2005年西德和東德兩個處於同一水平的家庭來說,前者每收入100歐元,後者隻有82歐元。當這些錢不能夠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時,他們隻能夠求助於社會補貼和救助。救助金來源於社會上較富裕的那部分民眾,他們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用來養活沒有工作的人,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浪費。
這種貧富差距和就業率是有直接關係的,在其他國家,教育程度低的這群人大部分集中在服務行業,他們支撐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當然,服務業的發展也會給在其中工作的人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德國的國情之一是,這裏的人們不喜歡從事服務行業,不但如此,他們也不喜歡享受別人提供的服務。所以,民眾的消費欲望難以刺激起來,第三產業自然也很難發展,也就不能像其他國家那樣僅憑一個行業就給失業人群提供數量巨大的就業崗位。
綜合來說,默克爾此時麵臨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在所有的歐盟國家中,德國的經濟增長率最低;
2.全國失業人數超過500萬,這是在德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數字;
3.福利製度過於寬厚,嚴重影響了德國財政收支;
4.財政赤字連年超過歐盟所設標準;
5.過高的稅收成為外來投資者進入德國的最大阻礙,直接造成就業崗位的缺失,還使得產品處在較高的銷售價格上,影響了國民的消費。
作為德國的新任總理,默克爾不得不麵對這個爛攤子。改革迫在眉睫,曆史的洪流已經將德國推到經濟改革的風口浪尖上。默克爾競選總理時就對德國的經濟進行了憧憬,她希望在執政期間能夠縮小東德和西德之間的貧富差距,破除兩者之間經濟發展的障礙。但是,沒有人比她更清楚,要做到這一點有多麼艱難。
默克爾確認掌管德國之後發表了第一個演說,她重點講述了對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意見。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債務危機,都已經到了一個底線,這應該引起從政府到民眾每一方的注意。但是,默克爾相信,所謂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遇,是國家以前沒有把握住的機遇。隻要聯盟黨和社民黨齊心協力,就有信心迎來德國新的機遇,目標就是10年內將德國帶入歐洲經濟前三甲。
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默克爾也重申了這一信心。在她看來,德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重拾建設經濟強國的決心,穩步有力地將改革施行下去。
經濟改革第一步
在對民眾進行一場充滿感染力的號召之後,默克爾開始大刀闊斧地展開德國經濟的改革,社會製度的改革和社會結構的改革也同步進行。默克爾在宏觀上調控德國經濟:麵對嚴重超出歐盟標準的財政赤字,從兩個方麵做出要求,一是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另一個是降低稅收補助。
就拿降低稅收補助來說,默克爾帶領的執政黨從社會各個稅種上進行改革,比如,2007年起增值稅從16%上調3個百分點;另有兩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也上漲3個百分點,達到45%,分別是年收入過25萬歐元的單身人士和過50萬歐元的家庭;全國職工原有的交通補助被撤掉,換成“21公裏之內不予補助,超過部分按30歐分每公裏計算補助”;原來德國的兒童補助金發放到27歲,從改革之日起,下調至25歲。
改革有時是件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它的切身受益者來說,不過,雖然這些具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民眾的利益,但是在大局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財政赤字達到2%,低於歐盟規定的3%的標準;不但如此,2007年德國財政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終於擺脫了財政赤字,實現了國家財政的平衡。
第二個改革政策是調控市場經濟。一直以來,德國都是數得上的出口大國,但是自己國內的消費水平一直提不上去。隨著歐盟國家關稅等相關政策的改革,隻靠出口來拉動消費變得有些困難,隻能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國內,拉動自己國家的內需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默克爾給德國的商人和企業家們提出了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比如多多開展商品展銷會,通過線上媒體和線下傳播的方式加大對產品的宣傳;對像房屋、汽車等價格昂貴的產品,可以實行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多采用對民眾有吸引力的打折促銷等商品營銷方式;另外,還要加強對網絡的利用,比如網上商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