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階段的外交平衡術
與美國關係鬧僵,與歐盟不少成員國的關係陷入泥潭,前總理施羅德遺留的外交爛攤子全部落到了默克爾頭上。
德國外交就是搞定三個關係
1990年德國實現統一,與之前隻能夠聽從戰勝國的外交政策相比,統一後的德國擁有了獨立的外交權利和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德國憲法中一條“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推行積極的和平政策”,為德國未來的發展製定了不變的大方向:主張的是和平,關注的是國際安全,並致力於與歐洲其他國家、與美國的關係。
這個大方向決定了德國在外交上的戰略和政策,不管國內和國際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不論國內是什麼樣的黨派在執政,都不會影響整個外交的大方向,隻是不同時期的關注焦點會有所變化。
德國的外交政策可以從3個關係上來解讀,一個是德國與歐洲的關係,一個是德國與美國的關係,另一個是德國與除歐美之外的其他國家的關係。
德國外交政策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推動歐洲國家的合作和促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默克爾從2005年登台起就將這一重點作為努力的目標,致力於化解歐洲國家之間的分歧以及重新樹立德國在歐盟的標杆形象。
對於德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默克爾心中有數:歐盟各國家在政治和經濟方麵都對德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2004年12月,為了有一條統一的行為準則,歐洲準備頒布一部憲法,用於約束和規範歐洲各國家的行為,之後憲法草案發布。在2005年的全民投票表決中,法國和荷蘭沒能通過這一草案,便出現了歐洲憲法危機。德國在歐洲國家中是很有影響力的,因此大家都把化解這個危機的希望放在德國身上。
默克爾清楚危機的解決並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不是一人之力能完成的任務,此時歐盟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每日俱下,所以,即使把歐盟各國家召集在一起討論憲法事宜,並不能取得期待的結果,而且還有可能讓情勢更加糟糕。
所以,默克爾采取的策略是私底下單獨聽取大家的意見,將一致通過的條案做成一個基本法,而將有爭議的條案從原憲法中剔除。默克爾這種尊重每個國家意見的做法贏得了認可,歐盟各項討論也進展順利。
2005年12月,歐洲各國家在歐盟總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首腦會,議題是從2007年起6年內的財政預算。剛開始時,英國和法國都堅持自己國家政策上的預算,比如前者的特殊返款和後者的農業補助,默克爾不停地在他們之間周旋和協調,還增加了自己國家的支出。最終,雙方都做出妥協,這次的首腦會議完美收官。
2007年3月的歐盟國家領導人會議議題為歐洲環境保護問題。這次對方案存不同意見的是波蘭和法國,經過默克爾的努力,終於達成一致方案,即預計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比30年前降低20個百分點。
默克爾不僅成功地化解了歐洲憲法危機,還逐個完成了登台時許下的外交戰略調整方案。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外交上並不重視與小國家的合作與發展,默克爾則很看重這一方麵的外交。施羅德在位時與普京的關係非常要好,也因此疏遠了波蘭。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後,將訪問波蘭的行程放在訪問俄羅斯之前,很好地促進了與波蘭的友好關係。
默克爾並沒有疏忽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作為鄰居之一,俄羅斯對德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默克爾明白,雖說現在和俄羅斯的關係很穩定,但不能忽視俄羅斯強大的軍事野心。所以,默克爾一直在密切關注俄羅斯政策和局勢上每一個微小的變動。
德國和俄羅斯有夥伴關係,也有利益上的衝突,比如他們都想擴大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所以,俄羅斯擁護德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又處心積慮地要讓歐盟分裂;德國則一方麵與俄羅斯展開多方麵的協作,另一方麵在暗地裏協助美國開展抵製俄羅斯擴展影響力的活動。
默克爾另一個外交重點是處理好與美國的跨大西洋友好關係。在施羅德執政期間,默克爾就一直不讚同施羅德對待美伊戰爭的態度,也曾在訪問美國期間在媒體上公開批評施羅德的這一態度。當時施羅德對美伊戰爭的態度確實讓德美關係降溫不少,但給德國國內民眾提供了一個無恐怖主義出現的安全環境。默克爾登台後,德美關係迅速升溫,雙方重要的外交政策是以價值觀和戰略利益為基本導向的。
另外,登台後一個月,默克爾出訪法國,受到親切接待,雙方達成共識:德國和法國合作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電動馬達,但不是主宰者。之後一年,默克爾又到中東國家訪問,與約旦國王和巴以領導展開會談,一起對中東的發展局勢和雙邊關係進行深入討論。之後,她還出訪黎巴嫩,和政府共同商討國際和國內的發展趨勢。
從第一個任期到第二個任期,默克爾一直走在致力於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道路上,將鞏固和美國的跨大西洋關係作為重要任務,同時繼續加強與俄羅斯的互惠互利關係。
以西方價值觀為托詞的外交政策
價值觀外交是指將自己國家或者局部地區的價值觀作為製定外交政策的標準和對外交往的準則。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西方國家常用的價值觀外交政策就是指他們將在國內宣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西方主流價值觀念作為是否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標準,甚至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判別的國家的外交。這是一種帶有強烈主觀和個人意識色彩的外交政策。為何要實行這樣的外交政策呢?踐行價值觀外交政策的國家是這樣說的:之所以按照價值觀來決定外交,主要原因是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價值觀不受影響,而非以經濟或者其他的眼前利益主導外交。
在默克爾看來,上一任總理施羅德的外交政策太過保守,2005年登台,她便對此作出調整,將價值觀外交提到對外交往政策的首位。從這時開始,德國或者說西方的主流價值觀體係——民主、自由以及維護人權等成為德國對外交往的基本準則,這是德國外交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局麵。
2007年10月,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出台了一個有關針對亞洲的外交發展文件,此時開始,默克爾將價值觀政策推行至亞洲。兩個月後,聯盟黨新的綱領出台,其中著重闡述了在國際新形勢下德國推行價值觀外交的重要性,也就是為德國在歐洲乃至國際世界中重要地位的塑造發揮重要力量。
德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過程中,處處滲透著默克爾的這一價值觀政策,集中體現在德國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進一步與美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及對亞洲的外交3個方麵。
首先無論哪個黨派統領德國,都長期致力於推進歐洲國家的大融合,所謂“水漲船高”,德國要想富強,要想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靠山,歐洲的融合對於德國的發展就起到這樣一個作用。因此,默克爾上台後繼續傳承促進歐洲一體化的傳統做法,也將這件事情作為德國對外交往的重中之重。
在默克爾看來,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歐洲的共同價值觀的普及和認同,因此,她的目標是通過在歐洲推行價值觀外交政策,打造一個為民眾爭取更多民權和公正,以價值觀影響和帶動社會各方麵發展的一體化的歐洲社會。
默克爾這樣考慮的出發點在於,歐洲的不同國家能夠相互融合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在民主與自由方麵達成了共識,同時,這種價值觀也對歐洲一體化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歐盟國家不僅將這種價值觀內化於心,成為民族傳承的一種精神,同時,還將這種觀念外化到社會法律和法規之中;不過,這種觀念還不夠深入,東歐國家還未能夠完全融入一體化之中。因此,默克爾認為繼續在歐洲推行價值觀政策既可行又必要。
默克爾的價值觀政策還體現在重建德國與美國的關係方麵。跨大西洋合作關係商討和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後,德美關係迅速升溫。外界一直認為默克爾的“親美”態度特別明顯,那默克爾在處理與美國的外交時,究竟在考慮什麼?
德國和美國都是以民主和自由自居的西方國家,雖說位於大洋兩岸,但麵對著同樣的地區局勢:中東地區的動蕩不安;和伊斯蘭國家關係的維護;日益糟糕的地球環境;恐怖組織和戰備武器的擴散,等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國家在國際上占有主動權和導向性的優勢,不過,層出不窮的問題正挑戰著西方國家的權威性。在默克爾看來,要想繼續保證這種權威性和國際社會的秩序,德國和美國有義務聯合起來一同麵對各種挑戰。
另一方麵,默克爾承認美國在國際上的霸主地位,擁護美國在國際社會擔任重要角色,而且美國在軍事安全方麵能夠給予德國等歐盟國家很大的幫助。在她看來,美國的地位不容撼動,這也是在保障西方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害。
默克爾說,德國和美國雖然在有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是兩國擁有同樣的西方價值觀,所以即使美國的部分外交政策有很大的爭議,建立於共同價值觀這一重要基礎上的合作不會受到影響。因此,與美國建立價值觀之上的交往成為德國外交政策中的另一個重中之重。
默克爾的價值觀交往的第三個集中體現存在於德國與亞洲的外交關係之中。施羅德在位時,將經濟發展作為德國與亞洲合作的基本原則,但是默克爾執政後將這種政策進行調整,並且不止一次強調:經濟發展的合作也要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體係之上,與取得經濟發展相比,自由和民主的觀念更加重要。以價值觀外交為基礎,默克爾頒布了新的對亞洲發展方案。
首先,之前德國與亞洲的發展是以經濟為參考標準的,這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即亞洲國家將經濟放在發展的第一位,而忽視了與人權有關的民主、環境、能源等基本問題。在默克爾看來,此時的亞洲,特別是中國,已經在經濟上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中國在價值觀上與西方並不相同。默克爾認為德國在世界範圍內擔負著責任,所以在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時,要將價值觀加入其中。
默克爾還提到亞洲最大的實行民主製度的國家——印度。與中國快速發展的勢頭相同,印度的發展也在一路攀升,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印度實行的是西方民主體製。因此,在默克爾實施的新的對亞洲發展方案中,印度將會成為德國的重點合作夥伴,將印度塑造成西方民主製度與經濟發展相互結合的一個典型。
默克爾的這種價值觀外交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反對和不滿。如果默克爾繼續將這種政策推行下去,將會在國際範圍內引起更大的震動和緊張關係,當然,德國的發展和在全球範圍內的地位也會深受影響。
“旋風式”出訪歐盟鄰居
默克爾執政之初,不僅與美國關係緊張,與歐盟其他國家的關係同樣處於緊張狀態。施羅德時代留下來的外交遺產就是德國隻與俄羅斯、法國等少數國家處於關係良好的狀態。
默克爾就任總理之後,為了改善與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關係,采取了“旋風式”的出訪策略。
默克爾與前任施羅德一樣首先選擇訪問巴黎,在巴黎的愛麗舍宮,法國總統希拉克熱烈歡迎默克爾的到來,並親吻她的手背。在兩小時的會晤中,加強歐洲整合和跨大西洋紐帶議題是他們的談話重點,這項議題在施羅德時期是不提倡的。默克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對於發展兩國的關係非常有信心。”站在她身邊的希拉克也表示:“對於這份偉大的友誼我們深為感動,法德關係不同尋常。如果我們的關係有所疏離,歐盟將會運行不暢,歐洲就猶如一輛壞掉的汽車。”
為什麼默克爾與施羅德都選擇首先訪問法國?原因不難理解,法德關係決定歐盟的運轉,默克爾表示,德法兩國保持友好關係不僅對兩國有益,對歐洲建設也是極其重要的。不管在曆史還是現實中,法德關係都影響到整個歐洲的團結與發展。歐盟遭遇了向東擴張、機構改革等方麵問題時,更需要法德兩國聯手幫助歐盟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