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縱橫內外:進退有度,維護德國利益(1 / 3)

PART 6 縱橫內外:進退有度,維護德國利益

第一章 打破政治聯姻

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德國卻又被卷入全球危機的旋渦裏。見死不救還是伸出援手?無論選擇哪一個,默克爾都以一位母親的姿態牢牢地守住了德國人民。

於2005年大聯合政府形成之前,默克爾就曾表示:“與社民黨合作的大聯合政府必然會很不融洽,我們不可能坐在一個桌旁,我們的國家需要一個明確的結果。”

金融危機吹皺德國政壇

2008年第四個季度,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和德國社民黨組成的黑紅聯盟即將迎來聯合執政後的第一次大選。兩黨都瞄準了2009年大選,聯盟黨為了擺脫繼續和社民黨組成內閣而鉚足了勁兒,社民黨也希望重新奪回總理之位,兩者都進入積極的準備階段,以期在先拉開序幕的州大選中大展身手。

被稱作“大選年”的2009年一共有15場政治選舉,其中還包含勃蘭登堡州、薩爾州、薩克森州、圖林根州、黑森州等5大州的議會選舉。就在各個黨派開始為各自的選舉造勢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打亂了所有的安排,那就是從太平洋彼岸吹過來的金融危機。

2008年年底,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德國經濟同樣受到影響。很快,金融市場出現大幅震動,上市公司資金大量縮水。隨即,銀行業、房地產業全部受到波及,德國房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瀕臨破產,不久後,德國金融巨頭全部陷入危機,經濟虧損嚴重,德國引以為豪的製造業從增長轉為大幅下滑。整體來看,德國2008年前3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良好的增長狀態,但從第四季度開始,經濟出現了倒退。到2009年1月,這樣的趨勢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金融危機還波及德國的勞動力市場。自默克爾執政以來,德國的失業率不斷降低,但2009年3月首次呈現出攀升的態勢。除此之外,投資領域、出口領域全部遭遇衝擊,前期良好的增長全部遭遇滑鐵盧。

2008年年底,金融危機剛剛抵達德國時,默克爾顯然沒有想到它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當美國、英國、法國等都在為救市忙碌時,默克爾顯得有些漫不經心。11月德法高峰會談時,薩科齊企圖說服默克爾加大在歐盟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投入,但是結果讓他很失望。

由此,默克爾也遭受到大量媒體的抨擊,認為她在金融危機初期反應不及時,放任危機擴大而沒有任何作為。當英國已經開始將大量銀行轉為國有,歐盟向各國發出倡議建立歐盟銀行基金,各國的拯救市場、刺激經濟的政策不斷出台時,默克爾卻還在考慮應該減稅還是該投資基礎建設。麵對歐盟的邀請,默克爾以一句“德國的錢隻能用來拯救德國銀行”堵了回去。而且不止是媒體,基民盟內部也冒出對總理的不滿之聲。

隨著金融危機在2009年的進一步蔓延,默克爾終於感到局勢的嚴峻。50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計劃這才姍姍來遲。而很明顯,默克爾的此次表現讓民眾非常不滿,民調顯示,默克爾的支持率下降了4%,為47%,但是仍比已經上升2%的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施泰因邁爾的25%高出太多。

隨著救市計劃的進一步展開,德國的經濟逐漸好轉,實際上,此次金融風暴並未過多影響德國,德國經濟各個行業的發展盡管有所下降,但總體來說仍屬於進入停滯狀態和非常小幅度的倒退狀態。盡管如此,這並不能讓德國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部門放心。有所下降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更大幅度地下降,因此各種消極預測見諸報端,不少人都做好了經濟可能進入停滯期的心理準備。

然而誰知隨著新的經濟計劃的展開,減稅措施的進一步推行,德國的經濟再次步入正軌。曾經的增長產業仍然繼續增長,失業率很快回落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這樣的迅速恢複讓德國人舒了一口氣,也讓整個世界瞠目結舌,人們開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德國的經濟發展。

而此次救市計劃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默克爾,盡管社民黨試圖將這份功勞攬到自己身上,但是德國民眾更相信他們的總理。

正是金融危機的來襲導致德國的兩大政黨不得不先將目光放到應對危機上,反而使得在各州競選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因為不管是哪個政黨,都無法將應對經濟危機取得的成績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也不能用經濟危機中的漏洞去指責對方,因為這是兩個政黨聯合作出的決議,指責對方就是指責自己。

2008年1月,德國黑森州就曾舉行過一次議會選舉,但是結果令人意想不到又無可奈何。彼時,基民盟、社民黨、自民黨、綠黨、左派黨全部進入議會,而又因為在政見上的分歧無法組成政黨聯盟,直至2009年重新選舉。這樣的尷尬局麵在德國實屬首次。而對於2009年的黑森州選舉,由於受到2005年黑紅聯盟印象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很可能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麵。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民眾再次陷入猶豫。麵臨著經濟的再度風雨飄搖,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夠穩定下來,如果能夠在最小的震動中度過這次危機那就最好了。因此,他們並不歡迎那些需要冒一定風險的決策,反而會把選票投給那些更為穩定、能夠堅持已經製定好的政策的政黨。而這恰恰是默克爾的優勢。

一直以來,默克爾在人民心中都是寡言、穩定的領導者形象,盡管此次在金融危機前期的不作為讓她的形象打了一定折扣,但是仍不能否認,比起社民黨,民眾更願意支持基民盟,默克爾的支持率比起社民黨總理候選人也高了不止10個百分點。

因此,大部分評論仍然認為,盡管默克爾的支持率還可能出現一些波動,但是最終結果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默克爾仍有可能繼續出任德國總理。值得懷疑的就是,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能否在此次大選成功實現與自民黨的牽手。盡管黑紅聯盟政府也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但是基民盟和社民黨在具體合作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矛盾和分歧,這兩個政黨本身就持有與對方針鋒相對的政見,不管如何妥協都會給其中一方帶來積怨,再次聯合的可能性相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