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中國的冰火兩重天(3 / 3)

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和社民黨上台後,中德外交越來越頻繁,雖然這其中不免摩擦,但總趨勢是樂觀的。德國越來越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拋卻之前對中國不正確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兩國的友好關係。

至2013年,中德已經建交41年,經曆過許多磕磕絆絆之後,德中關係越來越緊密。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機,德國和中國攜手共同應對危機,共同承擔起推動世界經濟複蘇的責任。在這之前,德國與中國在國際經濟上以競爭為主,但高手過招,除了輸贏之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尊重。中德都非常讚賞對方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表現出的責任感,也更加了解對方,這為未來建立全麵的戰略合作關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德關係的親密從德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度就能夠得出。中國經濟剛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時,德國擔心高速發展的中國會撼動西方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默克爾以人權和民主體製作為與中國經濟合作的“綁定”條件。而當2009年德國的“全球最大貿易出口國”的桂冠被中國奪得後,德國並沒有出現抨擊等負麵的評價,而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德國經濟界的專家們看來,中國能夠取得這頂桂冠靠的是實力,並且相信中國的出口額會不斷地提升,將會穩坐榜首,僅次於中國出口額的德國也將繼續守住自己的位置。對這兩個國家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繼續拉動整個國際市場的出口貿易,市場越大,每個國家的收益才會越大。

德中外交關係升溫的另一個原因是,默克爾意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並非自己認為的沒有人權、隻會製造貧窮的製度。在數次訪問中國之後,默克爾看到了中國政府正在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上摸索前進,並且用適合自己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證了國民的基本生活,還迅速成為享譽全球的經濟大國。

中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改變了西方國家對亞洲國家的看法。默克爾支持中國在國際合作和發展中的主張,即無論國家的大小和貧富是怎樣的,在合作中都應該被放在同樣的高度,隻有平等交流,才能促進國家間的合作,國際經濟的發展也才能惠及全球民眾。

2008年,默克爾在媒體上表示希望中國的奧運會能夠取得成功,並會盡全力促進中德友好關係。當時默克爾這樣公開的示好也許是出於壓力,但如今中德關係的升溫得益於她對於中國越來越深的了解,以及對世界不同製度國家多樣化發展的尊重。隻有真正從內心理解、尊重和接納對方的體製和國情,兩國友好外交才會出現實質性進展。

2006年,中德兩國名校共派出100多名優秀博士生、教授,共同參與有關認知係統和國際研究兩個項目的研發,項目涉及十幾個學科,曆時4年。中德的首次合作獲得了圓滿成功,項目幾乎沒有瑕疵。這也為今後中德在高技術人才以及學術方麵的交流打開了一扇窗。

除了教育和人才上的交流,中德兩方的傳統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2007年,默克爾親赴中國,啟動兩國文化交流的係列活動。交流活動會持續3年左右,希望能夠促進兩國人們之間的了解和交往,以及文化的交流。2012年,中國在德國開展了“中國文化年”活動,無論是規模、持續時間還是影響範圍,都是中德交往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默克爾說,德國的人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希望能夠和中國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誼。在文化發展方麵,德國和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有非常久遠的曆史和傳統,以前包括德國領導人在內對中國的了解很少,現在德國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大,但依然還不夠。

近些年,中國和德國每逢新年會派出一些文化組織到對方國家進行演出。德國國內著名的交響樂團到中國為新年音樂會助陣,中國的演出單位則將歡度新春的活動搬到德國首都的火車站。這些異國文化不僅給中國和德國帶去了新鮮,也將兩國的外交和戰略合作推向了更加緊密的程度。

默克爾已經意識到,在世界大國的外交活動中,德國與中國的關係非常重要。不管是處理國際政治事務還是維護國際環境的安全,又或者加快世界貿易的發展進程,德國都需要中國的鼎力支持。當然,德國的發展也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誰也不能保證將來沒有磕磕碰碰,不過,中國和德國的外交關係前景樂觀,隻要雙方尊重彼此間的差異,致力於進一步了解對方國家的國情,用溝通和信任護航,中德就能攜手麵對發展中的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