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中國的冰火兩重天(2 / 3)

施羅德在位時,將經濟作為主導德中外交關係發展的重點,這也是兩國幾十年間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合作傳統。施羅德之前的總理科爾在位時,就和中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施羅德將這層關係向更加親密的方向推進了一步。不過,默克爾上台後卻一改常態,總是與中方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這種距離感是在外人看來的,默克爾是否有意而為之並不清楚。不過,之後的一件事證明了默克爾確實有意要疏遠中國。2007年1月,默克爾計劃出訪美國,在這之前,她回答國內一家媒體的提問時認為與美國建立合作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個戰略意義是什麼意思,默克爾訪美期間做出了回應:中國等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實力與地位迅速提升,這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德國等歐洲國家要和美國建立一個共同的市場,建立有戰略意義的合作來應對挑戰。

2007年,中國和德國建交35年,8月27日,默克爾第二次來到中國,這給兩國的外交升溫帶來了希望。不過,默克爾並不會按著這種期望行事。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中,第一次訪華時被提及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和人權問題,仍是默克爾此行的重點,另外,她還提到有關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這些方麵中國和德國都存在較大分歧。

此行中,默克爾還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一場演說,直指中國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抄襲”德國汽車製造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嚴厲批評。在默克爾看來,簡單、一味地仿造,而沒有任何原創性質的模仿就是一種“偷”的行為。中德雙方和社會大眾原本希望借著建交35年的機會兩國的關係能夠回暖,結果事與願違。真正令中方感到憤怒的,是默克爾從中國返回後一個月,就在德國總理官邸會見了達賴——這是德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

這一做法真正將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推到了一個危機的邊緣,中國取消了原定的兩國高層領導會談。不過,德國國內倒是有不少的擁護者,特別是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

2008年10月24日,默克爾第三次訪華。這次會麵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德國對中國的這次出訪也是針對這一危機展開的。3個月後,時任總理溫家寶到歐洲訪問,和默克爾就兩國以及全球的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會談,結束後還發表了關於雙方經濟合作的聲明。

隨著默克爾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她之前對於中國強硬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她更加了解真實的中國,也看到中國在國際上起到的正麵、積極的引導作用,對華好感度逐漸上升,並且毫不掩飾地在言談中表露出來,這從默克爾第四次訪華的表現就能夠看出。

2010年7月15日,默克爾開始了4天的中國之行,期間她對中國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讚賞:“中國的發展之路讓人們充滿了信心和力量,足以引得全球矚目。”德國與中國的交往給德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默克爾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從原來的以意識為主導的價值觀政策轉變成以務實為主導的經濟外交政策。

2012年2月,默克爾第五次訪問中國。此時的德國正深陷歐債危機之中,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國內的經濟變得死氣沉沉。默克爾說,中國是她在新的一年出訪的首個非歐洲國家,這個時候來到中國確實是希望有所收獲,但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是求得一個信賴。此時的歐洲經濟發展確實令人沮喪,但默克爾給出了一份具體的解決方案,並且對經濟形勢的好轉充滿了信心。

中國在國際社會眼中已經儼然一個有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的大國。因此,默克爾希望中國不要對歐洲喪失信心,當然,其中的潛台詞則是,希望中國能夠到歐洲投資,這能夠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利潤。

同年8月,默克爾應邀第六次訪華。這次的訪華同樣還是針對歐債危機中的經濟進行的會談,中德雙方一方麵鞏固了第五次訪華時建立的友好信任關係,一方麵又進一步對中歐貿易不景氣的問題以及複雜的國際形勢進行了探討。

6次訪華曆程,從之前堅決地要抵製中國的挑戰到之後意識到中德肩負共同的責任,麵對共同的利益,這條中德友好之路,雙方走得都不容易。

尊重和了解讓外交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