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中國的冰火兩重天
默克爾6次訪華加深了中德兩國情誼,但是良好關係的背後仍然潛伏著眾多危機。如何走出困境,如何保持平穩的關係,如何促進兩國未來的持續共同發展,相信從過去的交往中能夠找出不少建議。
被價值觀外交打碎的瓷器
“現在我們和中國的關係就像是一個打碎的瓷器!”2007年8月,德國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在默克爾會見達賴之後這樣斥責默克爾。
在這之前,德國和中國的關係曾經出現過兩次危機:
1996年,德國某基金會請達賴到德國參加會議,同時,德國執政黨內部通過了一份有關西藏問題的決定,相繼發生的這兩件事情嚴重影響了德國和中國原本友好的關係。
如今,默克爾會見達賴,又讓德中關係陷入冰冷。其實,2007年8月默克爾訪華時,一切進展得很順利,中國領導人與她進行了交談,中德關係也被推向了一個新的製高點。默克爾並未提及要約見達賴的事情,沒想到,9月23日,默克爾聽從黑森州州長科赫的說法,固執地與達賴進行了會麵——中德關係一下子仿佛倒退回了1996年。
默克爾為什麼會不顧中德友好關係,貿然會見達賴呢?這與她在國際上推行的價值觀外交有直接的聯係。西方的價值觀體係倡導所謂“自由、民主”,默克爾將會見達賴看作是符合這種價值觀的做法,但是嚴重破壞了中德關係。默克爾這次的行動也被視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曆史上最失敗的一次外交活動。
10月23日,默克爾帶領執政黨發布了一份有關“亞洲戰略”的文件,第一次將“價值觀外交”落於紙上。這份文件表明德國要重新定位與中國的關係,並且會調整施羅德在位時製定的對華外交政策。
一方麵,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國際地位也逐漸攀升,很快也許會成為德國在經濟以及能源方麵強有力的對手。默克爾希望世界其他國家也能夠形成西方的民主體製,因此,德國將價值觀政策納入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的先決條件之中。印度是亞洲最大的一個堅持西方民主體製的國家,德國在這份戰略中表露出將會親近印度,最大限度地促進與印度的合作。
在默克爾看來,中國和俄羅斯處在與西方民主製度不同的另一個體製之中,德國在選擇經濟合作夥伴時,不能隻考慮對方的經濟發展情況,還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權與製度,因為這就像是一個錢幣的兩麵,缺一不可。默克爾意圖通過價值觀外交這一政策將中國和俄羅斯的製度引上“西化”的道路。
默克爾這種強勢的、不考慮對方實際情況的外交政策,很明顯地影響到與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默克爾頑固地認為,這種基於價值觀基礎上的外交並非針對哪一個國家,這是德國外交的基礎;在和中東等國家交往時,德國也是將這種價值觀念作為導向,才得以長久地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
默克爾的這種做法不僅在國際上受到一些國家的譴責,德國國內的黨派也出現了反對聲,政府內部還因為會見達賴的事件發生了對峙。德國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斥責默克爾這項“最笨的行為”會讓德國損失慘重。
2007年10月,基民盟將默克爾總理的價值觀外交作為一項重要的外交成績,拿到社民黨的大會上炫耀,這引起施泰因邁爾的強烈不滿。他把這種外交稱之為“櫥窗外交”,他批評默克爾說,真正好的外交政策並不是拿出來給人們到處展示它有多麼好,不是放在櫥窗裏供人們參觀和稱讚的商品,而是真正有生命,能夠切實達到製定目的的政策。
作為德國的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被分配完成“收拾破碎的瓷瓶”的任務,他必須想辦法重新建立與中國之間的對話,以消除與中國之間的隔閡。
此次事件後,默克爾受到來自中國的強烈譴責,中國取消了原定好的兩國外交部部長見麵會,在德國沒有對此事做出合理合適的表態之前,中國表示不會主動重建友好關係。默克爾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主動地向中國外交部部長發出邀請。
媒體評論說,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是與世界發展的總趨勢背道而馳的。這種政策不但會製約德國在國際上的發展,也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中國等亞洲國家成為這項政策最先波及的受害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必將與這項不合理的政策抗爭到底。
六次訪華:心心相印還是貌合神離
2006年5月,默克爾繼任德國總理之後第一次訪華。德國前任總理施羅德在位時,將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發展作為兩國外交的重點。從默克爾初次訪華所提出的問題來看,她顯然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經濟問題並不是默克爾交流的全部,她在訪問中闡述了自己對於宗教和人權等相關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