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穿透歐債危機的巨牆
一雙又一雙渴求的眼睛望向默克爾,默克爾回頭看了看自己身後義憤填膺的民眾,在前進與後退的拿捏之中,這位女性領導人展現出自身的強硬和不容侵犯。
歐債危機來襲
自2006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整個世界的經濟情況就陷入不斷的波折之中。從美國開始,危機不斷蔓延,歐洲、日本等幾個發達經濟體全部受到波及。而其中,美國受到的影響最大。到了2009年,希臘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隨即,債務危機席卷整個歐盟,歐洲國家集體陷入艱難的處境。
2009年,來自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率先發難讓希臘毫無招架之力,它們分別是標準普爾、穆迪、惠譽。希臘本就是歐盟成員國中經濟最為薄弱的國家,其經濟長期以來赤字不斷,出現大量的貿易逆差。從其本身來看,它並不具備成為歐盟成員國的資格,但是歐盟彼時考慮到要將整個歐洲聯合起來,因此破例讓它加入。
伴隨著惠譽公司率先降低希臘的信貸評級,標普和穆迪緊隨其後,並且還警告希臘政府如果不能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將可能持續降低對其的評級情況。這3家公司打頭,拉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
由於信用評級被降低,希臘政府債券、國家銀行等許多金融衍生品、國家金融機構的還債能力受到質疑,事實上希臘也不具備清償政府債務的能力,因此股票價格不斷下跌,國家經濟麵臨破產威脅,主權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希臘的國家信用不斷降低,而信用一旦下降,就難再取得國際大公司的青睞,外資、外貿、金融全部極度縮水,國家經濟不斷萎縮。
實際上,這是由國際評級機構帶來的輿論影響,在外界眼中,希臘作為一個小國家,經濟在歐盟成員國中一直處於拖後腿的狀態,而此時具有國際信譽的信用評級機構將其信用等級降低,必然會讓許多國家、國際大型企業動搖,為了安全起見大部分都會選擇從希臘撤資。而希臘本就沒有償還債務的實力,相關負麵影響被放大了許多倍。
不久,希臘政府不得不臨時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讓其經濟持續下滑,盡管稅收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是對龐大的債務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
隨著希臘危機的展開,美國的各大金融機構也摻雜其中,趁機奪取利益。通過將歐元沽空並從中賺取巨大差額的方式,高盛、美林等大型投資銀行聚斂了龐大的利潤。他們以較高價格迅速賣出一定數量的歐元,伴隨著危機的深入,歐元落入危險的境況,彙率大幅下跌,正值此時,高盛等又開始大量回購歐元,中間的大幅差價則成為他們的利潤。歐元深受其害,僅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這短短的3個月時間裏,對美元的彙率就已經降低9.38%,信用也隨之直線下降。
希臘作為歐盟成員國深陷泥潭,歐元區的國家並不會對此坐視不理。希臘的債務中同樣包含對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大量債務,它與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愛爾蘭等的頻繁經濟往來讓所有的歐盟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德國。早在希臘危機爆發之前,高盛集團就事先買入德國高達10億歐元的信用違約互換保險,期限為20年。這個保險規定,如果目標國的信用在20年之內出現違約,那麼德國就需要支付給高盛集團巨額賠款。很明顯,這是早有預謀的行為,也是因此,德國和希臘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如何挽救希臘就成為歐盟的主要議題。2010年5月,歐盟、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貸款1100億歐元給希臘,但是要求其必須嚴格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加緊促進經濟好轉。與此同時,歐盟成員國財長達成了對希臘的總價值7500億歐元的救助措施,以控製希臘危機進一步蔓延的速度。但由於緊縮政策並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希臘仍需要度過非常艱難的一段時期。
盡管有了大量的救助資金,但國際評級機構們沒有因此改變對希臘未來經濟狀況的評判。相反,他們開始了進一步擴散債務危機的行動,目標則是處在經濟發展中享有“凱爾特之虎”美譽的愛爾蘭。2010年8月,他們迅速下調愛爾蘭的信用等級,由此使其經濟受到巨大影響。2010年11月,債務危機在愛爾蘭全麵鋪開。到2011年,葡萄牙、西班牙遭受到同樣的待遇,由此使得經濟不斷動蕩,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不斷下降。2012年1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展開了進一步的攻擊,除了德國、荷蘭、芬蘭、盧森堡之外的所有歐元區國家的信用等級全部被下調。陰霾籠罩了幾乎整個歐洲。
這樣的輿論攻擊之所以能發揮效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目標國家的經濟規模和整體信譽。相對來說,法國和德國受到的衝擊要小得多。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臨時抽調出足夠的資金去償還國家外債,那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好比突然讓一家公司兌現所有的股票,或一個大型銀行的股東突然要求銀行兌換其高達30%的股金。
2011年,歐盟並沒有放任自己的成員國陷入災難之中,經過細致的分析之後,他們迅速采取措施。4月,歐洲銀行開始拋售MBS,到2011年年底,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美國MBS市場原本隻有10%的下跌速度迅速飆升到50%。MBS,也就是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作為美國金融衍生品的根源,一旦MBS市場受到大幅震動,美國金融市場背後的許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2012年,對於評級機構的攻擊,歐元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早已料到,也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這一舉措帶去的影響因此大打折扣。
而為什麼歐元區會選擇攻擊美國呢?實際上,歐債危機並不完全是由歐盟國家本身經濟製度及其政策的缺陷而帶來的問題。最根本的是,它是美國妄圖轉移自身經濟困難而將危機轉嫁給歐盟的一個措施。
陷入次貸危機的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無法走出困境,國內經濟情況非常艱難,美元地位一落千丈,人們對美元的信心普遍降低。但是反觀歐盟及日本,盡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經濟增長仍然較為穩定,尤其是歐元的表現非常奪目。危機下的美國人民對自己的債務毫無支付能力,因此隻能通過外部途徑來尋求經濟的好轉。於是,美國將目光投向了歐盟。
除此之外,美國還考慮到中東的石油問題。美國對中東的石油一直虎視眈眈,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又將目光投向了伊朗。而中東地區的代表性國家與歐盟的經濟來往比起美國更為頻繁,加之地域鄰近,合作也更為便利。
為了打破中東與歐盟這種良好的關係,美國從迪拜開始入手,將危機引向歐洲。迪拜是阿聯酋的第二大酋長國,國內經濟主要靠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石油並不在其中占主要地位。通過房地產行業的滲透,美國成功地讓迪拜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而購入大量迪拜債權的歐洲銀行因此受到影響。這也隻是美國布局的前奏而已。
希臘在危機爆發之前,為了掩飾自己殘破不堪的經濟狀況,曾向美國高盛集團尋求幫助。這顆定時炸彈彼時就已經深深埋下。高盛集團特地為希臘量身打造了一套經濟策略。首先,希臘政府發行一筆價值100億美元的國債,分批分期上市,高盛集團將其買入,並且規定一個“合適的”彙率將這筆錢兌換成歐元。通過對這個彙率的把控,高盛集團多給了希臘10億歐元,但是這筆錢是未來的還款,並不會出現在當年的賬麵上。得益於此,希臘的賬麵經濟狀況出現大幅度好轉。但是實質上進一步惡化。
實質惡化的情況並不容易顯現出來,但是在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的影響之下,希臘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在整個歐債危機爆發的過程中,這三大評級機構可謂“功不可沒”。其中標普和穆迪都是美國公司,並且占據了40%的全球市場,擁有絕對的控製權,惠譽是它們之中唯一一家有歐洲注資的公司,但是從其本身隻有14%的市場占有來看,根本不能發揮任何有效作用,更何況它本就是這場危機的積極發動者之一。
就在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采取積極措施減輕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時,美國的行動仍在繼續。當時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是斯特勞斯?卡恩,一位62歲的法國老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多次采取有效措施對歐洲進行經濟救助,卻被美國逮捕。理由是他涉嫌性侵一個32歲的美國黑人女服務員,值得說明的是,卡恩的身高隻有168厘米,但那名女服務員的身高是180厘米。此次事件開庭審理時,卡恩申請保釋但是遭到拒絕。盡管其提出自己的女兒在紐約、妻子在華盛頓,自己不可能個人潛逃,但是控方律師仍然對此視而不見,堅持稱不允許被保釋。此次事件不久之後,卡恩就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事實上,他不過是美國在轉嫁危機中的犧牲品。
隨著歐元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美國自己卻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當人們由於次貸危機將目光轉向歐元時,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又讓他們將目光轉回了美元,美元的信譽一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得益於歐債危機,流往美國的投資、債券、股票等大幅上升,給美國帶去了2%的經濟增長。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人們都看出這是美國作祟的結果,國際上對三大評級機構的信譽也在不斷下滑。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遭遇經濟危機時同樣陷入了非常嚴酷的境地,就連歐洲債務危機時,它的境況也沒有好多少,可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卻對此視而不見,從未降低其信用評級。麵對輿論的壓力,標普不得不在2011年8月宣布調低美國的信用評級。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如此措施根本不可能對美國經濟有絲毫動搖,事實上美國幾乎沒受到這個舉措帶來的任何影響。
危機來臨已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各國領導人也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對希臘的救助措施也在慢慢發揮作用。從對美國評級降低卻沒有引起經濟上的過敏反應開始,以德國為首的不少實體經濟國家就在考慮評級降低是否真的會帶來國家經濟的實質衰退。同時,也有不少人開始認為,國際評級機構不過是美國的工具,並不一定能夠代表各國真實的經濟狀況。
危機來臨,保持冷靜
就在歐債危機擴散至整個歐洲時,德國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由於默克爾上台之後承接了施羅德政府的經濟措施,比如勞動力市場改革、社會保障體係改革等,由此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由默克爾政府新製定的企業稅改革也發揮了一定的效用。到了2006年,整個德國經濟仍然在不斷向前邁進,就連經濟危機來臨也沒有阻斷德國前進的步伐。盡管彼時經濟遭遇停滯讓不少德國經濟學家捏了一把汗,但是沒過多久,前期的各項改革發揮了有效作用,德國的經濟繼續奔馳,德國的失業率也沒有再度升高。
2009年,默克爾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任期,但是歐債危機也已對她虎視眈眈。從希臘開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一個接一個地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之中,但是德國能夠獨善其身,仍然保持了自己良好的經濟發展。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默克爾領導的黑黃聯合政府,即由以黑色為代表顏色的基民盟和以黃色為代表顏色的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聯合政府於2009年6月實行《債務削減法案》,這是一項非常嚴厲的限製財政赤字的條例。它要求聯邦政府從2010年開始每年要在聯邦預算中節省100億歐元,各個州政府從2020年開始不允許再舉債。
隨著歐債危機在歐元區全麵鋪開,德國的經濟因為改革取得的成果而始終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加上政府厲行節約,讓德國的債務情況得到好轉,就算遭遇債務危機,德國也已經有了積極麵對的基礎。可是,歐元區的其他國家沒有如此準備,因而紛紛落馬,陷入泥潭之中。作為歐元區首屈一指的領導國家,德國將如何行動引來了整個世界的目光。
默克爾的壓力並不小,突如其來的危機讓德國乃至整個歐元區都有些措手不及。麵對諸多質疑,默克爾仍保持了自己一貫的穩健作風,在沒有商討出有效措施之前,決不開口胡亂發言。
隨著希臘危機的蔓延,消極輿論不斷增加,歐洲不少媒體都提出對“歐元是否要走向滅亡”以及“歐盟是否要就此解散”等問題的質疑,更遑論潛藏在各個歐盟成員國內部對此的不安情緒。可以說,歐洲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應對過程中,並不能指望英國。英國一直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並且由於其並沒有加入歐元區,因此它的經濟發展根本沒有受到較大影響。此時,唯一能夠指望的就隻有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