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職業醫鬧”找一個製度出口(1 / 1)

為“職業醫鬧”找一個製度出口

時代觀察

據新華網11月7日報道,日前,記者暗訪地下職業“醫鬧”發現,不少職業“醫鬧”依舊活躍在大醫院的周邊,從謀劃策略到人員的選擇,再到收費標準的製定,甚至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地下產業鏈。這些職業“醫鬧”給多少錢鬧多大事,打架需單付費。

點評:“職業醫鬧”無疑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每天穿梭於各大醫院之間,努力尋找“商機”,然後再采取擾亂醫院就診秩序的方式,向醫院索取高額的賠償。顯然,“職業醫鬧”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折射出當前醫患糾紛處理機製缺失。在醫療糾紛中,患者一方往往處於弱勢,他們需要幫助、需要支持,但支持和幫助患者解決醫療糾紛的公益機構目前幾乎是一片空白,這就導致患者將希望寄托給“醫鬧”,希望他們是“劫富濟貧”的梁山好漢。

追根溯源,產生“職業醫鬧”的關鍵,在於醫患糾紛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得不到妥善解決。醫患糾紛不同於社會上單純的治安案件那麼是非分明,它的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一般人和非醫療部門無法弄清楚其中的基本是非;加上一些醫院自身也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再加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模糊性、柔軟性等等,使醫患糾紛幾乎成了燙手的山芋,誰都怕沾上。對於患者而言,我國現有的糾紛解決方案實施起來太過困難,患者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精力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當維權成本過高的時候,患者自然會選擇成本較低的“醫鬧”。當行業製度缺陷和公眾“病態情緒”演化到某種程度,就容易成為一些社會不良分子眼中的“商機”。正因如此,在某種程度上,無良荒唐的“醫鬧一族”,就是被醫療體製缺陷和醫患矛盾所催生出的一顆社會畸瘤。

所以,對“職業醫鬧”僅靠打擊還不夠,還必須為“職業醫鬧”尋找一個製度出口,通過“第三方”機製來正確引導、疏導、解決醫療糾紛,給醫患雙方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平台,讓“職業醫鬧”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通過合法的機構來完成。比如,成立類似於“法律救助中心”的第三方機構,像“醫療糾紛救助中心”等,該機構的員工要求必須擁有健全的法律知識和醫療知識,這樣,在患者和醫院發生糾紛的時候,可以作為患者的代言人來和院方對話,以便解決問題。如是,才能引導醫患爭議解決走向理性化、合法化,以最大限度地預防醫患糾紛發生,消滅潛在的“醫鬧”需求市場。

工信部:用負麵清單為企業減負

工信部網站11月14日消息,三中全會閉幕後,工信部接連召開會議學習傳達全會精神,提出確保到2015年部機關行政審批項目減少1/3以上、推動廢除對非公有製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引入民資進電信業、運用“負麵清單”方式抓好企業減負等措施落實改革工作。

證監會:外企上新三板無障礙

針對外資企業掛牌新三板的問題,證監會10月31日在微博回應表示,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在新三板掛牌,不受股東所有製性質的限製,符合條件的境內股份公司包括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均可申請掛脾。如申請掛牌的股份公司存在外資股東,申請掛牌材料除常規材料以外,還需增加商務主管部門出具的外資股確認文件。

國資委:嚴禁央企公款購買郵寄賀年卡

中新網11月14日電,據國資委網站消息,國資委近日發布《關於加強監督檢查嚴禁中央企業公款購買印製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通知》要求,嚴禁用公款購買、印製、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曆等物品,對頂風違紀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責任追究,通報曝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