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探索“三權”抵押之路
特別策劃
隨著人口城鎮化,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依托農村土地的各種金融創新在各地得以廣泛開展。
海南
早在幾年前,海南省就爭取到了國土資源部的支持,率先推進了包括農村土地產權製度、征地製度、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等改革試點。
農村土地改革的核心是農民土地的自由流轉,土地確權則是關鍵步驟。海南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土地改革的試驗田,其全國最有效率的土地確權工作功不可沒。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由於曆史原因,海南土地權屬管理基礎其實非常薄弱。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經過了土改、農業合作化、農村公社化等6次大變遷後,土地權屬已無文字資料可查。
為了明晰產權關係、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並為發展農村經濟、推進土地管理製度改革創造基礎條件,海南省從2002年起開展全省農村土地確權工作,並於2005年全麵完成了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確權劃界與登記發證工作,登記發放集體土地所有證92810宗、總麵積4834.2萬畝,占應確權土地總麵積的99%,製作了海南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圖,並建立了海南省農村土地確權數據庫,成為我國第一個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的省份。
此外,海南省有關部門還完善了相關法規和政策。於2006年出台了《預防和處置土地權屬糾紛群體性事件暫行辦法》,成為全國第二個頒布處置該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辦法的省份,並於2008年出台了第一部處理土地權屬糾紛問題的地方法規--《海南省土地權屬確定與爭議處理條例》。
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89.65萬農戶領到了宅基地使用權證,發證率占全省應發證總戶數的97.7%,並建成省、市縣、鄉鎮三級聯網的農村宅基地產權管理信息係統。土地確權工作對推進以土地流轉為核心內容的土地改革打下基礎,正鑒於此,國土資源部在2009年批準三亞市作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製度改革試點後又在2012年將海口、三亞、陵水等市縣列為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製度改革試點。
重慶
早在2008年,農行重慶分行就在重慶市開縣試點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2008年初,開縣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意見》,從政策層麵鼓勵大膽探索業主用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作抵押向商業銀行融資貸款。以此為契機,銀行開始探索土地流轉經營權質押擔保方式貸款,解決種植大戶“貸款難”問題。為了改造和擴建蔬菜基地,2008年2月,竹溪鎮蔬菜種植大戶吳大權用150畝土地流轉經營權作質押,獲得了農行開縣支行的20萬元貸款,開創了重慶用土地流轉經營權作質押的先例。
2009年1月,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將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地區金融中心,並對如何推進城鄉統籌的金融體製改革、健全城鄉金融市場體係和完善城鄉金融服務環境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一文件給農村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為重慶試水“三權”抵押融資打開了通道。抓住全市林權製度改革和“森林重慶”建設的契機,重慶農商行迅速開展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創新,出台貸款管理辦法,在雲陽支行進行林權抵押貸款試點。2009年3月23日,雲陽縣江口鎮金子村農民盧友章和他的同鄉康概、張雲,以林權為抵押,獲得重慶農商行總額達100萬元的貸款,敲響了重慶森林產權交易“第一槌”。
2010年5月,石柱縣三河鎮川主村農民黃華艮以自家5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房作抵押,從重慶農商行石柱支行獲得了20萬元貸款。由此,農村居民房屋抵押在重慶開始“破冰”。
讓農民手中“沉睡”的資源,變為顯性的、恒久的資產,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活資源”——據金融部門估算,重慶市有3000多萬畝耕地、6000多萬畝林地,再加上300多萬畝宅基地,理論上保守估計價值1萬億元。隻要抵押其中10%~20%,農民便可貸到1000多億元,農業發展可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2010年11月25日,市政府召開全市農村“三權”抵押融資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農村“三權”抵押融資工作在全市範圍內全麵推開。以此為標誌,重慶農村“三權”抵押融資在全國率先開啟了解決農民發展產業“缺血”的製度創新大幕。
為了讓“三權”抵押融資工作能在重慶順利展開,重慶率先在全國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做到了“地、賬、簿、證”四相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更加清晰完善;完成了5500多萬畝集體林地確權頒證工作,1800多萬農民領到了林權證,林權製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農村居民房屋進行了登記發證,農民的房屋有了合法的身份。政府出文確定了“三權”抵押的性質。重慶市政府於2010年底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的意見》,明確要求,推動以“三權”抵押融資為突破口,全麵提升全市農村金融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