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權”融資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特別策劃
“在法律依據缺失、資產處置困難、業務有可能麵臨較大風險的情況下,拓展業務的確不容易。”談起時下備受關注的“三權”抵押貸款,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信貸部副總經理馬蘇萍有著自己的體驗。
事實上,自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全麵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來,全國各地都在探索如何開辟農村金融“藍海”。但落實到實際操作中,各種製約因素層出不窮,“三權”抵押貸款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可行性一度大打折扣。
立足“三農”,使農民“死”的資產資源變為“活”的資金,開展“三權”抵押貸款的初衷毋庸置疑。“盡管困難重重,但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宗旨也激勵我們,從製度、產品和管理上創新,把這個‘硬骨頭’啃下來。”馬蘇萍說。功夫不負有心人,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下稱雲南省農信社)於2010年末製定並下發《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農村房屋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和抵押物,農戶憑《房屋所有權證》、《宅基地使用證》或《集體土地使用證》辦理貸款抵押登記。截至2013年三季度,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村居民房屋抵押貸款46209戶,貸款餘額萬元,不良貸款14354萬元,僅占農房貸款比例3.21%。
投石問路
雲南省農信社對農村“三權”抵押貸款進行了有益嚐試,切實解決了農戶融資難、融資額度小的問題。
昆明市東川區銅都街道辦事處炎山村委會三組組長陳文榮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與信用社打交道。近幾年來,資金需求越來越大,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自有資金,銀行貸款融資又缺乏抵押擔保物。恰好信用社推出農村房屋抵押貸款,2012年10月,陳文榮用房產作抵押在信用社順利貸款15萬元,把土坯房改建成鋼混結構“小洋樓”,現在搬進了新居,貸款也還了5萬元。
據介紹,三組共有110戶農戶,其中有16戶在信用社辦理農村房產抵押貸款,金額518萬元,沒有一筆出現逾期貸款。農戶房產作為貸款抵押物辦理抵押貸款,解決了很大部分農戶的資金需求。“20多年前,我向農信社借第一筆貸款,當時我家隻有幾間土坯房,村裏開了證明,我手印一按就拿到了2000元貸款,當時能貸那麼多已經算是膽子大的了。”陳文榮聲情並茂地向記者講述往事。作為普通農戶,當時的陳文榮沒有任何符合條件的抵押物,賴以生存的幾間土坯房也沒有房產證。提出貸款申請後,東川區農信社通過對陳文榮資信情況進行調查,與他簽訂了貸款合同,貸款順利發放。“我當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那麼短時間能拿到貸款我也沒想到。”陳文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