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節目主持人的態勢與形象
主持人要想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僅僅依靠口頭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另一種輔助性“語言”——麵部表情、手勢、體態舉止等“態勢語言”。思想感情的表露是極其複雜、十分微妙的。主持人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眼波流轉、神色變化,都反映著內心活動,都能傳遞信息。應該說,態勢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不可缺少的。
舉止表情變化所產生的信息交流作用,在於它能訴諸人的視覺,對人的心理產生種種暗示,而在觀眾心目中形成第一視覺印象,這種印象往往直接影響口語表達的效果。正確得體的態勢語言不但能增強說話者的威信,贏得更多的觀眾;而且能對有聲語言起到輔助、補充、加強的渲染作用,有時甚至可以單獨表意,替代有聲語言傳遞微妙的信息。
態勢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一般有兩種情形:
一是下意識的表情動作。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的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部某相應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出現異常現象,並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喜怒哀樂不僅通過口頭語言,而且會通過人的肌體自然流露出來。古人曰:
“誠於衷而形於外”,“喜怒形於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體各部位中,最能反映思想感情變化的部位是麵部、四肢。每一部位都可能成為“語言點”之所在。這些部位變化、動作所表達的含義,如同語言的約定俗成一樣,人們都很清楚。如腿的輕顫多是心情怡然的表現;雙眉劍豎、二日圓睜是憤怒的象征;伸大拇指表示讚揚;點頭表示同意等等。總之,通過人的麵部表情、四肢動作形成的“詞彙”能看到對方的心靈,理解其思想,體會其感情。這是“下意識”動作在交際中的積極意義。
二是有意識的表情動作。人是有自控能力的,能有意識有目的對言談舉止進行選擇、節製、支配,為一定的交際目的服務。這種有意識的“體態語言”就有了更大的交際價值和特殊功能,成為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研究表達技巧,就不能不研究這種無聲語言的技巧,就不能不研究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的聯係,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特長和作用,大大增強我們的表達能力。態勢技巧實質上就是有意識的姿勢動作與口頭語言協調配合的技巧。
態勢語不會像語言那樣深刻地表現你的內涵,也不會像化妝那樣迅速地美化你的外型,然而它如影隨形地伴著你——節目主持人,並總在不經意間暴露你氣質修養方麵的缺憾。“美在舉手投足間”。在無法正視自己的瞬間,或疲憊、或厭倦、或興奮、或緊張,種種失禮的體態舉止一不小心便讓自己美好的氣質大打折扣,不但在工作中犯下過失,失去觀眾,在生活中也會失去朋友。因此,優雅得體的體態與舉止應是節目主持人立身處世的原則
第一節主持人的體態語
節目主持人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在人們目光的關注之下,應該養成體態優雅的好習慣,坐得端莊,站得挺拔,走得瀟灑。之所以稱之為“習慣”,是因為優雅體態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長期有意識的塑造的結果。而一旦形成,便於舉手投足間盡顯不凡的氣質,使主持人更具吸引力與號召力。
一、端莊秀麗的坐勢
北京廣播學院陳京生先生在《電視播音與主持》一書中將主持人的坐姿依據身體姿態、椅子類型和鏡頭方向分成了端坐、傾坐、靠坐和側坐四種類型,下麵做一簡單介紹。
(一)端坐:這是最常見的坐姿。通常是坐在無靠背或矮靠背的坐具上,上身保持挺直,前臂平放在演播桌上。這種姿勢不用靠背做支持,上身保持端正姿態,兩手可在桌麵上拿起稿件。如果雙手不用擺弄稿子,可以自然平放在桌上,略微支持身體。端坐常用在以麵部特寫為主,不需要身體動作的節目中。端坐可以使身體穩定,頭部鏡頭不會有過大的移動。新聞播報常采用這種姿勢。
端坐應注意演播桌的高度。主持人坐在桌後,兩手應以能自然平放為宜。如果不需要雙手動作,可以將桌麵調到比雙肘略高一點的位置,這樣前臂可用桌沿做支持,並使稿子拿起時略微抬起,與眼睛保持適當角度,便於觀看。如果播音時需要雙手動作,桌麵應與雙肘平行或略低於雙肘,以便於雙手和前臂自由地在桌麵上活動,可以用調節椅子高度的方式調整桌子與主持人之間的相對高度。
端坐時身體應靠近桌子,這樣可以使身體挺直,雙手在身體兩側下垂。椅子離桌子距離大,會造成身體過分前傾,兩臂前伸,畫麵中上身會顯得不端正。端坐時,身體不應靠在椅背上,如果椅背不合適,身體靠在上麵會影響上身姿勢。不過,現在有些專用椅是按照人體姿勢專門設計的,椅背較低,靠在上麵既看不到椅背,又可使上身部位挺直,同時也減輕了端坐的勞累。
端坐時上身挺直,容易造成身體的僵持。應在保持上身挺直時在腰、肩、頸三個部位維持放鬆狀態。雙臂應自然貼近身體兩側,不要緊貼著身體。肩膀應當鬆弛,端肩不僅會影響身體姿勢,還會使身體緊張。
(二)傾坐:有時為了使姿勢顯得更輕鬆一些,或者為了增加一些手勢動作,也可以對坐姿進行適當改進。例如,適當加大椅子與桌子的距離,使身體略微前傾,雙肘和前臂伸人桌麵支持身體,使上身略微“趴”在桌上,會使觀眾有向自己靠近的感覺,增加與觀眾的親密程度,·這樣更有利於表現一些較輕鬆和更深人的話題。身體前傾和雙臂前伸,也加大了身體與手臂的動作空間。上半身可以有低下和抬起的動作變化,手臂可以有手勢動作變化,這些動作可以豐富語言的表現力。這種較為輕鬆的姿勢可稱為傾坐,適合於上半身動作和正麵麵部表情並重的畫麵。
(三)靠坐:另一種常見坐姿。這種坐姿身體靠在椅子或沙發背上,上身不一定挺直。身體不以桌子作為支撐物,即使身體前麵有桌子,也是畫麵需要,而並非主持人身體需要。這種坐姿應用範圍很廣,有時使用靠背椅作為坐具;也有時用沙發作為坐具;有時身體前麵有桌子遮擋;有時整個身體直接麵對觀眾;還有時要在觀眾和現場人物之間不斷變換身體姿勢。鏡頭畫麵也很靈活,正麵、側麵、全身、半身、麵部鏡頭可能不斷變換,在具有多台攝像機的大型演播間裏,這種變換是很常見的拍攝手段。在這種多變環境中,主持人應當十分留心外表和動作細節,否則很容易由於微小的疏忽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在不可更改的現場直播中,微小的形象紕漏經常發生。
靠坐的常見坐具是靠背椅和沙發,靠背椅的背不要太高,一般達到腰部即可,椅背過高,會使上半身形象雜亂,也不便於腰以上部位的活動,身體顯得拘束。有的椅子有扶手,兩側手臂可以自然放在扶手上,這樣顯得比較輕鬆。沒有扶手的椅子會使主持人感到不太舒服,特別是麵前毫無遮擋,全身麵對觀眾時,常常令人手足無措,特別是雙手,不知放在何處好。坐在沒有扶手的椅子上,雙手應自然放在腿上,可以雙手相握,也可以雙手交疊,兩手要形成交流,不要各放一邊。如果實在別扭,也可以拿筆或本子等小物件作為道具。說話時,雙手應配合適當動作,使身體活動起來,這樣形象才不至於死板。
沙發常用於現場圍坐交談。由於它有舒適的靠背和柔軟的底座,常使人在舒服之中忘形。主持人不應仰靠在沙發背上,有的沙發靠背軟,仰靠時身體後傾,形象不雅觀。沙發有較寬大的扶手,如讓手臂以一側扶手做支撐,可以靈活地變動身體方向和姿勢,與不同方位的交談對象交談。
主持人采用靠坐,麵前又沒有桌子等遮擋物,全身麵對觀眾時,還應注意雙腿的姿勢。雙腿並攏過緊會使人感覺到緊張,應自然放鬆。兩腿叉開過大會使觀眾感到你缺少教養和禮貌。有時可將一條腿疊在另一條腿上,采取翹腿而坐的姿勢。
但使用不當,會使觀眾感到傲慢,拉大與觀眾的距離。
(四)側坐:也是一種常見坐姿。側坐時下身與上身方向不一致,通常有45度的角度偏差。采用這種姿勢主要是為了便於身體的扭動,變換對話方向。當節目中有時需要麵對觀眾,有時又需要麵對現場來賓或采訪者時,可采用這種可扭動上身、變換方向的坐姿。應對主要交流方向使用正麵坐姿,對非主要交流方向使用側坐。例如,節目中大部分時間與觀眾交流,少量時間與身邊的來賓交談,坐的時候可麵對觀眾,與來賓交談時,下身不動,上身扭向一側,麵向來賓。待交談結束,上身再轉向觀眾。為了使側坐時雙手仍有支撐,演播桌的桌沿可呈弧形。這樣,無論是正麵還是側麵,主持人都與桌沿保持相同距離。
有時,側坐並不是為了移動上身變換交談方向,而是為了取得身體動感。采用上身略扭轉的側坐姿勢麵對觀眾,可以產生類似側身“衝鋒”的姿態,給人積極進取的印象。
使主持人的坐姿更加優美,還應注意以下一些細節:
1.入座時,走到座位前,轉身後右腳向後撤半步,從容不迫地慢慢坐下,然後把右腳與左腳並齊。女性入座時要嫻雅,用手把裙子向前攏一下。起立時,右腳先向後收半步,站起後,向前走一步再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