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吧?我不過奉丞相之命代理一時,豈可隨便罷免官員?”
王修朝國淵使了個眼色,國淵會意,立刻進言:“政令文書屬下可代為之,隻要公子應允並無滯礙。”倆人事先並沒商量,但此刻卻彼此心領神會,也是楊沛結怨太多所致。
曹植初掌政務卻不糊塗,國淵既然能辦為何不辦?必定還是過不了父親那關:“官員任免頗多掛礙,我等不易越俎代庖。”
“苟可強國,不法其故;苟可利民,不循其禮。”王修爭辯道,“公子方才說初次留守欲謀建樹。若能罷免酷吏造福於民,此功此德豈不比修造樓台強之萬倍?古人雲,‘天雖至神,必因日月之光;地雖至靈,必有山川之化。’公子丞相父子一體,公子之德即丞相之德。”
老實人未必不會投其所好,曹植聽這話甚覺有理,若能辦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非但利國利民,未嚐對自己不是好事;再看國淵,連連點頭確之鑿鑿。其實在曹植內心深處也不喜這個楊沛,雖然楊沛沒找過他的麻煩,但素來會文之士提起此人無不咬牙切齒。諸般心思湊到一起,曹植膽子漸漸壯了,便要拍這個板:“既然如此……”
“公子三思!”楊修突然插嘴,“楊沛雖是酷吏,丞相用之乃為去惡明法,雖矯枉過正,實是出自仁心,其中張弛自有分寸,非我等下僚所能忖度。子之德必仰於父,臣之政必受自君,公子與列位大人若自作主張草率行事,隻恐壞了丞相一番良苦用心。為子之道、為臣之義也難免有虧。”他故意把“為子之道”四個字說得很重。
曹植料他阻攔必有道理,趕緊就坡下驢:“不錯不錯,德祖見地甚是,由他老人家親自處置總比咱們名正言順。”他出爾反爾想盡快轉移話題,不容王修再言,忙扭頭問楊修,“快到正午了吧,我該到後堂向母親問安了。”
王修見他一副逐客架勢,隻好吃啞巴虧,悻悻然望了楊修一眼,卻無法與其爭辯。人家把“為臣之義有虧”都扔出來了,這麼大一頂帽子怎敢往頭上戴?
國淵細不可聞地輕歎一聲,捧起政令道:“既然如此,下官暫且告退。”王修也隻得怔怔而去,心下暗暗盤算——早知這樣還不如不提,非但沒扳倒楊沛,此事若傳揚出去,日後更不好與那酷吏相處了!
曹植見二人走遠,也鬆了口氣:“德祖何故阻攔?”
楊修滿臉誠懇道:“公子切記,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便宜行事固然無過,然楊沛受丞相厚遇不可輕動,若稍有差失,忤父之意還在其次,弄不好便有結黨之嫌。”
曹植顯得有些不耐煩:“那麼進善去惡之事就不做了嗎?”
“曲則全,枉則直。現今之際公子當自行其是,莫要多幹預重要事務。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幕府諸事丞相早有安排,國淵、袁渙等皆多年老吏,斟酌處事不會有半點兒紕漏,他們都管不了的事公子也沒必要去操心。所以我才建議您以文會友,著眼營建之事,幕府公務全屬本分,這些事才是您額外的功勞啊!昔五官將都督留守,一應政務幹預再三,結果非但無功,反而招了丞相埋怨,您可要引以為鑒啊!”
曹植並非完全讚同的他話,但深知楊修一片好意:“那聽你的,此事不再提了。”
“若我沒猜錯,如今公子聖眷已在五官將之上。”楊修早有成算,“公子之文采高於五官將,所短者乃在時政軍務。我獻此策也為藏拙露巧,還望公子用心趕上,方能與五官將一爭高下。”
“爭爭爭,又是爭!”曹植霍地站起來,“我從未想過與手足為敵,隻想做好我自己,以誠心感化父親,一展平生之誌!”
楊修望著一臉鄭重的他,嘴唇咕噥了兩下,還是把想說的話忍了回去——曹植本是性情中人,為人處世也似文章一樣追求自我。善良出於本性、才氣實為天賦,倒也難能可貴。但隻憑摯誠不靠權謀能成功嗎?你不與別人爭,別人還要與你爭呢!這樣下去不行,我得設法暗中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