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是,被廢的漢天子劉協,其結局反倒比曹丕的大多數兄弟要好。退位後劉協改封山陽公,遷徙至山陽國居住。由於其妻曹節乃曹氏公主,這位被廢的君王在許多方麵待遇還算不錯,山陽國可以給宗族子弟開設學校,劉協後來喜好醫術,據說還專門設立過醫館。劉協卒於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比曹丕三兄弟都長壽,終年五十四歲,追諡為漢孝獻皇帝。由於嫡子早亡,公爵之位由其孫劉康繼承。
曹丕在位七年,黃初七年(公元226年)病逝,終年四十歲,廟號世祖,諡號文皇帝;帝位由其子曹叡繼承,是為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曹丕長子,生於建安十年。其母甄宓,原為袁紹中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為丕所納。雖然甄氏在曹丕稱帝後被立為皇後,但轉年即在複雜的後宮爭寵中失勢,被賜自盡,皇後之位被郭氏取代。曹叡因此未能得封太子,不過他幾乎憑借著與當年父親取悅祖父一樣的手段,以“仁孝”打動父親,終於入主東宮,繼位時年僅二十一歲。
這位年輕帝王執政的前八年表現很出色,為政勤勉、明察秋毫,尊重元老大臣,頗能聽取直諫,諸多方麵優於其父。但隨著曹魏勢力的增強,統一天下的優勢漸漸凸顯,曹叡也日漸懈怠。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幾乎是明帝朝的分水嶺,這一年屢次北伐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孫權也日趨老邁政局動蕩。曹叡以為天下事已不足為慮,開始驕奢淫逸、追求浮華、大興土木、耽愛美色,不但勞民傷財惹得群臣不滿,也搞壞了身體,五年後便因病而終,年僅三十四歲。
曹叡在位十二年,卻始終無子,按理說他應從父、祖後嗣中擇賢而立,可他卻任性地從民間抱養了曹芳、曹洵兩個嬰孩作為己子。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臨終指定齊王曹芳為太子,後者繼承帝位時年僅八歲。其時曹丕留下的四大重臣中曹真、曹休、陳群皆已過逝,唯司馬懿官居太尉聲望無人能及。曹叡曾經想讓平素親睦的叔父燕王曹宇、曹真之子曹爽、曹休之子曹肇、夏侯氏族人夏侯獻與司馬懿共同輔佐少主;但他臨終之際頭腦已不清醒,最終僅草草任命了曹爽、司馬懿兩個顧命大臣,這為曹魏政權埋下了巨大危機。
八歲的曹芳不可能掌握偌大的國家,曹爽與司馬懿都加“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二人共同主政。曹爽因宗親身份位列威望老臣之前,這種格局必然產生矛盾。曹爽表麵尊敬司馬懿,表奏其為太傅,實際卻將其排擠出決策中心。雖然曹魏在軍事國力等方麵相對吳蜀有極大優勢,但內部豪族勢力也日漸坐大,加之曹叡後期濫用民力,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客觀來講曹爽是想力挽狂瀾有一番作為的,但其人資曆平庸才智不高,大肆提攜幾個資曆更低的弟弟,所親信者也多是有才無德、崇尚浮華之輩,這些人掌握權柄引起群臣不滿,也將高柔、王觀、盧毓、孫禮、劉放等一大批原本忠於社稷的元老大臣推到了對立麵上。
司馬懿被架空後,整日閑居不出,假裝重病以慢曹爽戒心。終於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離京拜謁明帝陵寢之際聯合一幹老臣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政變”。事變之後曹爽兄弟及其親信黨羽皆被冠以謀反罪族滅,但曹魏的軍政實權也落入了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將曹氏子孫玩弄於股掌之上,亦如當年曹操篡奪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