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視語言——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
如果說,文學是一種由心靈至於形象的藝術,那麼紀錄片則是一種由形象到達心靈的藝術。為此,我們既要追求畫麵的內容,更要注重畫麵的靈魂。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刻畫形象,揭示人物心靈。
1、攝像機調度
(1)拍攝距離的調度
即景別的選擇。不同景別的畫麵,其表意功能不盡相同,如何選擇,則取決於更好地挖掘和揭示人物的心靈世界的需要。
遠景與特寫是人物紀錄片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最常用的景別。遠景具有很強的情緒色彩,也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它雖然無法直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是能起到很好的襯托作用,特別是當遠景作為客觀鏡頭的時候。紀錄片 《藏北人家》中有這樣一段介紹措嘎放牧的鏡頭,地平線很低,措嘎的身影映襯在藍天白雲之間,觀眾仿佛切身感受到藏北牧民的寬廣的胸懷。有反映農民工進城的片子,民工從小山村裏出來,到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出了火車站,一個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遠景主觀鏡頭,觀眾雖然還沒有看到主體的表情,卻馬上能有感同身受的茫然感。
特寫畫麵是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紀錄片《沙與海》通過牧民大女兒納鞋底這一生動細節,具體展現了一個待嫁少女的複雜心態,以及情感變化的全過程。
(2)位置調度
即畫麵構圖的選擇。把被攝主體排在什麼位置?是拍攝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畫麵空間的位置是影響視覺注意力的首要因素。
《最後的山神》中有這樣一個場麵:看到雕刻著山神像的樹被砍掉了,老薩滿滿懷傷感地坐在樹根旁,望著殘破的山神像發呆。此時,攝影師給了雕刻著山神像的樹根一個特寫,將其放在了畫麵中央的位置,既揭示出山神像在老薩滿心中的重要分量,又是對他此時百般無奈心理的特寫。
2、聲音的處理
聲音主要包括:人物的語言、音樂和解說等等。
人物的語言
通過人物的講述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既真實、可信,又直接、準確。“人物講述”既有敘事功能,又有表現功能。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動作姿態,展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從人物的主觀視點出發,敘述過去、現在和未來,使觀眾進入到另一心靈碰撞、交流的感受狀態中。如《中華百年祭》中畫家的自述就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這裏創作者有意營造一個“內心獨白”的空間,讓主人公在這個空間裏講述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在什麼樣的情意衝動中創作《中華百年祭》這組畫的。
音樂的妙用
紀錄片中的音樂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同期音樂和後期配樂。
同期音樂是指: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同步記錄下現實生活中的有源的音樂。比如被拍攝者正在彈奏樂器,錄音機裏正在播放歌曲等等,這些同步記錄的音樂能增強影片的現場感和真實感。
劉堅在創作紀錄片《半個世紀的愛》時,他了解到老院士喜歡拉二胡,就邀請老院士現場演奏,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並引出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往事歌謠》記錄了西部歌王王駱賓故地重遊時對往事的追憶,通過即興而唱的一段歌曲展現了老人此時內心的激動心情。這種表達生動、親切,極具衝擊力,同時還能推動和促進人物內心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