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曾經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於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我國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根本的還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由抽象變具體,由死板變生動,把科學理論通俗化、形象化,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深邃的理論用質樸的話語給人民群眾講明白、說清楚。這需要新聞工作者虛心學習群眾語言和群眾經驗,深入采訪一線與群眾作更多的平等交流和討論,準確把握群眾的理論需求,多挖掘一些生動的、活潑的事例,在寫作和宣傳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地融入大眾的心靈。
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在革新文風、創新體裁、美化版麵等環節入手,致力於打造具有深厚受眾基礎、社會影響好的欄目和品牌,通過編寫通俗讀物、播發公益廣告、樹立先進典型等形式,把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通俗化、具體化,使之易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運用。尤其是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傳統媒體應加大力度探索報網互動等新的宣傳方式,整合好現有資源,使馬克思主義的展現形式為人民群眾所樂於接受。
4、加大投入,擴大宣傳覆蓋領域
大眾媒介要和國家相關部門攜手合作,加大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在西部地區的進一步普及,要照顧到貧困地區的受眾,這些地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薄弱環節。同時,要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提供能適應不同群體需要的信息,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來滿足不同的受眾,而應科學劃分群體,要因人製宜、因地製宜,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針對農村地區開展理論宣傳時,要與科技推廣、文化教育、技能培訓等活動結合起來,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當中的困難,讓他們感受到黨的理論與政策帶來的實惠,從而真信理論。針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群體、下崗人員、社會流動人員等群體,大眾媒介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辟專欄和專刊,深入宣講黨的有關政策,強調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懷,尊重他們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促進再就業聯係起來,讓理論服務工作深入人心,樹立起大眾媒介的特色品牌。大眾媒介還可以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政策服務下基層的宣講,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為自身創造經濟效益。
總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普及,大眾媒介不能再高高在上、孤芳自賞,在理念上、在實際工作中都應該深入人民群眾,調動起創新意識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把自己打造成為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①朱瀟瀟,左皓劼,《優化傳播語言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學術論壇》,2010(1):33
②王宇,《大眾文化傳播背景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0(4)
③李梅麗、劉華、喬中國,《群眾視角: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④王太鈞,《網絡大眾化背景下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求實》,2010(4)
⑤王素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傳播學理論的借鑒和運用》【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27
⑥李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麵臨的困境及對策》【D】.《曲阜師範大學》,2009
(作者: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新聞學研究生、廣西教育雜誌社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