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多族裔的移民國家,相互之間的交流極為重要。同時,美國的議會代議和全民選舉
體製,更要求人們能和不認識的人“一見如故”,推銷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也是美國傳播學研究的重要方麵。
威爾遜剛當選新澤西州州長後不久,有一次赴宴,主人介紹說他是“美國未來的大總統”,這本來是對他的一種恭維,而威爾遜又是怎樣回應的呢?首先威爾遜講了幾句開場白,之後接著說:“我轉述一則別人講給我聽的故事,我就像這故事中的人物。在加拿大有一群釣魚的人,其中有位名叫約翰遜,他大膽地試飲某種烈酒,並且喝了很多。結果他們乘火車時,這位醉漢沒乘往北的火車,而錯搭往南的火車了。其他人發現後,急忙打電報給南開的列車長:‘請把那叫作約翰遜的矮人送到往北開的火車上,他喝醉了。’約翰遜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兒。我現在確實知道自己的姓名,可是不能如你們所說的一樣,確實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兒。”聽眾哈哈大笑。威爾遜接著又講了一個滑稽的故事,使聽眾們心情非常愉快。從此,威爾遜的名聲大振。
自我介紹是陌生人“熟悉”的重要條件。自我介紹得好,別人會對你有個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加點幽默素材,效果則會更好。所以,自我介紹的藝術我們必須要掌握一些。下麵就告訴你幾個技巧:
1.要有自信心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見陌生人,見到陌生人,似乎思維也凝固了,手腳也僵硬了。本來伶牙俐齒的,變得說話結巴;本來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貼了封條。這種狀況怎能介紹好自己呢?要克服這種膽怯心理,關鍵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紹好自己,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2.要真誠自然
有人把自我介紹稱為自我推銷。既然推銷產品時需要在“貨真價實”的基礎上作宣傳,那麼推銷自我時也不能不顧事實而自我炫耀。因此,作自我介紹時,最好不要用“很”、“最”、“極”等極端的詞彙,給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誠自然的自我介紹,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閃閃發光,引起人們的注意。
3.要考慮對象
自我介紹的根本目的是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印象,因此要站在對方理解的角度來說話。比如第一次參加某方麵的研討會,你站起來說:“我叫××,我來發個言。”此時在場的人一定會這麼想:這是什麼人?怎麼從來沒見過?他代表哪方麵?他的意見值得聽嗎?所以,麵對有這麼多想法的聽眾,你隻介紹“我叫××”是不行的,別人不會安心聽你的發言。如果你理解了聽眾的心理,就可這樣介紹:“我叫××,是××大學的教師,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研討會,望大家多多指教。現在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介紹,才不會使聽眾心中結下疑團,也才能使聽眾安心聽你的發言。
美國總統多善“一見如故”之術。羅斯福總統就善用“一見如故”這種交際本領。
富蘭克林?羅斯福剛從非洲回到美國,準備參加1912年的競選。因為他是已故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堂弟,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師,自然知名度很高。在一次宴會上,大家都認識他,但羅斯福卻不認識其他的來賓。同時,他看得出雖然這些人都認識他,然而表情卻顯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對他有好感的樣子。
羅斯福想出了一個接近這些自己不認識的人並能同他們搭話的主意。於是他對坐在自己旁邊的陸思
瓦特博士悄聲說道:“陸思瓦特博士,請你把坐在我對麵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況告訴我,好嗎?”陸思瓦特博士便把每個人的大致情況告訴了羅斯福。
了解大致情況後,羅斯福借口向那些不認識的客人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問題,經過交談,羅斯福從中了解到了他們的性格特點、愛好,知道他們曾從事過什麼事業,最得意的是什麼。掌握這
些後,羅斯福就有了同他們交談的話題,並引起他們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羅斯福便成了他們的新朋友。
1933年,羅斯福當上了美國總統,他依然采取和不認識者“一見如故”的說服術。著名的美國
新聞記者麥克遜曾經對羅斯福總統的這種說服術評價道:“在每一個人進來謁見羅斯福之前,關於這個人的一切情況,他早已了若指掌。大多數人都喜歡順耳之言,對他們做適當的頌揚,就無異於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一切事情都是知道的,並且都記在心裏。”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個人的性格
興趣,包括個人的習慣、個
人的嗜好、個人的意見、個人的言談舉止等,隻要我們細心地去了解和研究,抓住時機,引發他人的興趣,使對方覺得我對他非常關心,就會變不認識為認識,廣交天下了。
要想讓陌生人不再陌生,建議你先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跟老朋友談話不會感到困難?很簡單,因為你們相當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會感到自然協調。而對陌生人卻一無所知,特別是進入了充滿陌生人的群體,有些人甚至懷有不自在和恐懼的心理。你要設法把陌生人變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種樂於與人交朋友的願望,心裏有這種要求,才能有行動。
這裏,以到一個陌生人家去拜會為例:如果有條件,首先應當對拜會的客人做些了解,探知對方一些情況,關於他的職業,興趣,性格之類。
當你走進陌生人住所時,你可憑借你的觀察力、看看牆上掛的是什麼?國畫、攝影作品、樂器……都可以推斷主人的興趣所在,甚至室內某些物品會牽引起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線索,不就可以由淺入深地了解主人心靈的某個側麵嗎?當你抓到一些線索後,就不難找到開場白。
如果你不是要見一個陌生人,而是參加一個充滿陌生人的聚會,觀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聽眼看,根據了解的情況,決定你可以接近的對象,一旦選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紹,特別對那些同你一樣,在聚會中沒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動行為是會受到歡迎的。
喜怒不露於外
多多少少都有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
喜怒哀樂來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並進而順著你的喜怒哀樂來謀取自己利益。你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誌受到別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會召來無端之禍。因此,高明者一般都不隨便表現這些情緒,以免被人窺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越是精於生存之道的人,城府便越深。
事實上,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
沒有喜怒哀樂,這種人其實很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他對某件事的反應、對某個人的觀感,讓人麵對他時,有不知如何應對的慌亂。
沒有喜怒哀樂的人並不存在,他們隻是不把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罷了。在人際交往中,做到這一點很重要。
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是能夠成大事的。
此種人並非是卑躬屈膝,裝出笑臉,更不是為了奉承上司,強露笑齒,而是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喜怒不形於色。沒有一定的知識和閱曆的人,是很難做到的。但隻要你想做,並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後,或睡覺之前,對自己說一聲:“我絕不表現出不耐煩的神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記上,仔細寫出來,要每天持續不斷地做。
自古以來,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憂的。當然,人有時會高興,有時候不免憂愁,但千萬不要被情緒所左右。特別悲哀的事就更不能表現出來。因為將一切都表現在表麵上,更會促使情緒強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因此,成功立業之人,對各方麵都盡量不形於色。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屢次被項羽打敗,兵困滎陽,處境危在旦夕。正在這時,劉邦的部下韓信在北線卻捷報頻傳,攻占了齊國。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韓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他派人麵見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代理)齊王。劉邦一聽,便怒不可遏,對前來送信的信使大聲斥責。張良正坐在劉邦身邊,急忙用腳輕輕踢了劉邦一下,附耳說道:“漢軍剛剛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否則將會產生意外之變。”劉邦立即心領神會,感到前言有失,便話鋒一轉,反而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原本愛罵人,這一罵不足為怪,況且前後兩語銜接不錯,就也沒露出什麼破綻。
不久,劉邦派張良作為專使,為韓信授印冊封。劉邦不動聲色穩住了韓信,為漢軍日後十麵埋伏,擊敗項羽做了組織準備。如果當時便為此事與韓信鬧翻,後果將不堪設想。
領導者一旦露出了真情,就容易為人所看穿,以至於受到挑撥,而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
“喜怒不露於外”,就是要盡量壓抑個人的感情,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應付事情,這種性格的人才配做一位領導者。
這種性格在領導者身上具備的話,還有兩大優點:
第一,當組織內部遭遇困難時,如果領導者露出不安的表情或慌亂的態度,便會影響到全體員
工,一旦根基動搖,就會帶來崩潰。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能保持冷靜、若無其事的態度,最能
安撫民心。
第二,在對外交涉談判時,具有從容鎮定、成竹在胸的氣魄。如果把持不住露出感情,如同自掀底牌一般,容易被對方控製而屈居下風。
不輕易表露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喜怒哀樂,被稱為“深藏不露”,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領導者用以控製下屬的一種重要方法。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很難說自己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在對方心裏會造成什麼樣的反應。隨便把喜怒哀樂表現出來,也很容易被人窺破內心,從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所以,你到賭場去看看,那些真正的賭博行家,不論贏得多豐和輸得多慘,都是一個表情。
給你的朋友分個類
給朋友分類是必要的。首先,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必然和一些朋友親近一些,和另一些朋友疏遠一些。其次,每個人性情不同,有的人能為朋友兩肋插刀,有的人隻有不損害自己利益前提下才為朋友著想,更有的人會為了自身利益插朋友兩刀。再次,朋友不僅是精神交往的夥伴,許多時候有朋友好辦事,因此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要首先想到那些對自己最有用的朋友。
《一個半朋友》這個小故事,正說明了朋友是有分別的。
從前有一個仗義廣交天下豪傑的武夫。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意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
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毫不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他又到了父親的那“半個”朋友家裏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意之下投身這裏,請予以搭救!”此人聽了忙說:“孩子啊,我這裏也不保險,你還是趕快跑吧。這裏是一些盤纏,足夠路上吃用。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原來,在你最危急的時候,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但以不損害自己為前提的人,是可以稱作半個朋友的。
某地有個很成功的商人,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曾逢人就自誇,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後來有人問他:你朋友這麼多,作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能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他說雖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都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對方有壞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這位商人說,“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嘻嘻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他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親密度。
“我過去就是因為把人人都當作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不僅有物質上的傷害,還有心靈上的傷害,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很明顯,“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和“可商大事級”的朋友,是可以交往的好朋友。
那麼,具體說來朋友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1)知己。他們是我們人生中絕難找到的極少數朋友,他們可以誠意地接納我們的優點,也會接納我們的缺點,處處忠誠地為
我們著想。他們像麵鏡子,能給予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是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不過,對於知己我們也有義務不斷地付出,同樣舍己地為別人利益著想。去接納、支持、聆聽和幫助,是知己的責任。需要切記的是不要濫用知己的權利——知心朋友不等於“黏身”朋友,更不能要求對方完全同意自己、遷就自己。
(2)死黨。
他們多是一些來往密切,與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彼此有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遭遇,故而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有默契地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
“死黨”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好夥伴,可驅除孤單感,增加自信心,為生活添加色彩和熱鬧,是有需要時最好的支柱。
但若要整個“死黨”能相處愉快,就需要大家彼此遷就,不執意獨行,有合群的性格,才能發揮聯合的力量。“死黨”有事求助我們時要挺身給予援手,常加鼓勵,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不過,可不要單單陶醉在這個“小圈子”裏,完全排斥外界朋友,否則,可能會失去很多寶貴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