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友。
他們是與我們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如老同學、一起長大的玩伴等。雖然大家見麵的機會未必很多,但彼此熟悉,每次相逢都能天南地北地親切交談。他們不是知己,有困難時未必會想到我們;大家的性格也未必接近,不過友誼倒是經得起考驗,值得我們去珍惜和主動自然地表示關心。不要因為彼此來往少而讓友誼中斷。
(4)來往密切的朋友。
因為活動圈子相同,我們可能交到一些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熟悉我們的生活小節,但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可傾訴心事的人。
對於這些朋友,雖然大家每日共事,但不能對他要求太高,因為彼此都沒有什麼承諾和默契。但起碼相處應不忘禮貌,言行一致,態度真誠,因為他們正是最能看透我們言行、工作能力和態度的人,不要老擺出外交式的笑容和虛假態度。
(5)單方麵投入的朋友。
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常把心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那種共通推心置腹的感覺。也有些時候,我們對某人特別崇拜傾慕,而對方卻未必有熱烈的反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多產生一些不同位置的朋友之間,如老師與學生,班長與同學,偶像與追星族等,不過有時普通朋友間也有這種不平衡現象。
當受人仰慕的時候,可不要輕看和玩弄別人的友情,或表示討厭和高傲的態度,該盡力去助人成長,給予中肯意見,鼓勵他發展獨立精神,認識其他朋友。
當我們傾慕別人的時候,也不要成為他人的累贅,過分倚賴,而應該積極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切記,不要對別人盲目崇拜。
(6)普通朋友。
這類朋友占了我們朋友圈子的大部分。他們可以和我們扯東扯西,談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不會令彼此牽腸掛肚。
雖說是普通朋友,也可成為遊樂時的好玩伴。有難事,也可向有專門知識的個別朋友請教。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充實我們的知識,令我們感受到“相識遍天下”的溫暖感覺。
(7)泛泛之交。
大家的友誼僅止於認識的階段,是點頭之交,連普通話題也未必有機會聊上。大家若能做到見麵時打打招呼,保持禮貌距離,已是很不錯的了。千萬別對人隨便過分信任,否則誤交朋友,後悔時就太遲了。
給朋友分類,也要選對時機,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誌,那麼不必太急於把朋友分等級,因為你這時的朋友不會太多,還能維持感情的朋友應該不會太差。但當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權和錢時,那時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級不可了,因為你這時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圖,不是真心的。
在思考基礎上標新立異
某一個地區,有兩個報童在賣同一份報紙,二人是競爭對手。
第一個報童很勤奮,每天沿街叫賣,嗓門也響亮,可每天賣出的報紙並不是很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
第二個報童肯用腦子,除去沿街叫賣外,他還堅持每天去一些固定場合,去了後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一會兒再來收錢。地方越跑越熟,報紙賣出去的也就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些損耗,但很小。漸漸地,第二個報童的報紙賣得越來越多,第一個報童卻賣出去的越來越少了,不得不另謀生路。
為什麼會如此?第二個報童的做法很耐人尋味:
第一,在一個固定地區,對同一份報紙,讀者客戶是有限的。買了一份,就不會再買第二,誰先把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肯定不會再去買別人的報紙。等於誰先占領了市場,誰發的越多,其他人的市場就越小。這對競爭對手的利潤和信心都構成打擊。
第二,報紙這東西不像別的消費品有複雜的決策過程,隨機性購買多,一般不會因質量問題而退貨。而且錢數不多,大家也不會不給錢,今天沒零錢,明天也會一塊給。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報,退報不給錢,也沒什麼關係,一則總會積壓些報紙,二則他已經看了報,肯定不會去買別人的報紙,還是自己的潛在客戶。
在思考基礎上的“標新立異”,體現了一種創造力。創新是進步的靈魂,是興旺發達的動力。
世上本無愁,庸人自擾之
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本無愁,庸人自擾之。”憂愁都是自找的,是人的心態出了問題。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甚至是我們自己,經常會有“煩死了”、“愁死了”的感慨。但是你再愁再煩,事情還得按部就班做,卻把自己的心情搞壞了。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不假,客觀條件跟不上人們需求也不假,但這不是我們應該愁的理由。人生一世,我們是尋求快樂來的,不是來尋找憂愁的。雖然客觀事物對情緒有影響,不過更重要的不在於客觀的事,而在於主觀的心。你再愁,事情該怎麼做還得怎麼做,老天不會因為可憐你讓事情變得容易些。而且憂愁的情緒還能反映到工作生活中,反而使事情更不容易解決。
安德魯?傑克遜1837年曾任美國總統,是美國曆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下麵講的是關於他的一個小故事。
在他妻子死後,傑克遜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擔憂,家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死於癱瘓性中風,傑克遜因此認定他必會死於同樣的症狀,所以他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棋。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地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
“最後它還是來了,”傑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問。
“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可是,先生,”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你剛捏的是我的腿啊!”
有一個製造各式各樣羊毛成衣的商人,由於經濟不景氣的原故,使他的生意大受影響,因此他整天鬱悶不樂,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妻子見他愁眉不展的樣子,就建議他去看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明顯心情不佳的樣子,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羊毛成衣商人說:“是啊!”心理醫生開導他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這樣你的病就會好的,一定會睡個好覺的。”羊毛成衣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過了一個星期,羊毛成衣商人又來找心理醫生。這次他的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不振了。
心理醫生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
羊毛成衣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呀!還把羊都數完了,共三萬多隻呢!”
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嗎?”
羊毛成衣商人答道:“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三萬多隻綿羊有那麼多羊毛,不剪豈不可惜。”
“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心理醫生說。
羊毛成衣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麼多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兒,我就睡不著了!”
這是不是庸人自擾?常言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很多時候真是不假。
老是被憂愁包圍,是心態不成熟的標誌。“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年輕時心智還比較幼稚,反而更易犯愁。青年是創業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找出方法對付憂愁。
社會節奏太快,我們的人際交往太頻繁,總有許多“添堵”的事情找上門來。於是有的人真的就因此憂愁憤懣,甚至茶不思飯不想。但是,這樣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自己找一些樂子,把自己煩惱憂愁的事放下。
哥本哈根大學有一名叫喬治的學生,有一次他到美國旅遊。他先到華盛頓,下榻在威勒飯店,住宿費已經預付了。他的上衣口袋放著到芝加哥的機票。然而,當他準備睡覺時,卻發現他的錢包不翼而飛了,於是他立刻下樓告訴了旅館的經理。“我們會盡力尋找的。”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他的錢包仍然不見蹤影。他隻身在異鄉,手足無措。打電話向芝加哥的朋友求援?到丹麥使館報告遺失護照?還是呆坐在警察局裏等待消息?
突然,他告訴自己:“我要看看華盛頓。我可能沒有機會再來了,今天非常寶貴。畢竟我還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機票,還有很多時間處理錢和護照的問題。我可以徒步進行遊覽,我還是我,和昨天丟掉錢包之前並沒有區別。來到美國,我應該快樂起來,享受大都市的每一天。不能把時間浪費在丟失錢包的不愉快之中。”
他開始徒步旅遊,參觀白宮和博物館,爬上華盛頓紀念碑。雖然有許多想看的地方他沒有看到,但對於所到之處,他都盡情暢遊了一番。
回到丹麥之後,他說美國之行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徒步暢遊華盛頓,他知道把握現在最重要。五天之後,華盛頓警局找到了他的錢包和護照,並寄給了他。
精神的痿靡導致身體的痿靡,精神的崩潰導致身體的崩潰。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一定要知道,樂觀是讓自己扭轉局麵的強大精神力量。
1929年的一天晚上,艾爾?漢裏的胃出血了,被送到芝加哥西比大學醫學院附屬的醫院裏。
三個醫生中,有一個是非常有名的胃潰瘍專家。他們說漢裏已經無藥可救了。漢裏隻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大匙半流質的東西。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有護土拿一條橡皮管插進他胃裏,把裏麵的東西洗出來。這種情形持續了好幾個月……最後,他對自己說:別堅持了,漢裏,因為你除了等死之外沒有什麼別的指望了,不如好好利用你剩下的這一點時間。你一直想在你死以前環遊世界,所以如果你想這樣做的話,現在就去做吧。
當漢裏對那幾位醫生說,要環遊世界,自己會一天洗兩次胃的時候,他們都大吃一驚。不可能的,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他們警告說,如果漢裏開始環遊世界,就隻有葬在海裏了。
“不,我不會的。”漢裏回答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尼布雷斯卡州我老家的墓園裏,所以,我打算把我的棺材隨身帶著。”
漢裏真的去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後和輪船公司安排好,萬一去世的話,就把屍體放在冷凍艙裏,等回到老家的時候再安葬。於是漢裏開始踏上旅程。
從洛杉磯上了船向東方航行的時候,漢裏就覺得好多了,漸漸地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不久之後,漢裏任何食物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奇怪怪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這些都是別人說吃了一定會送命的。幾個禮拜過去之後,他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幾杯紅酒。多年來漢裏從來沒有這樣享受過。後來在印度洋上碰到季節風,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風,這些事情並沒有讓漢裏感到害怕,反而使他得到了很多樂趣。
漢裏在船上和人們玩遊戲、唱歌、交朋友,晚上聊到半夜。他們到了中國和印度之後,發現回去之後要料理的私事,跟在東方所見到的貧窮與饑餓比起來,簡直像是天堂跟地獄一般。他終止了所有無聊的擔憂,覺得非常的舒服。回到美國之後,他的體重增加90磅,幾乎完全忘記自己曾患過胃潰瘍。
艾爾?漢裏的經曆告訴我們,他征服憂慮的辦法就是:世上本無愁,庸人自擾之。憂慮是一劑自殺的慢性毒藥,能幫助你克服憂慮的最好醫師就是自己。
所以,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每一天,享受屬於我們的分分秒秒,用我們那顆樂觀的心去感受生活,不要憂愁,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不如意隻是一個小小的插曲,與你所享受到的幸福相比,就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功高者不可震主
1978年的一天,美國著名企業家時任著名汽車企業福特公司總裁之職的李?艾柯卡,遭遇了他職業生涯最慘重的“滑鐵盧”:在他事業的顛峰時刻,他卻被福特公司突然解職!
艾柯卡1946年進入福特汽車公司,作了一名普通推銷員。20世紀60年代初,福特公司麵臨危
機,瀕臨倒閉。艾柯卡主動請纓,要求推出“野馬”(Mustang)係列。此時執掌福特的亨利?福特二世(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孫子)雖對此全新概念車並不“感冒”,但形勢逼人,隻好采納。誰知“野馬”係列一經推出,便很快成為市場競相追捧的“寵兒”,當年便創下總銷售量418 812輛的記錄,淨賺35億美元,書寫了福特曆史上最輝煌的篇章。艾柯卡僅靠“野馬
”的銷售奇跡,拯救了整個福特公司。於是,艾柯卡同時成為《時代》、《新聞周刊》兩大知名雜誌的封麵人物。
1970年,當艾柯卡被任命為總裁,正式成為福特汽車王國的第二號人物時,
老板福特二世還表現出對艾柯卡非常倚重的樣子。但自從艾柯卡當了總裁,在他個性張揚、威
風凜凜並且開始“才高蓋主”之時,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直到某一天風雲突變。
所以古今中外,功高又不謹慎,達到“震主”程度者,都是比較危險的。防止功高震主,雖不需要十分緊張,卻也要比較小心。總的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守規矩。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識大體的臣子。
後世人以為隻有慈愛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規矩,嚴格約束自己。
二不自傲。古人說: “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
三不手握“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那麼對君主的威脅就減少了,所以不手握“重兵”,就是自我遠離權勢,以求自保的意思。
四多請教。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盡量在做事之前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了解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