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民主主義者、著名的科學家,一生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但是,富蘭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無法與人合作,做事經常碰壁。
富蘭克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他為自己製定了13條行為規範,並嚴格地執行,他很快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1.節製:食不過飽,飲不過量,不因為飲酒而誤事。
2.緘默:講話要利人利己,避免浪費時間的瑣碎閑讀。
3.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時間表,辦公桌上永遠都不零亂。
4.決斷:決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須準確無誤地履行你所下定的決心,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要改變初衷。
5.節約:除非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有什麼特殊的好處,否則不要亂花錢,不要養成浪費的習慣。
6.勤奮:不要荒廢時間,永遠做有意義的事情,拒絕去做那些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事情,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永不間斷。
7.真誠:不做虛偽欺詐的事情,做事要以誠摯、正義為出發點,如果你要發表見解,必須有根有據。
8.正義:不做任何傷害或者忽略別人利益的事。
9.中庸:避免極端的態度,克製對別人的怨恨情緒,尤其要克製衝動。
10.清潔:不能忍受身體、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潔。
11.鎮靜:遇事不要慌亂,不管是普通的瑣碎小事還是不可避免的偶然事件。
12.貞潔: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於身體健康或者是為了傳宗接代,盡量少行房事。絕不做任何幹擾自己或別人安靜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損於自己和別人名譽的事情。
13.謙遜:要向耶穌和蘇格拉底學習。
要抵得住享樂的誘惑,要抵得住金錢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為別人的行為而動,不為別人的言論而動,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誘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惡的事情。
荀子說過:“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跑起來沒有馬快,但牛和馬卻被人役使,為什麼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夠合作是荀子認為的根本原因。說得理論一些:人的社會是由人和人之間各種關係的組合,孤立的個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創造出許多偉大業績,隻是因為人能“群”造成的。而其基礎就是用心去修身,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勤奮是成功的密訣
《聊齋誌異》中有一個《嶗山道士》的故事,說一個年輕人王生,從小就傾慕道術。後來他聽說嶗山上有得道的仙人,就背上行囊趕去學道。
王生來到一座道士廟,在清幽寂靜的廟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團上打坐。隻見這位老道滿頭白發垂掛到衣領處,精神清爽豪邁,氣度不凡。王生連忙上前磕頭行禮,並且和他交談起來,交談中,王生覺得老道講的道理深奧奇妙,便一定要拜他為師。道士說:“隻怕你嬌生慣養,性情懶惰,不能吃苦。”王生連忙說:“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時他們都回到廟裏,王生一個一個都見過後,便留在了廟中。第二天,王生拿著老道交給自己的斧頭在師父的吩咐下隨眾人上山砍柴。
過了一個多月,王生的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繭子,他忍受不了這種艱苦的生活,暗暗產生了回家的念頭。
終於,又過了一個月後,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卻不向他傳授任何道術。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辭說:“弟子從好幾百裏外的地方前來投拜你,我這一片苦心不指望學到什麼長生不老的仙術,但您不能傳些一般的技藝給我嗎?現在已經過去兩三個月了,每天不過是早出晚歸在山裏砍柴,我在家裏,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老道聽了大笑說:“我開始就說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聽老道這樣說,隻好懇求說:“弟子在這裏辛苦勞作了這麼多天,隻求師父教我一些小技術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問:“你想學什麼技術呢?”王生說:“平時常見師父不論走到哪兒,牆壁都不能阻隔,如果學到這個法術就滿足了。”
老道笑著答應了他,並領他來到一麵牆前,向他傳授了秘訣,然後讓他自己念完秘訣後,喊聲“進去”,就可以出去了。王生對著牆壁,不敢走過去。老道說:“試試看。”王生隻好慢慢走過去,到牆壁時被擋住了。老道指點說:“要低頭猛衝過去,不要猶豫。”他照老道的話再向前衝到牆壁處,真的未受阻礙,睜眼已在牆外了。王生高興極了,又穿牆而回,向老道致謝。老道告誡他:“回去以後,要好好修身養性,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說完,送他一些路費,就讓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用穿牆術進了家門。妻子很驚訝,他就把來龍去脈跟妻子說了,又表演了一番,妻子也很高興。但時間一長,他把老道的囑咐忘了,正碰上手頭拮據,就想用穿牆術撈點錢花花。他來到一個大戶人家的圍牆外,念完口訣低頭猛衝過去,結果一頭撞在牆壁上,頓時眼冒金星,頭上腫起雞蛋大的包。從此以後,他的穿牆術就再也不靈驗了。
沒有付出,就不會有回報。這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時候沒有耕耘的辛苦,那麼秋天的時候就不會有豐收的喜悅。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如果要成功,你就要為成功做好準備,不斷努力,不停地前進,直達成功的目標。
當然,一般正常的人,不管是窮人家還是豪富家的孩子,終究是會有個工作的。麵對工作,有的人辛勤以對,有的人懶散以應。這兩種態度的結果自然是截然不同的。自己流汗供自己吃飯,至少你要把汗流出來才是。
一位智者說過:“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麵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也在照常運轉,卻不可能磨出麵粉來。”
隻有汗水的結晶,隻有辛勤的勞動才會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辛勤的勞動是成功的階梯,勤勞的習慣是成功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的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它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裏,它在辛勤地工作中,它在美好的祝願裏。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傑出成就都必然與好逸惡勞的懶惰品行無緣,正是辛勤的雙手和大腦才使得人們富裕起來。事實上,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隻能通過辛勤的實幹才能取得。沒有辛勤的汗水,就不會有成功的喜悅與幸福。
真正的幸福絕不會光顧精神萎靡、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
在俄國的統治者中關於彼得大帝的傳說是非常多的,他是通過艱苦努力才得到王位的。他經常脫下宮廷服裝穿上工作服,去訪問民間疾苦。他看到俄國人們還不能了解西歐的文明,感到痛心疾首,決心進行自我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20歲的時候,他開始周遊列國,他並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向這些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習。他在荷蘭的時候,自願當一位造船師的學徒;在英國的時候,就去造紙廠、磨房、製表廠和其他工廠工作。他不僅細心地揣摩學習,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樣幹活、拿工資。
他在伊斯提亞鑄鐵廠的時候,專門花一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冶煉金屬,最後一天他鑄造了十八普特的鐵,並把自己的名字鑄在上麵。他問工頭穆勒,普通鐵匠鑄一普特鐵可以得到多少報酬。“3個戈比。”穆勒說。但是工頭付給彼得大帝18個金幣。彼得卻說:“你的金幣自己留著吧,我並沒有比普通工人做更多的事,你給別人多少,就給我多少吧!我隻想買一雙鞋,我的鞋實在不能穿了,我要用自己的汗水來換得等價的物質。”
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陳列著一根彼得大帝鑄造的鐵棒,上麵還刻有他的名字。另外一根保存在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作為對親自參加工作的這位偉大國王的紀念。每個俄國人都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要永久地繁榮富強,無論是農民還是沙皇,都要辛勤工作。
辛勤勞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勞動的人充實、自信,時常能感到所謂“幸福的疲倦”。懶惰的人失落、萎糜,即使衣食無憂也不能感到幸福。
格萊斯頓先生在他高齡的時候向人們講述著他的成功秘密,他說:“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最大的樂趣,並養成了勤奮工作的習慣。年輕人總覺得休息就是終止所有努力,但我卻有新的發現,最好的休息是可以改變工作的一種方式。如果長時間看書、思考,把腦子弄得昏沉沉的,那就到空氣新鮮的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鍛煉一下身體,讓思維盡快的得到恢複。要知道,自然的努力是無止境的,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心髒也不會停止跳動。隻要大自然偉大的活動有一刻停止,我們人類就會死去。我盡量在工作的時候也模仿大自然的方式,順應自然規律。我所獲得的回報就是健康的消化功能、良好的睡眠、身體的各個器官保持在最好狀態。這就是我要留給你們的成功的秘密,勤奮工作帶來的回報。”
最大的對手是你自己
有一次,鬆下電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層管理人員,采取筆試與麵試相結合的方法。計劃招聘10人,報考的卻有幾百人。
經過一周的考試和麵試之後,通過電子計算機計分,選出了10位佼佼者。
當鬆下幸之助將錄取者一個個過目時,發現有一位成績特別出色、麵試時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輕人未在10人之列。這位青年叫神田三郎。於是,鬆下幸之助當即叫人複查考試情況。
結果發現,神田三郎的綜合成績名列第二,隻因電子計算機出了故障,把分數和名次排錯了,導致神田三郎落選。
鬆下立即吩咐糾正錯誤,給神田三郎發錄用通知書。
第二天公司派人轉告鬆下先生一個驚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沒有被錄取而跳樓自殺了。
錄用通知書送到時,他已死了。
聽到這一消息,鬆下沉默了好長時間,一位助手在旁也自言自語: “多可惜,這麼一位有才幹的青年,我們沒有錄取他。”
“不,”鬆下搖搖頭說, “幸虧我們公司沒有錄用他。意誌如此不堅強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
我們常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誠如斯言。上麵例子中的年輕人,被這個敵人消滅了肉體,算是個極端。在實際中,我們經常碰到的是這個敵人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擊敗。
一位管理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戶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為此,員工要自覺地由被動管理到主動工作,讓規章製度成為每個職工的自覺行為,把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
國內某房地產公司的老總曾回憶到:“1987年,一個與我們公司合作的外資公司的工程師,為了拍項目的全景,本來在樓上就可以拍到,但他硬是徒步走了兩公裏爬到一座山上,連周圍的景觀都拍得很到位。當時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隻回答了一句:‘回去董事會成員會向我提問,我要把這整個項目的情況告訴他們才算完成任務,不然就是工作沒做到位。’”
這位工程師的個人信條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會讓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隻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60分就是次品、半次品。”
每一位老板都知道一絲不苟的美德是多麼難得,不良的工作作風總是會在公司四處蔓延,要想找到願意為工作盡心盡力、一絲不苟的員工,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無論大事、小事都盡心盡力、善始善終的員工十分少見。
《明日歌》唱道:“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歲月成蹉跎。”
人們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門:一些人是因為不喜歡手頭的工作;另一些人則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要養成更富效率的新習慣,首先必須找出導致辦事拖延的原因。此處列舉的問題囊括了大部分起因,我們將幫你找到相應的對策:
——如果是因為工作枯燥乏味,不喜歡工作內容,那麼就把事情授權給下屬,或雇用公司外的專職服務。一有可能,就讓別人來做。
——如果是因為工作量過大,任務艱巨,麵臨看似沒完沒了或無法完成的任務時,那麼就將任務分成自己能處理的零散工作,並且從現在開始,一次做一點,在每天的工作任務表上做一兩件事情,直到最終完成任務。
——如果是工作不能立竿見影取得結果或者效益,那麼就設立“微型”業績。要激勵自己去做一項幾周或幾個月都不會有結果的項目很難,但可以建立一些臨時性的成就點,以獲得你所需要的滿足感。
——如果是工作受阻,不知從何下手,那麼可以憑主觀判斷開始工作。比如,你不知是否要將一篇報告寫成兩部分,但你可以先假定報告為一單份文件,然後馬上開始工作。
一個人想成功,必須做到敢於和善於向自己挑戰,把自己的缺點作為敵人,打敗它。
一位散打宿將參加錦標賽,自以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卻不料在最後的決賽上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皆是鉚足全力出招攻擊,對打到了半途,散打宿將驚覺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散打宿將慘敗在對方手下,失去了冠軍的獎杯。
他憤憤不平地回去找他的教練,在教練麵前,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對打的過程,再次演練給教練看,並央求教練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在下次比賽中打敗對方,拿回冠軍的獎杯。
教練笑而不語,在地上劃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散打宿將苦思不解,如何能像教練所說的,使地上的線變短。最後還是舍棄繼續思考,而請教教練。
教練在原先那條線的旁邊,又劃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之下,原先的那條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教練開口道: “奪得冠軍的重點,不在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就像地上的這兩條線,隻要一條自己變得更長,另一條線也就在無形中變短了。使自己更強大,才是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