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大森林裏,有一條河流,河水湍急,不停地打著旋渦。在河上隻有一座獨木橋,非常窄,每次隻能容一人經過。
有一天,有一隻南山上的羊想到北山上去采野果,而一隻北山的羊想到南山上去采草莓。湊巧的是,兩隻羊正好在獨木橋上相遇了。
南山羊想要北山羊給它讓路,而北山羊也想讓對方給自己讓路,就這樣,兩隻羊互不相讓,誰也走不過去。
“喂,你沒有長眼睛嗎,沒見我要去北山嗎?”
“我看你是眼睛長到屁股上了吧,要不,怎麼會擋我的道?”
“小樣,你讓不讓?不讓開,我就不客氣了!”
“哼,跟我鬥,沒門!”
“好小子,我看你是不想活了。誰怕誰?”
“哢嚓!”兩隻羊角撞在一起。
“撲通!”兩隻羊同時落入湍急的河水中。
森林裏安靜了,隻剩下水流聲。
當發生矛盾時,互不謙讓的結果就是像這兩隻羊一樣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但是,一些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遇事往往不計後果,每當與人發生矛盾時,總是爭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而那些有心計的人,卻總是能看清利弊,每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時,他們不是激化矛盾,而是想方設法地化解矛盾。這樣不但事情得到圓滿解決,而且他們還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清朝有一位大官心胸開闊、謙虛禮讓。有一天,家中來信說家人和鄰居因為一牆之地發生口角,互不相讓。所以想讓有權有勢的大官出麵幫忙解決。
這位大官沒有仗勢欺人,而是給家人回了一首詩:“千裏家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鄰裏,讓他三尺又何妨。”
家人看後,反思自己的行為後,果然,給鄰居讓了三尺。而鄰居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慚愧,也主動讓出了三尺。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做人境界的高低,往往體現在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的人善於化解矛盾,有的人善於激化矛盾。前者自然巧妙,後者自然笨拙。與人交往,難免會有矛盾發生。如果你非要爭個你短我長、你死我活,那最終恐怕隻會害人害己。唯有謙讓才能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化解矛盾。
所以,年輕人在與人交往時,如果與人發生矛盾,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學會用謙讓來化解矛盾。這樣為人處世,才能少很多糾紛、多很多平和,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成為人見人怕、人見人躲的“刺蝟”。
心計提示:
有心計的人,一定懂得謙讓,因為他們知道這也許會換來另外的成功資本。18歲以後,要讓謙讓為化解矛盾之本,這樣才能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如果你血氣方剛,非要與對方較勁,或許一次兩次,你會贏得很漂亮,但時間長了,隻能是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