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畜牧

我國的畜牧業,始於舊石器時期原始人類的狩獵,後來經過人們對所捕野獸的馴化,到先秦時期已出現了飼養家畜的牧場。從這時起,畜牧業作為一個新的行業步入曆史舞台。

在我國畜牧業的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古人在實踐的基礎上,選育出了馬、牛、羊、豬等大型家畜及雞、鴨、鵝等小型家禽。

與此同時,古人還發展了飼養這些動物的豐富的選種、飼養、管理技術。這一套完整的家畜家禽馴化飼養技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古時期畜牧業的產生

畜牧業的起源是人類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

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考古發現,自舊石器時期的元謀人開始,包括以後的藍田人、北京人,他們已經發明了工具用於狩獵,這便為畜牧業的起源打下了基礎。家畜的馴化和飼養開始於1萬年前左右。畜牧業的起源是有其內在原因的,而舊石器時期的華夏大地,就具備了產生畜牧馴養的內在原因和外在條件。

根據某一事物的產生應有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的一般規律,可以將畜牧業產生的原因,分解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其中的內因,分解為來自於人類方麵的內因和來自於動物方麵的內因。

來自於人類方麵的內因在於,人類狩獵能力和手段的增強,是馴化動物的重要條件。在舊石器時期,人們的狩獵能力已經大幅度地提高了,具備了捕獲大多數草食和雜食野生動物的能力。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高級類人猿生活時期,由於氣候等方麵的原因,不得不從森林走向平地,學會了製造工具,勞動,逐漸直立行走,成為今天的人類的祖先。當時的人類,由於生活的需要,便努力獲得更為有效的求生本能。

在陝西藍田,發現生活在距今近百萬年前的藍田人,已經能夠製造石器,不過其石器非常簡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手斧和石球等。

這些工具就有被用於狩獵的,鳥類、蛙類、蜥蜴、老鼠常常成為人類的食物,鹿、野豬、羚羊和野馬等,也不時成為狩獵的對象。

到了距今60萬年前山西芮城匼河遺址,除發現了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外,還有小尖狀器和石球等。

在我國西南部的貴州,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遺址有黔西的觀音洞,在出土的3000多件的石製品中,多數為刮削器,也有少量的砍砸器和尖狀器,該遺址的早期較北京人時代為早。

到了距今天更近一些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時期,主要生活在洞穴之中,出土的工具有砍砸器、各式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錘、石鑽等,獵取大型野獸是北京猿人的經常性活動。

在其遺址中有李氏野豬、北京斑鹿、腫骨鹿、德氏水牛、梅氏犀、三門馬、狼、棕熊、黑熊、中國鬣狗等,當時北京猿人狩獵的工具主要是木矛,是由木棒加工而成的。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中,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地層中,均發現了用火的遺跡,說明北京猿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火了。

火的發明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大進步,意義重大。它不僅為人類的定居創造了條件,使狩獵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還可以借助於用火取暖,開拓生存空間,使人類進入較為寒冷地區生活。此外,用火熟食,對人類的智力發育也有積極作用。

到了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和晚期,人類狩獵技術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是石球的使用和弓箭的發明。

石球最早見於陝西藍田人遺址中,學者們都傾向於是被用於狩獵活動。隨後的許家窯文化遺址、陝西梁山舊石器時期遺址、山西的丁村遺址中,都發現了大批量的石球。據研究,早期的狩獵民在使用石球時,常常直接用石球砸向動物。

弓箭的發明代表著人類的狩獵能力大提高,陝西的沙苑遺址、東北的紮賚諾爾遺址、山西的峙峪遺址都分別出土了石箭頭,其中峙峪遺址出土的石箭頭被核定為距今2.8萬年前。弓箭的發明和利用,可以遠距離地獵獲動物。

石球和弓箭的發明和運用,均可以遠距離地對動物實施攻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了有效進行遠距離獵狩大型野生動物的能力。

既然人類能獵獲較大型凶猛的動物,當然就有能力捕獲一些性情比較溫順的動物或其年幼的個體,如草食動物的馬、牛、羊、驢,雜食動物的豬和狗等。

隨著狩獵能力的逐漸提高,獵到的野獸有時一時吃不完,就拘係著它們以待沒有食物時再食用。通過拘係的辦法進行貯藏,人類便在與大自然的生存鬥爭中邁開了一大步,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動物特征和特性的了解。

遠古畜牧業的產生,除了來自人類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來自於動物方麵的內因。主要表現是野生動物作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員,客觀上具備了與人類友好相處的條件。

在極其遙遠的舊石器時期,人類要想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馴化為我所用的家畜,必須要借助於動物的天性。假如野獸堅決不予合作,或其獸性難以改變,人類也沒有什麼辦法。

能夠成為家畜和家禽的動物,必須具備能被人類控製的習性。肉食動物中的老虎、豹等,人類一直試圖馴化它,直到今天仍未獲成功。這類動物的天性難以改變,捕獲以後,隻能關在鐵籠中,人類不可能安全地與其直接接觸。

而有些動物通過人類稍微地實施馴化,可能就會變成家畜,如野豬、野馬和野羊等。這也是早期相互隔絕的不同地區,均不約而同地馴化了相同的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

動物被人類馴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與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生態關係。在一定的生態條件下,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之間有一條食物生態鏈連接著。

食物生態鏈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種動物和植物由於食物的關係所形成的一種聯係。在生物群體中,許多類似的食物鏈彼此交錯構成關係複雜的食物網絡,人類也被納入這種食物網絡中,與各種動物結下不解之緣。

現在人類飼養的家畜和家禽,都與人類的食物鏈有著一定的關係。比如,人遺棄的食物為豬、狗、雞等家畜所喜食,而豬、狗、雞的產品肉蛋等為人類所喜食。

這種因各自的偏好而構成的食物鏈關係,導致人類和動物相互追逐對方的足跡,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為人類日後馴化動物提供了便利。在人類和動物的漫長的交往過程中,當人類需要與動物建立良好關係的時候,往往是人類需要動物的時候。人類給動物以額外的保護,成為其供食者和保護者。

經過長期的人與動物的友好交往過程,動物便習慣人類所提供的相對舒適、現成的生活環境,而淡忘野外的相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久而久之,人與動物的這種新型關係便建立起來了。

一方麵,人是動物的保護者和部分食物的提供者;另一方麵,動物是人類的活的食物庫,隨時都有可能被宰殺而作為食物,相互之間的依賴顯得缺一不可,動物進入人類生活世界之中便是必然的事情了。到了新石器時期,我國傳統的“六畜”豬、狗、牛、羊、雞、馬已基本齊備。當時的家畜的體質形態基本與現代家畜相同。

先秦畜牧業發展新階段

在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洞養圈養的野獸也越來越多,隨著歲月的流逝,部分野獸的性情開始漸漸溫順起來,進而馴化為家畜,這樣就開始了初期的畜牧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先秦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畜牧場所,畜牧工具與畜牧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為了養好家畜,當時在管理畜群、修棚蓋圈、減少家畜傷亡等方麵也有不少創造。

我國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始於原始社會時期,到奴隸社會開始的

夏代,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分工進一步明顯,而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此時,我國畜牧業和家畜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夏代,由於青銅工具的使用,使農牧業有很大的發展,專職人員的放牧,飼養中圈養的發展,飼草的製備貯存,使畜群不斷增長。

商代的畜牧業也繼續發展,“六畜”已普遍飼養。在殷墟甲骨文中,有芻、牧、牢、廄、庠等反映畜養方式的文字,有反映馬、豬去勢的文字,也有一次祭祀用牛300頭、馬300匹以至千牛的卜辭。

這些文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畜牧業的發展狀況。這一時期黃河流域有野象,有研究表明,商代人曾經馴象。

夏商時期,定期配種和淘劣選優的配種製度使畜群的品質不斷提高。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已有關於牲畜的配種、草場分配和公畜去勢的記載。去勢就是閹割,用於養殖業中以提高存活率和質量。

經過不斷的選育和改良,家畜的繁育技術日臻完善和進步,在此基礎上育成了無數的家畜家禽品種。其中不僅有伴隨我國曆史上偉人拚殺疆場的名駒名馬,還有無數造福芸芸眾生的珍禽良畜。

西周的畜牧業也很發達,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中,記述周穆王到西北地區遊曆,沿途部落貢獻的肉食——動物馬、牛、羊,動輒以千百計,反映了當地畜牧業的發達。

《詩經》中也反映了西周畜牧業的情況。《詩經·君子於役》說:“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意思是說,黃昏時分,雞已經在窩裏棲息了,羊牛已經走下山坡歸欄了。反映了農村中飼養畜禽的普遍。

《詩經·無羊》說:“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意思是說,誰說你沒有羊呢?你的羊一群就有300多頭。反映了貴族畜群的龐大。

當時地廣人稀,原野不能盡辟,農田一般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則辟為牧場。據《詩經·爾雅·釋地》記載: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意思是說,在城市或城鎮的周圍叫郊區,那裏是人們耕種的地方;郊的外圍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圍叫野,是野獸出沒的地方。由此可見,當時確實已經劃出了放牧牛羊和馬的各類牧場。

《周禮》中也記載了西周管理畜牧生產的專門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畜牧業的發展。以養馬為主的官營畜牧業也在《周禮》中有集中的反映。

《周禮》中記載了一整套的朝廷設置的畜牧業職官和有關製度。“牧人”、“校人”、“牧師”、“圉師”、“趣馬”、“巫馬”等,分別負責馬的放牧、繁育、飼養、調教、乘禦、保健等。如此細致而明確的專業分工,表明在當時的畜牧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從事放牧的奴隸稱“圉人”、“牛牧”,奴隸頭目稱“牧正”,有的牧正後來成了奴隸主的仆從,到封建社會時代還有升到九卿爵位的。

根據《禮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代對駕車用的軍馬和祭祀的犧牲已講究毛色的選擇。為了養好家畜,當時在管理畜群、修棚蓋圈、減少家畜傷亡等方麵,確實有不少創造。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家畜已成為民間重要的食物來源。

如管仲在《孟子》中就說過: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意思是說,養5隻母雞,兩頭母豬,不耽誤喂養時機,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越國的範蠡曾對魯國商人猗頓說:“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意思是說,要想富裕,就要經營雌性牛、馬、豬、羊、驢。說明畜養母馬、牛、羊、豬和驢,已成為當時致富快捷方式。

這一時期,華夏大地已經形成了農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西北和塞北是牧區,以草食動物馬牛羊為主;中原為農區,養畜業亦受重視。家畜成為了社會財富的代表。《管子》一書中還把畜牧生產發達與否作為判斷一個國家貧富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