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漁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池塘養魚的國家之一。在漁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先民在魚類養殖、魚類捕撈、捕魚方法、漁具創製等方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編著了很多漁業文獻,這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我國的漁業文明不僅指導了當時和後世的漁業實踐,而且也對世界漁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年代久遠的魚類養殖業
我國是世界上養魚最早的國家之一,以池塘養魚著稱於世。一般
認為池塘養魚始於商代末年。《詩經·大雅·靈台》記敘周文王遊於
靈沼,見其中飼養的魚在跳躍的情景。這是池塘養魚的最早記錄。從天然水體中捕撈魚類到人工建池養殖魚類,是漁業生產的重大發展。隨著漁業的發展,養魚的種類逐漸增多。同時,在魚池建造、放養密度、搭配比例、魚病防治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近代養魚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我國的養魚業,一般認為始於商代末年,依據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上載有:“貞其雨,在圃漁”,意思是指在園圃的池塘內捕撈所養的魚。以此推斷,我國養魚至少始於公元前12世紀。
戰國時期,各地養魚普遍展開,池塘養魚發展到東部的鄭國、宋國、齊國,還有東南部的吳、越等國,養魚成為富民強國之業。
《孟子·萬章上》中記載,有人將鮮活魚送給鄭國的子產,子產使管理池塘的小使將魚養在池塘裏。東晉散騎常侍常璩《華陽國誌·蜀誌》也說,戰國時期的張儀和張若築成都城,利用築城取土而成的池塘養魚。
這時的養魚方法較為原始,隻是將從天然水域捕得的魚類,投置在封閉的池沼內,任其自然生長,至需要時捕取。
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史學家趙曄的《吳越春秋》等史籍記載,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曾養魚經商致富,相傳曾著《養魚經》。該書反映了春秋時期養魚技術的若幹麵貌。
西漢開國後,經60餘年的休養生息,獎勵生產,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至漢武帝初年,養魚業進入繁榮時期。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臨水而居的人,以大池養魚,一年有千石的產量,其收入與千戶侯等同。
當時主要養魚區在水利工程發達、人口較多的關中、巴蜀、漢中等地。經營者有王室、豪強地主以及平民百姓。養殖對象從前代的不加選擇,變成以鯉魚為主。
鯉魚具有分布廣、適應性強、生長快、肉味鮮美和在魚池內互不吞食的特點。同時有著在池塘天然繁殖的習性,可以在人工控製條件下,促使鯉魚產卵、孵化,以獲得養殖魚苗。魚池通常有數畝麵積,池中深淺有異,以適應所養大小個體鯉魚不同的生活習性。
在養殖方式上,常與其他植物兼作,如在魚池內種上蓮、芡,以增加經濟收益並使鯉魚獲得食料來源。
湖泊養魚也始於西漢。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漢武帝在長安築昆明池,用於訓練水師和養魚,所養之魚,除供宗廟、陵墓祭祀用外,多餘的在長安市上出售。
我國的稻田養魚曆史悠久,考古發掘和曆史文獻表明,至遲東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進行稻田養魚。巴蜀地區農民利用夏季蓄水種稻期間,放養魚類。
事實上,稻魚共生係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在這個係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鬆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多種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大減少了係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增加了係統的生物多樣性。
曆經千餘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不僅蘊含豐富的傳統農業知識、多樣的稻魚品種和傳統農業工具,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慶文化和飲食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
東漢的養魚方式還有利用冬水田養魚。這種冬水田靠雨季和冬季化雪貯水漚閑期間的蓄水養魚。
在漢代養魚業發達的基礎上,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養魚著作《陶朱公養魚經》。該書的成書年代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春秋珍年越國政治家範蠡所作,一般認為約寫成於西漢末年。
從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得知其主要內容包括選鯉魚為養殖對象、魚池工程、選優良魚種、自然產卵孵化、密養、輪捕等。
自三國至隋代,養魚業曾一度衰落,到了唐代又趨興盛。唐代仍以養鯉魚為主,大多采取小規模池養方式。
唐代養殖技術主要繼承漢代的,但這時已人工投喂飼料,以促進池魚的快速生長。隨養鯉業的發展,魚苗的需要量增多,到唐代後期,嶺南出現以培養育魚苗為業的人。當時嶺南人采集附著於草上的鯉魚卵,於初春時將草浸於池墉內,旬日間都化成小魚,在市上出售,稱為魚種。
唐昭宗時,嶺南漁民更從西江中捕撈魚苗,售予當地耕種山田的農戶,進行飼養。居住在新州、瀧洲的農民,將荒地墾為田畝等到下春雨田中積水時,就買草魚苗投於田內,一兩年後,魚兒長大,將草根一並吃盡,便可開墾為田,從而取得魚稻雙豐收。
宋元明清時期主要飼養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在養殖技術上有較大程度的提高,養殖區域也隨時間在不斷擴展。這是我國古代養魚的鼎盛時期。
北宋年間,長江中遊的養魚業開始發展,九江、湖口漁民築池塘成魚,一年收入,少者幾千緡,多者達數萬緡。
南宋時期,九江成為重要的魚苗產區,每適初夏,當地人都捕撈魚苗出售,以此圖利。販運者將魚苗遠銷至今福建、浙江等地,同時形成魚苗存在、除野、運輸、投餌及養殖等一係列較為成熟的經驗。
會稽、諸暨以南,大戶人家都鑿池養魚。每年春天,購買九江魚苗飼養,動輒上萬。養魚戶這時將鱅魚、鰱魚、鯉魚、草魚、青魚等多種魚苗,放養於同一魚池內,出現最早的混養。
宋代還開始飼養與培育我國特有的觀賞魚金魚。隨養魚業的發展,這時開始進行魚病防治。
元代的養魚業因戰爭受到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元代大司農司下令“近水之家,鑿池養魚”。農學家王禎的《農書》刊行對全國養魚也起了促進作用。書中輯錄的《養魚經》,介紹了有關魚池的修築、管理,以及飼料投喂等方法。
明代主要養魚區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養殖技術更趨完善,在魚池建造、魚塘環境、防治泛塘、定時定點喂食等方麵,有新的發展。
養魚池通常使用兩三個,以便於蓄水、解泛和賣魚時去選魚。池底北麵挖得深些,使魚常聚於此,多受陽光,冬季可避寒。
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還創造了桑基魚塘和果基魚塘,使稻、魚、桑、蠶、豬、羊等構成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係統,從而提高了養魚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混養技術也有提高,在同一魚池內,開始按一定比例放養各種養殖魚類,以合理利用水體和經濟利用餌料,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收益。
河道養魚也始於明代。這種養殖方式的特點是將河道用竹箔攔起,放養魚類,依靠水中天然食料使魚類成長。明嘉靖時期,三江閘建成,紹興河道的水位差幅變小,為開發河道養魚創造了條件。
池養也見於明代。鬆江漁民在海邊挖池養殖鯔魚,仲春在潮水中捕體長寸餘的幼鯔飼養,至秋天即長至尺餘,腹背都很肥美。
清代養魚以江蘇、浙江兩省最盛。其次是廣東。江蘇的養魚區主要在蘇州、無錫、昆山、鎮江、南京等地。浙江養魚以吳興菱湖最著名,嘉興、紹興、蕭山、諸暨、杭州、金華等地都是重要的養魚區。
廣東的養魚區主要在肇慶、南海、佛山。其他如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四川、安徽、台灣等省,也有一定的養殖規模。養魚技術主要承襲明代的,但在魚苗飼養方麵有一定發展。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鱗語》說,西江漁民將捕得的魚苗分類撇出,出現了最早的撇魚法。
在浙江吳興菱湖,漁民利用害魚苗對缺氧的忍耐力比養殖魚苗小的特點,以降低水中含氧量的方法,將害魚苗淘汰,創造了擠魚法。
除了魚類外,我國古代還有牡蠣、蚶子和縊蟶。牡蠣早在宋代已用插竹法養殖,明清時期養殖更加廣泛。清代廣東采用投石方法養殖,如乾隆年間東莞沙井地區的養殖麵積約達200頃。
明代浙江、廣東、福建沿海已有蚶子養殖業。在水田中養殖的泥蚶以及天然生長的野蚶,人們已能對兩者正確加以判別。
明代福建、廣東已有縊蟶養殖。《本草綱目》、《正字通》、《閩書》等記述了縊蟶灘塗養殖的方法。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水產養殖業。
逐漸進步的魚類捕撈業
我國地處亞洲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水域遼闊,魚類資源豐富,為
捕魚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早在原始社會的早期發展階段,魚類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先是在內陸水域和沿海地區捕魚作業,後來逐漸較大規模地向近海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漁具和漁法。清代末年,隨著西方新技術的傳入,捕魚開始以機器為動力,從傳統的生產方式逐步走向近代化。
我國的捕魚業始於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那時人們除了采集植物和獵取野獸外,還在附近的池沼裏捕撈魚類。當時已能捕獲長約80厘米的大草魚。
到了原始社會末期,捕魚生產逐漸在我國南北各地展開。在農作物種植相對較多的地方,捕魚成為重要的副業,而在自然條件對魚的生長有利的地方,捕魚則發展成帶有專業性質的生產。
伴隨著原始捕魚活動,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捕魚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發明了許多新的漁具,如弓箭、魚鏢、魚叉、魚鉤、漁網、魚笱、魚卡等。
距今約7000年前,居住在今浙江餘姚的河姆渡人,已經使用獨木舟之類的船隻到開闊的水麵捕魚。5000年前,居住在今山東膠縣的人們,已經以捕撈海魚為生。
公元前21世紀,捕魚仍占有一定比重。在多處夏文化遺址出土的漁具,包括製作較精的骨魚鏢、骨魚鉤和網墜,反映出當時的捕撈生產已有進步。
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的《竹書紀年》說夏王“狩於海,獲大魚”,表明海上捕魚當時是受重視的一項生產活動。
商代的漁業在農牧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商代的捕魚區主要在黃河中、下遊流域,捕魚工具主要有網具和釣具。
在河南偃師二裏頭早商宮殿遺址出土
有青銅魚鉤。這枚魚鉤鉤身渾圓,鉤尖銳利,頂端有一凹槽,用以係線,有很高工藝水平。
河南安陽殷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銅魚鉤,還有可以拴繩的骨魚鏢。出土的魚骨,經鑒別屬於青魚、草魚、鯉、赤眼鱒和鯔,此外還有鯨骨。鯔和鯨都產於海中。
商人捕撈的魚類範圍很廣,有淡水魚類青魚、草魚、赤眼鱒和黃顙魚等,有河口魚類鯔。說明當時的漁具和技術已經很先進了。
周代捕魚有進一步發展,捕撈工具已趨多樣化,有釣具、笱、罩、罾等多種,可歸納為網漁具、釣漁具和雜漁具三大類。此外,還創造了一種漁法,是將柴木置於水中,誘魚棲息共間,圍而捕取。成為後世人工魚礁的雛形。
由於捕撈工具的改進,捕撈魚類的能力也有相應的提高。據《詩經》記載,當時捕食的有魴魚、鰥魚、鱨魚、鯊魚、鯉魚、鮪魚、鰷魚、鱘魚、嘉魚等10餘種,這些魚有中小型的,也有大型的,分別生活於水域的中上層和底層。
網具和竹製漁具種類的增多以及特殊漁具漁法的形成,反映出人們進一步掌握了不同魚類的生態習性,捕魚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
西周開始對捕魚實行管理,漁官稱“漁人”。已形成一支不小的管理隊全。漁人的職責除捕取魚類供王室需用外,還執掌漁業政令並征收漁稅。
為保護魚類的繁殖生長,西周還規定了禁漁期,一年之中,春季、秋季和冬季為捕魚季節,夏季因是魚鱉繁殖的季節而不能捕撈。對破壞水產資源的漁具和漁法,同樣也作了限製。
春秋時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開始使用鐵質魚鉤釣魚。鐵魚鉤的出現推動了釣魚業的發展。近海捕魚這時也有很大發展,位於渤海之濱的齊國,因興漁鹽之利而富強。
從秦漢到南北朝的七八百年間,人們對魚類的品種和生態習性積累了更多的知識。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所載魚名達到70餘種。當時對漁業資源也實行保護政策。
漢代隨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捕魚業較前代更盛。據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地理誌》記載,遼東、楚、巴、蜀、廣漢都是重要的魚產區,市上出現大量商品魚。
捕撈技術也有進步,唐代官員徐堅《初學記》引《風俗通》說,罾網捕魚時已利用輪軸起入,這是最早的使用機械操作。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亂龍篇》說,當時使用一種模擬魚誘辦法,就是集魚群以使魚上鉤,這是後世擬鉺釣的先導。
這一時期海洋捕魚也有很大發展。漢武帝時已能製造“樓船”、“戈船”等大戰船,從而推動了海洋捕撈技術的發展,使鮐魚、鯖魚、鯷魚、鱝魚、石首魚等中上層和底層魚類的捕撈成為可能。
魏晉至南北朝,黃河流域曆遭戰亂,捕魚類衰落,在長江流域,東晉南渡後經濟得到開發,漁業也在相應發展。這時出現了一種叫鳴糧的聲誘魚法,捕魚時用長木敲擊船板發出聲響,驚嚇魚類入網。